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梅
青海省甘德县草原站,青海甘德 814100
近年来,在气候因素和人为内素的影响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地退化面积日益扩大,牧草产量不断减少、品质日益下降,毒杂草比例较高,单位面积天然草地载畜量也逐渐减少,严重影响了天然草地的采食率和天然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人工草地建设面积日益扩大,优良牧草产量显著高于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由此,积极发展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优良牧草产量,已成为青海省草原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青海省主要实施了退牧还草、飞播牧草、农区耕地复种饲草、圈窝子种草等生态项目,积极发展人工草地,效益显著。本文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对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今后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天然草地主要分布于海拔3 000~4 700m地带。根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天然草地共分10个草地类、93个草地型;全省草地面积4 212.72万hm2;天然草地面积4 191.72万hm2,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3 864.58万hm2;人工草地(含改良草地)面积2.10万hm2;全省退化草地面积3 131.46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74.71%,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1 322.14万hm2、中度退化草地面积798.30万hm2、重度退化草地面积1 011.02万hm2。由于受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影响,天然草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明显。另外,青海省天然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原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省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等天然草地生境日益恶化,生态环境日渐脆弱。全省74.71%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威胁着草地资源;退化严重地区,植被盖度大幅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植物立地条件恶化,种群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数量剧减,最终造成优良草地减少。另外,青海省草原“三化”的局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基本草场保护制度、划区轮牧禁牧休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还未得到很好落实,围栏封育、人工种草、舍饲圈养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为保障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证草畜平衡,必须扩大人工草地建设面积,提高优良牧草产量;人工草地的大面积建设,也将减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生态成本,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生态效益。
随着国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等投入的不断加大,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人工草地的建设。
1)农牧民种草积极性不高,人工草地种植规模小。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除生态建设项目外,农牧民自发种植的人工草地面积很小。农牧民一般主要利用圈窝子、休闲耕地种植,面积较小、田间管理措施粗放、水肥供应极为缺乏,人工草地产量和面积很难形成规模。根据青海省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项目结果显示,青海省草地总面积4 212.72万hm2,天然草地面积4 191.72万hm2,而人工草地(含改良草地)面积仅2.10万hm2。
2)生产效益不显著,投入相对较少。随着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的农牧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天然草地退化十分严重。为此,青海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了农区耕地复种饲草、圈窝子种草等项目,扩大人工草地建设面积,缓解草畜矛盾。但是由于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使得生产效益不太明显;另外,单纯的靠政府扶植建设人工草地,远不能满足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3)缺乏适应本地区的优良牧草品种。由于受青藏高原气候条件的影响,适应青海省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豆科牧草较少,优质植物蛋白饲料匮乏。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品种虽能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流域生长,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般种植面积较小。
1)继续开展人工草地生态建设项目,扩大人工草地建设面积,提高农牧民的认识。继续开展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牧草飞机播种、圈窝子种草、农区耕地复种饲草等项目,制定人工草地建设扶植等相关政策,鼓励农牧民、企业单位积极发展人工草地建设生产;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建设地点,进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形成规模效应,为周边农牧民起引导、示范作用。
2)加快优良牧草引种、育种进度,为青海省提供适应本地区的优质、高产牧草。积极加大牧草引种、育种科研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牧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加强对人工草地的田间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饲草料品质和单位面积人工草地经济效益。
3)加快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开展传统粗放型畜牧业经营方式变革。积极开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坚持推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的生产方式,把人工草地建设作为实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切实改变单纯追求牲畜数量、盲目发展的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人工草地的转化效率、单位牲畜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
4)积极引导草产品企业健康发展,推进人工牧草市场化经营。加强对草产品企业的引导与扶植,对于实现草产品的市场化经营、提高农牧民对人工草地建设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还要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本地草产品企业,建立牧草种植与深加工一体化企业。
人工草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均远高于天然草地,建议各相关业务部门要重视人工草地的建设,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的经营效益,缓解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保护天然草地的生态环境和草场的自然环境,为天然草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