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型牦牛种质资源调查与分析

2011-07-30 06:28
养殖与饲料 2011年12期
关键词:牦牛高原

刘 军

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兽医站,青海祁连 810400

青海高原型牦牛是青藏高原型牦牛中一个面较广、量较大、质较好的地方良种,分布于由祁连山系与昆仑山系纵横交错、西南围绕唐古拉山脉而形成的高海拔、冷季长、相对湿度大、气温低的冷区,对高寒严酷的青海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原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本文通过分析青海高原型牦牛的生物学、生产性能等种质特性,提出对青海高原型牦牛品种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1 生物学特性

1.1 体型与外貌

青海高原型牦牛体型外貌上带有野牦牛的特征。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头大,额宽,角粗,皮松厚;耆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统裙,尾短并生蓬松长毛;毛色多为黑褐色,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为灰白色或污白色。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

1.2 体尺与体重

青海高原型牦牛的体尺与体重,如表1所示。

表1 高原型牦牛的体尺与体重[1]

1.3 饲养管理

高原型牦牛生活在海拔3 500m以上的高原高寒草甸草场,能耐-30~-40℃的严寒,对严酷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有着顽强的适应性。罗晓林等[2]2008年对青海省高原型、环湖型及白牦牛3种不同类型的牦牛类群的生产性能测定时发现,高原型牦牛的体重显著高于白牦牛(P<0.05),认为这些差异与高原型牦牛、环湖型牦牛、白牦牛分布和饲养在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中有关。

1.4 高原型牦牛血液生理

卢福山等[3]对80头玉树牦牛的8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血红蛋白(86.41±13.07)g/L,红细胞压积(0.46±0.03)L/L,血清钾(6.25±1.23)mmol/L,血清钠(141.70±8.20)mmol/L,血清总钙(2.30±0.52)mmol/L,血清游离钙(0.64±0.39)mmol/L,血清总蛋白(84.30±11.30)g/L,全血铁(28.95±4.37)mmol/L。研究认为公牦牛与母牦牛各项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牦牛与牦牛犊之间除血清总蛋白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生产性能

2.1 繁殖性能

张君[4]对玉树167头初产母牦牛进行调查时发现,高原牦牛初产年龄在3岁以上,其中3~4岁初产占22.75%、4~5岁初产占45.50%、5~6岁初产占25.15%。谭生魁[5]对刚察县境内的318头牦牛进行了调查,发现高原型母牦牛泌乳期为150~180 d,产奶量为450~600kg;秋后屠宰胴体重为110~200kg,屠宰率为50%~60%。同时也发现牦牛初产开始年龄在3岁以上,一般4~6岁开产;4~5岁牛初产率最高,其次是3~4岁和5~6岁;有少部分6岁以上初产,个别母牦牛在8岁甚至超过8岁初产。

2.2 绒用性能

张玲勤等[6]1994年用重量法测定的高原型牦牛肩、背和臀部含绒量为60.71%~63.85%,腹部和前臂仅6.00%左右;根数法测定的肩、背、臀部含绒量为84.54%~91.53%,而腹部和前臂部分别为47.15%和43.49%。两型毛平均细度38.97~43.35μm,绒毛平均细度16.57~18.40μm,粗毛平均细度79.26~88.56μm,身体各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罗晓林等[2]对高原型牦牛的毛、绒品质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肩、背、臀部的绒毛含量明显高于前臂和腹侧部,绒毛平均长度和细度分别为(4.2±0.77)cm和(17.4±3.72)μm,具有较高的纺织性能。

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高原型牦牛的研究现状

青海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运用本品种选育方法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按照青海牦牛选育暂行草案和青海牦牛品种地方标准,全省各地加大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力度,现初见成效。

1)繁殖力研究。张君等[7]2003-2005年通过对2 042头高原型母牦牛的繁育状况调查发现,母牦牛4~5岁初产占45.50%,5~6岁初产占25.15%,3~4岁初产占22.75%;3年的平均繁殖率为48.61%,犊牛平均成活率为65.73%,牦牛平均繁活率为32.07%;母牦牛年均可产0.40~0.48胎,其中2年1胎(牙日玛)的占88.84%、3年1胎(干巴)的占9.51%、而1年1胎(青麻)的仅占1.65%。

2)杂交改良研究。杂交改良包括生产性杂交(经济杂交)、导入杂交和育种性杂交3种,不同组合的杂交均有其特殊性和不同的应用价值。李全等[8]认为在正常年景下,高原型牦牛初生、1周岁、2周岁、3周岁和4周岁的体重分别为(11.90±2.10)、(98.27±24.33)、(162.63±27.37)、(194.52±45.05)和(237.62±33.44)kg。出生时,改良型牦牛的体高、体斜长极显著高于高原型牦牛(P<0.01),胸围、管围和体重比高原型牦牛分别高出1.15cm、0.12cm 和0.39kg;1周岁时,改良型牦牛的胸围和体重极显著低于高原型牦牛(P<0.01),体高、体长和管围比高原型牦牛分别低1.40、4.57和0.18cm。认为在品种改良现阶段,良种是提高改良效果的核心内容,但良好的饲养管理水平才是体现改良效果、发挥改良潜能的关键。朱世海等[1]报道认为高原型牦牛体高明显高于环湖型牦牛(P<0.05),管围、体长、胸围明显长于环湖型牦牛(P<0.05),雌性牦牛之间的体长和管围无明显差异(P>0.05)。

3.2 存在的问题

1)草畜矛盾激化。草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草场大力保护、合理利用和重点建设。青海省草原辽阔,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适于人工种草的地方很少;且建立人工草场投资大、工作任务重、技术措施要求高,因此靠以建立人工草地为重点来饲养大量牲畜是很难实现的。

2)品种退化严重。由于近亲繁育现象严重,青海高原型牦牛已表现出品种退化的趋势。为加强对青海牦牛的保护,确定了正承担着农业部“青海高原牦牛品种资源保护”和“青海高原牦牛种牛场建设项目”建设任务的大通种牛场为青海高原牦牛保种场,大通种牛场已形成年供1/2野血种牛800头和野血牦牛冻精2 032粒(支)的规模,对复壮牦牛可起到积极作用。

4 今后的发展方向

1)平衡草畜,减轻草场负担。在固定生产、承包草原使用权和实行以草定畜的基础上,进行计划利用和封滩育草,严防过牧乱牧,使草原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还要刹住草原继续退化的势头,促使牧草由恶性循环逐渐转变为良性循环,增加单位面积的产草数量、提高牧草质量。另外,修建围栏是保证草场计划利用、实行轮牧和封滩育草的有效措施,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力争早建、多建一些围栏(包括铁丝网和土墙、石墙等围栏),以保证草原可持续利用。

2)加强品种选育,促进种群复状。继续实施好牦牛种子工程,大力、高速地发展牦牛内部结构调整,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本品种选育,实行科学养育,制订区域规划;强化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为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作出贡献。

3)加大对高原型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品牌特色的牦牛肉制品、营养保健品、绒毛制品,对牦牛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及深度开发,振兴民族经济势在必行。牦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对牦牛产业进行文化挖掘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

[1]朱世海,张军.青海牦牛的类群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8,29(5):78-80.

[2]罗晓林,徐惊涛,孙域,等.青海省三种类型牦牛生产性能测定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08(7):33-35.

[3]卢福山,张才骏.高原型牦牛8项血液指标的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6(4):5-6.

[4]张君.青海高原型牦牛产犊间隔及体况调查[J].中国草食动物,2005,25(5):32-33.

[5]谭生魁.高原型牦牛繁殖性能及体况调查[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0):158-159.

[6]张玲勤,张腊梅.青海高原型耗牛毛、绒品质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学报,1994,11(4):29-31.

[7]张君,余四九.高原型牦牛繁育状况及繁殖母牛体况调查[J].畜牧与兽医,2005,37(8):21-22.

[8]李全,余忠祥,阎明毅,等.青海高原型牦牛生长发育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0(4):19-22.

猜你喜欢
牦牛高原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大山无言 然非无声——讲述牦牛坪那段美丽的蝶变
Jokes Today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