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团体献血安全措施探讨

2011-07-27 09:02符雪丽李诗敏崔小岑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36期
关键词:献血者团体统计学

黄 彦,符雪丽,李诗敏,崔小岑

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广东 茂名 525000

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随着《献血法》、献血知识的广泛、深入宣传,无偿献血被越来越多的人响应。无偿献血队伍中,18~25岁人群所占比率较高。献血反应的发生率远高于成年人群[1]。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献血安全被家长、学校、社会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将这一群体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探讨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订全程护理措施,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降低献血反应的程度。现将研究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本站采血及献血反应统计数据。2009年1月~2010年12月学生献血22809人次,献血反应1631例。将其分为两组,即学校组织的学生团体献血组(采血车采血,简称团体组)和学生街头献血组(固定采血屋采血,简称街头组)。团体组献血16814人次,发生献血反应1446例;街头组献血5995人次,发生献血反应185例。

1.2 献血反应分级

根据献血反应时表现的症状、体征将献血反应分为3级,即轻度反应(紧张、焦虑、头晕、面色苍白、冷汗)、中度反应(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眼前发黑、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重度反应(视物模糊、晕厥、抽搐、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等)[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献血过程中绝大多数人可以耐受献血,只有少数人会出现不良反应,献血反应中以轻度反应多见。

2.1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与街头组比较,团体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原因分布

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依次是心理因素、空腹献血、睡眠不足等。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原因分布[n(%)]

2.3 两组不同献血次数发生献血反应情况比较

献血反应发生率与献血者的献血经历有关,学生首次献血与≥2次献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组与街头组首次献血与≥2次献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献血次数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不同献血量发生献血反应情况比较

从表4可知,献血量<200 ml献血反应发生率为74.4%;团体组<200 ml与 200~299 ml、≥300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99 ml与≥300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5,P>0.05);献血量组间比较,团体组与街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反应与献血量无关,与环境有关。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献血量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3.1 献血反应原因分析

3.1.1 心理因素 学生献血者年纪轻,阅历浅,对血液生理知识、献血常识了解不多,献血是否影响身体、是否会感染疾病、是否会发生意外都是他们担心的问题,尤其是首次献血者,由于精神紧张和对采血针穿刺的恐惧,对痛觉、失血、看到血液的过度反应,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3],引起血管迷走神经性献血反应的发生。献血反应的发生,加重献血者的恐惧和担忧,影响其再次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 环境因素 团体组与街头组献血反应有明显差异性,主要是献血环境及相应服务差异的结果。献血车上空间小,人员拥挤,空气流通差,温度高,嘈杂声大,献血者易产生心烦、焦躁情绪引起献血反应。一旦有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往往增加其他献血者的紧张不安,引起连锁反应的发生。由于外采环境条件的制约,很多细节服务没有实施,服务不到位,如团体献血人员集中,血站工作人员、物品准备相对不足;体检时未能详细了解献血者的心理、饮食、休息、睡眠等状况而加以干预;献血者在外站立等候时间长,太阳晒或寒风吹,容易疲劳不适;由于空间有限,坐位献血,致使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降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引起献血反应[3]。

3.1.3 身体因素 献血前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空腹献血、晕血、晕针、晕车等使机体处于应急状态,团体献血长时间等候使机体这种应急状态达到极限,迷走神经极度兴奋引起献血反应。空腹献血也可发生低血糖反应,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表现。

3.1.4 工作人员因素 工作人员进针技术差、进针方法不正确、针头位置固定不当、穿刺失败、局部血肿等会给献血者造成无法忍受的疼痛和紧张,引起血管扩张,相对血容量减少,血流慢,时间长,如不及时纠正和进行心里疏导,转移注意力,将进一步影响到脑血流供应而发生献血反应。车上环境嘈杂,温度过高,使采血人员情绪急躁,态度不够亲切和蔼,致使献血者对采血人员产生不信任感,也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4]。

3.2 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3.2.1 加大献血知识宣传,消除学生对献血的恐惧心理 献血前,深入学校,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广播、学校局域网、宣传栏、宣传小册子、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无偿献血,普及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常识,了解适量献血有益健康、献血是利人利已的事情。掌握献血前、中、后注意事项,消除疑虑,解除焦虑,以愉快的心情参加献血,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3.2.2 创造安全、舒适的献血环境 献血车设施配置齐全,物品放置合理,环境整洁,温度适宜,献血过程播放音乐,营造轻松的献血气氛。与学校沟通,合理安排分批次采血,避免献血者同一时间来献血造成现场拥挤、等候时间过长等情况。争取学校社团协助,维护献血秩序,控制好车内人数,做好献血者下车时的安全护理,为献血者提供及时的服务,使团体献血工作有序进行。

3.2.3 调整最佳的身心状态进行采血 献血前应详细询问献血者病史,了解其是否有“晕血”、“晕针”、“晕车”等反应,了解其休息情况等,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或委婉告诉献血者不要献血。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的同时,必须做好“问诊”、“望诊”工作。对精神紧张、默默无声、面色苍白、双手湿冷的献血者不急于采血,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解释、开导、鼓励和安慰,给予一杯热开水或暂离献血现场,使其精神放松后再采血,采血过程注意语言交流和心理护理。团体献血等候时间相对较长,献血前引导献血者补充足够的液体和适当的点心,饮水至少500 ml,以补充体内丢失的水份,相对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维持正常的血管扩张利于血流,防止低血糖反应,使献血者心身处于最佳的状态。

3.2.4 娴熟的技术是确保献血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工作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衣着端庄、热情服务,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熟悉血管走向,做到无痛进针将给献血者带来信任和安全感;采血前从献血者面部表情、面色、语言、双手温度准确判断其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采血过程与献血者轻松交流,嘱其有规律做握拳动作以转移其注意力,观察面色、表情、血流的变化,及时纠正异常情况。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及时熟练地处理,确保献血者安全。

3.2.5 及时观察、处理献血反应,确保献血者的安全 初筛人员对献血者进行初筛时注意观察献血者精神状态及面色改变。发现异常,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委婉告诉献血者不要献血。采血人员应注意观察献血过程及之后的献血者的脸色、精神、状态、行为等有否异常,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对沉默少言、表情呆滞、血流减慢时应警惕献血反应的先兆。此时应以提问的形式与献血者交流,让献血者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同时给一杯较热的开水,让献血者尽快喝进去,再给一杯开水让其慢慢喝。热的刺激,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从而纠正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扩张引起的低血压;调整压脉带的松紧,嘱献血者用力握拳,使血管充盈,血流正常。血流减慢时,注意不要随意调整针头,更忌探索性进针,这样会增加献血者的恐惧和不安,诱发献血反应。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应立即停止采血,尽快让献血者躺下,将其移至通风处,以保持空气清爽,取平卧位,抬高双脚,头低偏向一侧,松开衣领及腰带,保持呼吸通畅。定期检查脉搏、血压,以判定献血不良反应是否有进一步加重。恶心、呕吐时,提供一个塑料袋及一杯漱口水、纸巾。指导献血者进行慢而深的呼吸,指压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肌肉痉挛或抽搐,指导献血者平稳、缓慢地呼吸,但不要深呼吸,如果不能解除肌肉痉挛,则指导献血者向纸袋内吹气、呼吸。晕厥时可用手指掐人中穴或合谷穴,必要时可适当吸入保心安油。晕厥超过5 min,应作医疗急救[5]。献血者清醒后,解释发生的情况,以消除献血者的疑虑,重度晕厥反应者,委婉告诉献血者不要再献血。献血者经足够时间休息后完全恢复,经体检医师的同意方可离开,安排其回家的交通工具,并确证有人陪同或护送。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6],可发生在献血者筛选过程、献血过程、献血后休息时,甚至在献血后几小时,不能忽视献血前后摔伤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加大献血知识宣传,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和气氛,加强献血前的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1]郑旗林,谭鹏鹰,周小忠,等.献血量与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15.

[2]邸春燕.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4):325.

[3]涂可平.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2045.

[4]胡宇,陈宝葵.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418.

[5]杨琼芳,胡小华.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1.

[6]李晓碧.采血车上首次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9):167.

猜你喜欢
献血者团体统计学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