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1-07-26 06:42徐美珍
教育艺术 2011年7期
关键词:有效性游戏思维

徐美珍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在课堂中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认真倾听、善于思考,以至于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一、学而有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民主、快乐、温和、轻松的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以及好动的年龄特点,创设各种学习情境,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如四年级下册数学《游戏公平》一课教学,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五一”节放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争着要看电视。你们能不能帮帮忙想想办法?

生:(让学生说一说,可能有常用的三种方法,加以肯定后,出示简单一行字:掷骰子;石头、剪子、布;抛硬币。)

师:但小头爸爸偏偏要用抛瓶盖这种方法。我们来看看小头爸爸是怎么规定的:抛到正面朝上儿子看,抛到反面朝上爸爸看;想一想,大头儿子会同意哪种方法?

生:(学生可能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无论是哪种意见,教师都要让他进一步说明理由。)

师:到底是哪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看电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今天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这种游戏是否公平?(板书课题:游戏公平)

游戏的趣味性需要教师精心设置,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父子俩争看电视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需求,有了这种学习的需求,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真实地玩,切实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感受游戏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全面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设计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了情境的创设而创设。

二、学之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就达不到目的。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留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学习中动手,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创新。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各种活动,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五年级下册数学《升和毫升》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过程:

环节一:体验“毫升”

教学体验:感知1毫升有多少,了解1毫升与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学习重点。而感受1毫升同时又是难点,通过让学生用针筒吸1毫升的水,放在手心玩一玩,用自己的话说说1毫升有多少,用图片再次回忆,闭眼想一系列的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建立起1毫升的表象。接着通过每个同学用针筒取5毫升的水汇集成10毫升、20毫升,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几毫升的认识。估一勺水、一小瓶饮料的量是对学生刚培养起来的空间观念的检验。学具的精心准备,使1毫升=1立方厘米的教学显得简捷、有效。

环节二:体验“升”

教学体验:建立1升有多少的表象是这节课的重点。让组长分别把100毫升的水倒入教师手中1000毫升的量杯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动态的变化过程建立500毫升和1升的表象,掌握1升=1000毫升。通过把1升水倒入一次性杯子,以1升水为参照估算整个水瓶的体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1升的印象,在估算活动中增强对1升的认识。往1立方分米盒子里倒入1升的水,学生很容易观察出1升与1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升=1立方分米的结论。传统的教学是直接传授,而我打破常规,不直接告诉学生,也不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而是根据学生易于接受直观性事物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如让学生把1升的水倒入容积为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通过观察,得出1立方分米=1升。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充分感知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学而有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下转74页)(上接67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发散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开展课堂讨论、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形式进行训练,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从同一种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解答过程和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再者,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培养他们自觉而独立地思考、分析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其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向传统挑战。为此,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教师对于有创造性的解法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能有自己对于数学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使其创造性潜能得以进一步的开发。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有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以及自我体验的机会,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位 福建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有效性游戏思维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