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彬 邱 丹
当代医疗设备技术正朝着集成化、智能化、大型化、微机化、高速化、综合化、超小型化和技术密集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与落后的维修能力之间的矛盾愈来愈严重地困扰着医院[1]。
医疗设备故障可根据其所产生的后果不同而不同,分为安全故障、潜在故障、非运行故障和运行故障。安全性故障指故障发生,会造成人身伤害或生命危险。潜在故障指对医疗设备暂时无直接影响,但此类故障潜存在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非运行性故障指一般不影响设备工作,但会影响维修。运行性故障指故障发生,会影响设备正常工作和维修的正常运行[1]。
医疗设备的应用,永远离不开设备维修。经历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设备维修已从初始的被动维修即事后维修经过预防维修、预测维修,发展到目前的可靠性维修体制(见表1)。
表1 医疗设备维修方式进展
事后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再进行维修。这种修理法出于事先不知道故障在何时发生,缺乏维修前准备,会因不能及时维修而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2-3]。
1.1.1 事后维修的选择
当被维修的设备发生故障造成损失较小,采用预防维修经济性较差时,可选择事后维修,可使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所产生的消耗及直接费用远小于预防性维修。
1.1.2 事后维修的不足
因为维修是无计划的,常常影响设备正常工作。①事后维修是比较初级的设备维修制度。目前,除在小型、不重要设备维修中采用外,已被其它设备维修模式所代替。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往往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时间、人员、材料、工具等,因而会影响维修质量,特别当同时发生多台医疗设备故障时,可能延误维修时机,影响到临床工作的正常开展;②事后维修必须保持较大的配件储备,由于无法预知医疗设备配件的需求量,容易造成库存增多,相关费用增加[4];③事后维修使得设备或主要环节因故障停机时间过长而无法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将会对医疗工作造成巨大的损失。
即预先维修的维修模式,为防止突发故障而对设备进行的预防维修模式。预防性维修模式是以设备的磨损规律为基础制订的,依据预防维修理论,按照设备运行时间规律、耗损情况订制维修周期,包括对设备检查、小修、中修、大修等周期。
1.2.1 预防性维修的优点
⑴预防性维修可以减少故障停机造成的损失,避免医疗设备恶性事故的发生。预先制订预防维修计划,不会造成对设备正常使用的冲击和干扰。设备定期维修是实施维修在医疗设备故障发生以前,有计划地进行维修。
⑵由于对医疗设备加强了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延长了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
⑶由于有计划地定期维修,便于做好维修理前准备工作,使医疗设备维修或故障停机时间大为缩短,减少设备停机修理时间,提高了设备有效利用率。
1.2.2 做好预防性维修的方法
做好设备维修记录。设备维修记录能够给我们提供信息包括:医疗设备的名称,故障的原因,维修的时间,更换的零件,维修方法,维修前效率和维修后使用效率,以及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为了以后方便统计,最好按设备分类记录。通过维修记录可以统计并掌握以下情况:①医疗设备零件的使用寿命,需要经常更换零件,更换的频次等等,并以此为依据保留最少备品的库存数量,以保证在临时维修时的有备无患;②根据维修记录的设备故障原因及维修方法,可以使维修人员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出设备故障原因,减少临时停机时间;③对医疗设备的保养以及大修可以做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计划,防止盲目地进行保养,如该进行更换的零件没有更换,还能工作的零件却进行了更换,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又使设备埋下了隐患;④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设备,经常容易发生故障,维修复杂的医疗设备的维修,使维修工作针对更强更有效;⑤重点分析医疗设备工作效率降低的原因,防止设备在有效的生命周期内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少,提高设备效率;⑥更好地评估医疗设备的可靠性,为新的医疗设备采购提供资料;⑦合理的配备维修人员的数量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维修工程技术人员。
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了设备综合管理的概念。设备综合工程学,或叫设备综合管理学.英文原名是Terotechnology,它是在设备预防维修的基础上.从行为科学、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对设备实行全面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工程中应用的发展。设备维修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基于状态维修、智能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RCM)等新方法。
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直接连接到—台在线计算机上,实时监控设备的状态,如与标准正常设定值范围发生任何偏差,将自动发出报警(或修理命令)。这种维护系统安装成本可能很高,但是可以显著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水平。基于状态维修是随着PLC的出现而在医疗设备生产系统或运行过程中使用的,能够连续地监控设备和加工参数。
或称自维修,包括模块式置换装置和电子自动诊断系统,把机器的传感器或远距离设施数据连续输入给中央工作站。通过中央工作站,维修人员便能得到专家系统和电子系统自动诊断的智能支持,以完成检测任务,并将向远方现场发布命令,开始例行维护程序,这些程序涉及调整报警参数值、启动机器上的试验振动装置、驱动备用系统或子系统。目前正在开发远距离维护监控系统(RMMS) 可以用机器人技术进行远距离模块置换,它是医疗设备维修自动化未来发展的方向[4-5]。
RCM是近20年从众多的维修理论中脱颖而出的一种全新的维修方法。它是以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使用可靠性为目的,建立在医疗设备设计的特点、运行的功能、故障的模式和后果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得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确定维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维修要求进行评估,最终制定出合理且实用的维修计划。RCM的实施要点、原则和步骤:RCM是以医疗设备故障模式和故障影响分析为基础,以设备维修工作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为维修原则。通过逻辑判断分析确定医疗设备的各环节部件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维修工作、工作类型、间隔期和维修级别[6-7]。
2.3.1 RCM的要点
RCM的要点有:①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来恢复和保持医疗设备应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②针对医疗设备故障可能造成的不同后果,采取不同的维修策略;③按设备及部件的固有可靠性采取不同的维修工作类型。RCM原则是尽可能避免或减轻故障后果,改变了以往根据设备故障的技术特性进行预防的传统观念。
2.3.2 RCM遵循的原则
RCM遵循的原则是:①对设备故障或设备功能丧失可能有安全性和环境性后果的,则应当进行预防性维修,如仍不能将医疗设备故障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接受的水平,必须重新设计制定或修改维修方案;②隐蔽性设备故障,必须进行预防性维修;③预防性医疗设备故障的维修工作必须建立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
2.3.3 使用RCM基本步骤
使用RCM基本步骤为:①明确主要功能项目。以设备故障对医疗工作的影响程度及重大经济性指标为重要项目,做科学细致论证;②进行医疗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对已明确的重要功能项目进行实际分析,为下一步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逻辑决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③进行逻辑决断分析。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核心是通过它选择重要功能项目适用又有效的预防性维修工作类型或做出不做预防性维修的决策,或提出更改设计的建议;④确定预防性维修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维修记录数据和试验数据确定维修时间间隔,也可通过计算和分析确定维修时间间隔;⑤提出维修等级的建议。预防性维修应选择到费用最低,较为经济的维修等级完成。
现代医院设备管理随着现代化设备而发展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也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同样需要吸收和借鉴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才能更好的为医疗工作服务[7]。
在医疗工作中,维修工程技术人员可以独立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诸如直线加速器、心脏彩超、ECT等大型设备的RCM实用软件,通过先进的、科学的维修理念,实现医疗设备的无故障运行,使医疗设备作为医疗、科研、教学等先进设施在医院参与竞争,提高医疗水平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发挥重要作用。
[1]于汇泉.谈克服医疗设备被动维修[J].医疗设备信息,2001,16(9):41.
[2]刘垣明,黄一林,卢克坚,等.医疗仪器装备维修管理的研究[J].医疗装备,2003,16(9):30-31.
[3]文彬,邱丹.医院维修管理模式走向与维修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医疗装备,2011,24(2):71-73.
[4]武剑锋.论医疗设备的科学使用与维修[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4):162-164.
[5]王福其.浅谈设备维修策略[J].金山企业管理,2006(4):24-26.
[6]孙有朝,樊蔚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维修科学的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师,1997(4):55-56.
[7]吉利侠.医用设备可靠性维修的前瞻研究[J].医疗装备,2006,19(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