苏兆田,王 真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中医医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便秘是肿瘤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约为71.6%[1]。化疗相关性便秘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更影响化疗耐受性,导致化疗不能正常进行。本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30例化疗相关性便秘患者应用加味四磨汤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共60例均为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采用SAS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7例,女 23例;年龄 21~ 73岁,平均(53.92±14.76)岁;其中肺癌12例,乳腺癌 5例,胃癌 10例,卵巢癌2例,肠癌1例。对照组 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19~69岁,平均(53.83±15.06)岁;肺癌10例,乳腺癌 6例,卵巢癌2例,胃癌12例。所有病例KPS评分在60分以上。2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化疗方案选择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化疗相关性便秘(自拟):均在住院治疗期间(化疗中或化疗结束后)出现排便间隔时间长(>3 d),粪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并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下降者,无肠道器质性疾病。
1.2.2 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自拟)。脾气不足、阳虚气滞型:症见排便次数少,大便干结,排出困难,伴腹痛、腹胀、矢气少、头晕、畏寒肢冷、纳呆、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2.1 治疗组 治以温阳健脾、理气通便。予加味四磨汤口服。处方:白术15 g,肉苁蓉10 g,枳壳 10 g,当归15 g,太子参 15 g,槟榔15 g,木香10 g,乌药10 g,炒莱菔子 10 g。根据患者伴随症状,随症加减。上药均水煎取汁300 mL,分 2次服。
2.2 对照组 予比沙可啶口服,5mg,2次/日。2组疗程均为4周。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统计。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1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天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排便通畅为痊愈;2天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排便通畅,短期无复发为显效;3天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排便欠通畅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便秘一般可分虚实两类:热秘、气秘为实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虚秘。《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如脾胃功能虚弱,则大肠传送无力而便秘。肾司二便,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阳之动,始于温。《景岳全书◦秘结》曰“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肿瘤化疗患者便秘以虚者居多,主要原因为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体质衰弱,尤其晚期肿瘤患者呈消耗衰竭状,加之化疗及应用5-HT3拮抗剂类止吐剂副作用[2],引起气虚阳衰,气虚则大肠无力传导糟粕,便下困难费力;肾藏阴阳精气,且开窍于二阴司二便,阳衰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使排便时间延长,形成便秘。
加味四磨汤方中,肉苁蓉补肾益精、润肠通便、补而不峻、通下和缓,为治疗老人体虚、津亏、肾虚便秘的要药;枳壳有行气消积、理气宽肠之效;当归可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白术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补气生津、润肠通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香能使肠蠕动幅度和肌张力明显增强,对胃排空和肠推进均有促进作用[3],对乙酰胆碱和组织胺所致的肠肌痉挛有对抗作用;槟榔可兴奋M2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使消化液分泌旺盛,并具有兴奋平滑肌作用[4];乌药在组方中起关键性作用,不仅能增强配方中其它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肠道收缩增强[5]。
本临床观察表明,加味四磨汤对因化疗而发生便秘的肿瘤患者有较好良效,且无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
[1]蔡学联,章小飞,王玉燕,等.腹部按摩解除化疗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2,12(2):160.
[2]Sorbe B G,Berglind A M,Anders on H,et al.A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trop isetron in combination with dexamethasone in the prevention of delayed platinum-induced nausea and emesis[J].Cancer,1998,83:1022~1032.
[3]朱金照,冷恩仁,陈东风.木香对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4):236.
[4]田育望.四磨汤对胃肠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1998,20(9):31.
[5]刘欣,郅敏,雷莉,等.鹜马四磨汤口服液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087~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