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雨婷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系统、有选择地欣赏一些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人类数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以及它们所蕴涵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认为,挖掘美术欣赏课程对彰显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大作用:
一、美术欣赏可以开阔眼界,充实知识领域。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对一个人来说,他是无法亲自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因此借助于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就可以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各个年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内容和社会状况,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领域。通过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艺术文化遗产,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到许多从书本上和个人阅历中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又丰富的知识,引领他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开阔眼界,而且丰富他们的情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如教师在教学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首先是作品内容简介。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各色人物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令观者回味无穷。
其次是主题思想提炼。教师要告诉学生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如何去感受我国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经济繁荣的景象。
第三是艺术成就领悟。让学生体会《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杰作(早于欧洲七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二、美术欣赏可以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美术从来就不是单纯用来进行说教的工具。德育可以通过美育的方式,寓德育于审美之中,但又不可以以德育代替美育。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较,它的独特表现在:美是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人的心灵美以及自然、宇宙的和谐美的实例来加强德育的功能,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对人的思想情操陶冶的过程。如教师在教学欣赏《游春图》时,可以先让学生重新欣赏米罗的《小鸟围着的女人》,观察图中纷乱的小鸟围绕在女人周围的情境,启发学生与《游春图》在绘画形式上作对比。学生就会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幅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无不显示着春意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小鸟围着的女人》从技法上来看更给人以工整有序感,色彩上对比强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找出了不同的绘画技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美术欣赏可以开发智力,提高艺术素养。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美术欣赏教材中所选用的作品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覆盖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外国各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诸方面。它们都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借助作家的想象思维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借助作家的智慧来开发自己的智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
艺术大师齐白石在绘画上的造诣,得益于全面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的独到的观察和感受。他一身留下上万件作品,那些游动的虾、横行的蟹、弹跳的蛙、毛茸茸的小鸡、蹒跚的水牛……都深为人们所喜爱。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主要在于他所创造的形象都充溢着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欣赏齐白石作品,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术欣赏能发展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其创造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作为知识的源泉,想象力推动进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美术鉴赏可以促使学生感知、注意、联想、幻想的能力得以提升,尤其是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这是因为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对这种创造精神的培养有无穷的教益。如教师在教学欣赏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时,要引导学生知道三个柔软得像面条一样的时钟是主要形象,它们分别被挂在干枯的树枝上,搭在直角的方台上,卧在奇怪的生物上。教师可以先从绘画奇特而具有新意的表现手法、怪诞的风格人手,然后结合社会生活,多方面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终止、柔软的钟表的象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达利把柔软的时钟想象成死亡的生物,想象成失去功能的生命体。这种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不仅丰富了现代绘画的风格,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绘画的发展。这种想象打破了人们正常的思维经验,给我们的感官带来一种梦幻一样的情境,我们在欣赏这种超脱现实的想象时,被这种想象所感染,同时也使我们产生更丰富的想象。
五、美术欣赏能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美术欣赏能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作品本身的教育意义以及作者人格影响力两个方面。
首先在作品方面,我们知道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反映。因此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融人了艺术家对社会的看法,有些作品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欣赏这些作品,既获得了美的享受,又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它生动地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品用严谨的构图、坚实的笔触和辉煌的色彩表现了这一恢宏场面。它仿佛在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受压迫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它强烈地鼓舞着今人沿着前人指明的方向,奔向光辉的未来。
其次在作者的人格方面,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能体现作者的人品。人如其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欣赏名家名画,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欣赏他的作品,更主要的是通过美术作品,进一步欣赏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如何做人。
总之,艺术是美好的。它带领热爱它的人们感受美好,它引导走近它的人们热爱生活。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知识素养、艺术素质、高尚情操、创造精神等整体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入开展并挖掘中学美术欣赏课程资源,引领每个学生学会鉴赏,热爱生活,是这门课要给予他们最珍贵的东西。这不仅是学生自身素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个美术教师的责任所在。
(作者单位 福建师大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