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际奥,马应杰,王志凌,王 勇,韩 丽,郭云霞,时晓鑫
郑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3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其治疗重点及难点在于如何有效促进肝细胞再生并代替纤维组织。在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急慢性损伤及修复的过程中,肝细胞的再生起重要作用。有证据显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成肝干细胞及肝细胞,从而参与肝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和重构,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1]。笔者研究了人脐血有核细胞输注对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试图寻找一种治疗肝硬化的新方法。
病例为2010年1~12月郑州人民医院住院的肝硬化患者,行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者29例,选取同期住院未行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7岁,平均52.4岁;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肝功能Child B级9例,Child C级20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1~68岁,平均51.9岁;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18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肝功能Child B级6例,Child C级14例。诊断及分型标准依据2005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病程、肝硬化原因构成、Child-Pugh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后均同时行内科对症治疗,包括保肝、利尿治疗。两组患者综合药物治疗基本一致。如非抢救或病情特殊需要,尽量避免使用白蛋白、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所有治疗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80例健康供脐血产妇于婴儿娩出后断脐,无菌条件下将脐血收集到含抗凝剂的采血袋中。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出有核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3×106/ml。输注方法:首次采用经肝动脉穿刺介入输注,之后各次经前臂静脉输注,每次输注1×108~3×108个脐血单个核细胞,每周1次,平均每人2.8次。
表1 肝硬化患者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表1 肝硬化患者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注:与术前比较,t=2.255,*P=0.036;t=2.700,☆P=0.014;t=2.259,▲P=0.035;t=3.059,#P=0.006
组别 时间 ALT(U/L)对照组治疗组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112.2±52.845.4±18.1*49.8±16.1☆105.7±43.552.7±21.147.0±22.2 TBIL(μmol/L)109.4±52.9101.6±49.597.4±41.9101.3±42.489.5±41.870.8±38.3▲ALB(g/L)28.2±5.028.3±4.329.2±4.828.6±5.229.9±5.629.9±4.5#TBA(μmol/L)117.7±40.4101.2±49.195.6±45.898.5±494.274.5±37.790.5±43.2 AFP(μg/L)34.9±10.777.5±33.491.0±49.444.1±14.5184.1±61.8112.4±55.6
术后观察指标包括三部分:一是临床症状、体征;二是实验室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4、8周复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浆白蛋白(ALB)、胆汁酸(TBA)、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三是影像学检查(肝脏 B 超、CT)。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 Dennett-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4周后,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开始改善,其中食欲改善、乏力减轻分别为17例(85.0%)和27例(93.1%);浮肿、腹水减少分别为16例(80.0%)和 25例(86.2%);腹胀减轻分别为 16例(80.0%)和24例(82.8%);黄疸减轻分别为 9例(45.0%)和 16例(5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进行脐血有核细胞输注4周后,肝功能化验指标已经出现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8周时TBIL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 较术前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LT、胆汁酸较术前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ALT下降在4周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除ALT外其余指标至第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进行脐血有核细胞输注后,治疗组患者PT第4周时已较术前下降,术后4周及8周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凝血功能有所改善;术后 4周及 8周 FIB较术前上升,APTT、TT较术前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各指标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 见表 2。
有1例患者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时出现术后低热(37.9℃),24 h内自行缓解。其余治疗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治疗上主要以保肝对症及预防并发症为主,治疗总体效果不甚理想。脐血作为造血干细胞的一个来源近年来受到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Kak-inuma等[1]及唐晓鹏等[3]证明脐血单个核细胞具有横向分化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如 ALB、CK18、Thy-I、c-kit等。Lee 等[4]证明,在肝纤维化患者正常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大为减少,脐血单个核细胞可随循环植入肝脏增殖分化成肝细胞,从而改善肝功能。郑宣鹤等[5]、唐晓鹏等[6]以脐血治疗肝衰竭患者,均发现可以有效升高白蛋白、降低胆红素、转氨酶及改善凝血功能。
表2 肝硬化患者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表2 肝硬化患者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注:与术前比较,t=2.859,*P=0.010;t=2.523,#P=0.025
组别 时间 PT(s)对照组治疗组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16.95±3.9216.01±3.8516.04±2.7116.67±3.8715.25±2.13*15.28±2.91#FIB(g/L)1.89±0.812.14±0.611.97±0.591.89±0.682.10±0.582.03±0.63 APTT(s)47.98±14.1843.40±11.0443.17±12.4645.67±13.7944.21±12.9642.54±12.40 TT(s)26.55±5.4425.09±6.2126.31±4.8724.76±5.6922.81±4.8724.69±4.99
本研究显示经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后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患者症状好转,其胆红素水平较输注前降低、白蛋白水平升高,同时凝血酶原时间减少,反映患者肝脏功能有所改善。在输注途径的选择方面,笔者采用了首次给予肝动脉穿刺介入输注,之后经静脉输注的方式。经肝动脉穿刺介入输注,一方面可增加到达肝脏的单个核细胞数量,另一方面可先行肝动脉造影排除小肝癌可能。但其为有创操作,增加患者痛苦、费用,并有动脉栓塞等风险,患者不易接受,故除首次之后的输注均采用了经前臂静脉的方式。本研究观察的治疗时间较短,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是否能够在体内持续成活、真正控制或减轻患者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疗效是否为一过性还是能持续存在尚待进一步观察确定。总体来说本研究证实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肝功能的某些方面改善是有帮助的,有望成为失代偿性期肝硬化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1]Kakinuma S,Tanaka Y,Chinzei R,et al.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as a source of transplantable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J].Stem Cells,2003,21(2):217-227.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3]唐晓鹏,陈丽敏,李异,等.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6):435-437.
[4]Lee KD,Kuo TK,Whang-Peng J,et al.In vitro hepat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J].Hepatology,2004,40(6):1275-1284.
[5]郑宣鹤,唐晓鹏,陈军,等.脐血与成人鲜血治疗重症肝炎疗效比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21(6):549-552.
[6]唐晓鹏,王文龙,张旻,等.脐血有核细胞输注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6):4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