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话剧越剧版《暗恋桃花源》

2011-08-02 02:23季国平
艺术评论 2011年8期
关键词:剧种桃花源情结

季国平

季国平:中国剧协驻会副主席、戏剧博士

我是第一次看《暗恋桃花源》,看话剧越剧版,看得很开心,很新鲜,很有趣,也被感动了。二十几年常演不衰的话剧,应该说是一个名剧了,由于越剧的介入,话剧与越剧的混搭形式很少见,自然很新鲜,也很好玩,很有趣。戏的最后一场,就是黄磊担纲的角色与当年暗恋的对象重新见面的那一段戏,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二十多年来,大家对该剧成就的分析研究已经很多,在这里,我想结合当下剧目创作的现状和本次版本的特点,说两个方面的感想:一是剧目与市场,二是话剧与越剧。

先说剧目与市场。

两岸三地,《新暗恋桃花源》常演不衰,毫无疑问首先是明星效益的助推,剧目有很多商业因素,同时戏本身也很有内涵。导演自己讲,它不是一般的爱情戏,这里面有两岸的情结。我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随着两岸之间的交流往来更多以后,这个情结可能会慢慢淡化,但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八十年代,两岸情结是多么的浓烈!我这次看戏被感动,主要就是最后一场戏。

感动之余,我联想到前两年福建创作的京剧《北风紧》,戏中那种人生遭遇的两难境界,面对知遇之恩和养育之恩艰难抉择的无奈,自然令我联想到两岸之间很多的无奈。这部戏最让我感动的正是这一点。就这一点,也才充分显示出这部戏所独有的价值。形式很新鲜,内容更关键,这是这部戏的魅力所在。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部戏演了二十多年,从主创人员如何创作,到二十多年来的各种有效的市场推广,包括现在出来了越剧和话剧版,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大陆戏剧人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当下正进行着艺术院团的文化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创造有利于艺术生产和发展的环境,核心还是要出人、出戏。怎么出人、出戏?恐怕我们不打破现有的各种不利的体制机制,包括我们创作的思维定势和运作模式,就很难改变目前剧目创作往往总是和市场脱节的现状。

戏剧是大众艺术,演出来是要给观众看的,剧目从创作开始要有为观众的意识,创作出来的推广同样很重要。剧目要有内涵和艺术的创新,这是新剧目的生命力所在,同时,戏要走市场,要让观众来看,这个道理很简单,从《暗恋桃花源》应该得到启示。这次话剧越剧版的创作和市场做得就很好。

再说第二点,话剧与越剧。

首先从艺术样式、从艺术的不断创新来讲,导演不断追求的精神就非常令我们敬佩。二十多年了,该剧的演员不知道换了多少个,却总是常演常新。这个剧目本身的结构,很有利于用话剧与其他不同的剧种样式来表达,话剧本身很擅长当下的“暗恋”,越剧或其他传统戏曲样式更擅演旧日的“桃花源”。

再从地缘的因缘来讲。我跟赖声川不熟,但是我跟杭州很熟,我和杭州越剧院很熟。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包括邀请赖声川的加盟,赖导创作话剧和越剧版也是在为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做贡献。

第三,让越剧和话剧嫁接有着剧种的优势。越剧的都市化程度在所有地方剧种里是最为突出的,是最能走演艺市场的。越剧是青年观众非常喜欢的剧种,越剧也常说有两个奶妈,一个是昆曲,一个就是话剧,越剧本身与话剧就有着内在的重要的联系,当二者搭配在一起的时候,就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话剧和越剧两方面青年人的眼球。

话剧与越剧混搭版《暗恋桃花源》是成功的,一方面是话剧与越剧二者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话剧和越剧又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即使全剧是话剧统领着越剧,但越剧的基本风格仍然很完整,甚至越剧的独特魅力和表演上的强势做派,时不时还抢了话剧的风头,越剧表演艺术家抢了话剧明星的戏。

当然,我看戏的那天可能话剧迷要多于越剧迷。以何为证?大家都知道,越剧迷对越剧名家和流派的崇拜可能比话剧迷还要“盲目”,我看戏的那一天,越剧名家赵志刚、谢群英、徐铭表演精彩,流派纷呈,但从他们出场、开腔起,台下的掌声不多的剧场反应看,那天的铁杆越剧迷恐怕不多。相对来说,话剧演员那天剧场的共鸣肯定比越剧要大一些,黄磊粉丝的热情也能证明这一点。但是即便如此,那天的戏,越剧演员的表演非常抢眼,如果说他们抢了话剧演员的风头的话,更说明了话剧演员要多向深厚的传统戏曲学习。我相信,话剧越剧版《暗恋桃花源》在南方,在江浙一带的剧场效果一定会更好,那里的越剧知音会更多。

猜你喜欢
剧种桃花源情结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毛绒情结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告别“GDP情结”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桃花源记》
“桃花源”催生桃花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