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包变换和BP神经网络的DSSS系统干扰抑制算法*

2011-07-24 12:28史阳春吴龙胜刘佑宝
关键词:子带波包误码率

史阳春,吴龙胜,刘佑宝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54)

直扩系统(DSSS)具有隐蔽性高、抗干扰、抗多径及可实现码分多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航天飞机通信系统中。由于数据信号发射功率低,易被干扰淹没,所以用干扰抑制技术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极其必要的[1-2]。干扰抑制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变换域干扰消除技术[3-4]与基于干扰预测的抑制技术[5]。自适应时频干扰抑制算法(ATFE)通过子带分解在变换域对干扰系数进行处理,子带分解效率低、对数据信号损伤较大。基于AKF算法的递归神经网络干扰预测器(RNNP),利用窄带干扰的强相关性对干扰信号进行预测,其系统复杂度高、收敛速度慢。

干扰抑制的目的是存在干扰信号的情况下,在接收端尽量降低其对信息信号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干扰抑制算法的研究都是基于对干扰信号进行处理[6-10],而通过直接提取信息信号来降低误码率的研究很少。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在变换域对接收信号进行信息信号自适应识别的思想:使用PDP-WPT实现接收信号的变换域映射;再采用EBPNN识别信息信号,减小干扰抑制过程中对信息信号的损伤。将两种算法结合得到TISI干扰抑制算法,同现有干扰抑制算法相比,它不仅可降低算法复杂度,还提高了干扰抑制性能。

1 系统模型

TISI干扰抑制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发射端的信息比特经过频谱扩展处理后,再受到环境噪声和敌意干扰的影响到达接收端。接收端干扰抑制过程分为两步:①将开关K1和K2置于P处,训练序列在线性最小均方(LMS)准则下更新EBPNN的权值,达到预期值后,EBPNN训练结束。②开关K1和K2由P处切换到Q处,对接收信号进行干扰抑制。PDP-WPT完成接收信号的映射,映射后干扰表现为类似冲激,数据信号与环境噪声则较为平坦,从而实现干扰信号与数据信号的分离;EBPNN对映射域系数进行自适应加权处理,通过对干扰系数施以相对较小的权值,从而抑制接收信号中的干扰系数。利用EBPNN的识别功能[11-12],可以从加权处理后的映射系数中直接提取出期望的数据信息比特。

图1 TISI干扰抑制系统

2 TISI算法

TISI首先搜索最佳小波包基,对接收信号进行映射处理,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再从映射域系数中识别信息信号。因此本文分别基于小波包变换和BP神经网络提出了PDP-WPT和EBPNN。

2.1 功率分布优势小波包变换

通过PDP-WPT实现对输入信号的映射,达到跟踪干扰信号的目的。由于直扩信号功率谱为sinc2分布,总功率的90%包含在2倍数据比特速率带宽内。限制射频带宽等效于限制了调制伪码的上升和下降沿,使伪随机码尖锐相关函数顶峰变圆,影响系统的干扰抑制性能。针对这种特点提出PDP小波包基,其分解过程分为两阶段:

Step 1 针对直扩信号的全局小波包基分解。

由于直扩信号的功率谱集中在中心频带附近,当干扰出现在中心频带附近时,干扰抑制过程会对直扩信号造成较大损伤;反之,损伤较小,因此直扩信号各频带对干扰抑制过程的敏感度不同。

根据上述情况在小波包基二叉树分解过程中,对应中心频带的节点进行多层次分解,而对应旁瓣频带的节点只进行低层次分解,即功率较大的节点具有小波包基二叉树分解优势。通过限定小波包基二叉树的分解方向,每个节点对应不同的分解层数,避免了低功率节点处的深层分解。因此PDP小波包基二叉树具有“倒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Step 2 针对干扰信号的局部小波包基分解。

利用子带编码增益SCG(sub-band code gain)对第一阶段生成的小波包基结构进行细分,即根据干扰信号的位置对节点进行前向分解,目的是保证干扰集中在尽量少的子带上。

子带编码增益定义如下

(1)

(2)

第一阶段产生的小波包基结构是针对直扩信号功率分布的,给出了小波包基的分解方向。通过第二阶段的细化最终实现PDP小波包基结构。PDP-WPT可高效跟踪直扩系统中的干扰信号,使EBPNN快速准确识别信息信号。

从图2可以得到,为达到相同的干扰抑制效果,底层小波包基分解次数最多,产生均匀分布的子带;ATFE小波包基经过十六次分解产生九个非均匀分布的子带;PDP小波包基经过十四次分解产生八个非均匀分布的子带,所以PDP小波包基的分解效率更高。

图2 小波包基

2.2 扩展BP神经网络

EBPNN相对于传统BP神经网络干扰预测算法(RNNP)结构更为简化。并通过对EBPNN的权系数进行预处理,进一步提高干扰抑制系统的收敛速度。

直扩系统的基带接收信号可表示为

r(n)=S(n)+N(n)+J(n)

(3)

图3 变换域干扰抑制

(4)

由于H和G是完全重构的,将H=GT代入式(4)得到

(5)

图4 基于干扰预测和EBPNN的干扰抑制算法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传统的RNNP算法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BP神经网络、相关器与判决器。而TISI所采用的EBPNN利用了BP神经网络以及PDP-WPT两部分就可实现干扰抑制功能。因此EBPNN简化了传统干扰抑制算法的结构。

3 数学模型与性能仿真

为比较TISI与ATFE算法、RNNP算法的干扰抑制性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干扰抑制系统的误码率、扰信比抑制量与信噪比损失量的公式,并进行仿真分析。

3.1 数学模型

将式(3)代入式(4)后判决输出可以表示为

(6)

其中ti(k)=ωi(k)*hi(k)*gi(k)。

判决输出的均值与方差分别为

(7)

var[Λ]=E[(Λ1+Λ2+Λ3)2]-E2[Λ]

(8)

因为Λ1,Λ2,Λ3互不相关,式(8)可以写为var[Λ]=var[Λ1]+var[Λ2]+var[Λ3],var[Λ1]、var[Λ2]、var[Λ3]分别为信息信号、环境噪声和干扰信号的方差。其中

(9)

(10)

(11)

此文主要参考三个指标来比较各算法的干扰抑制性能:扰信比抑制量、信噪比损失量和误码率。其表达式分别为

ISR抑制量=ISRin-ISRout

(12)

SNR损失量=SNRout-SNRin

(13)

(14)

3.2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仿真中的数据信号采用10级gold序列,环境噪声是方差为1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干扰信号包括两种形式:①J1(n)为双频连续载波干扰,表达式为:J1(n)=7sin(4·π·106·n)+2sin(6·π·106·n);②J2(n)为自回归干扰,由高斯白噪声递推产生,表达式为:J2(n)=1.76j(n-1)-0.76j(n-2)+n0(n)。见图5图6所示。

图5 TISI抑制双频干扰前后的信号频谱

图5和图6分别给出干扰信号为2 MHz、3 MHz的双频连续载波干扰和自回归干扰时,采用TISI进行干扰抑制前后的信号频谱图。在图5中,归一化表示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的幅度比例关系。抑制前在2 MHz处连续载波干扰的幅度为0.8,3 MHz处连续载波干扰的幅度为0.6,因此通过TISI后强干扰信号得到了明显地抑制。在图6中,低频段处平均10 dB的自回归干扰通过TISI后也被明显消除。

图6 TISI抑制自回归干扰前后的信号频谱

从图7可以看出,两种强干扰信号同时存在时,伪码的相关峰值不明显,不满足接收机的要求,将导致接收机无法正常工作。而TISI算法能消除干扰信号的影响,并且对有用信号的损伤较小。通过TISI对干扰信号进行抑制后,在码片延迟为495chip时有明显的相关峰值,从而使接收机可以在强干扰环境下正常捕获、跟踪数据信号,达到了干扰抑制的目的。

图7 TISI抑制干扰前后的伪码相关特性

图8 TISI与RNNP的均方误差曲线

图8给出了TISI和RNNP训练过程中的均方误差曲线。可以看到:①TISI的均方误差更小,说明其干扰抑制精度更高;② TISI的收敛速度更快,可以实时的抑制干扰信号,改善了RNNP实时性差与收敛速度慢的缺点,可在快时变干扰信道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图9给出扰信比为25 dB的情况下,三种算法对干扰信号进行抑制后接收机的误码率曲线。从图9中可以得到,在输入信噪比相同的情况下,TISI的误码率最低。

图9 干扰抑制后接收机误码率性能

表1给出双频连续载波干扰与自回归干扰同时存在时,ATFE、RNNP和TISI三种干扰抑制技术的性能比较。可以看出(TISI与ATFE频带分解次数相同):①三种算法的扰信比抑制量平均为35.6 dB、42.4 dB和51.2 dB,其中TISI的扰信比抑制量较前两种算法分别提高了43.8%和20.8%;②三种算法的信噪比损失量平均为4 dB、2.3 dB和1.5 dB,其中TISI的信噪比损失量较前两种算法分别降低了62.5%和34.8%;③三种算法的输入信号扰信比越大,输出扰信比的抑制量越大,对扩频信号的损伤就越大。

表1 扰信比抑制量和信噪比损失量

4 结 论

针对现有干扰抑制算法结构复杂、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PDP-WPT和EBPNN的变换域信息信号提取算法实现干扰抑制,并提高了干扰抑制的性能。建立TISI的数学模型,得到用来衡量干扰抑制性能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仿真。通过与ATFE算法和PNNP算法相比较,可以得到TISI的干扰抑制性能较现有算法有显著提高,更适用于直扩系统的干扰抑制。

参考文献:

[1]GONG M,LIN T. Research of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technologies in DSSS communication systems[J].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9: 1-5.

[2]PEREZ-SOLANO J J,J FELICI-CASTELL S,PODRIGUEZ-HERNANDEZ M A.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 using undecimated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8,57 (3): 1620-1629.

[3]TAZEBAY M V,AKANSU A N,SHERMAN M J. A novel adaptive time-frequency excision technique for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SP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ime-Frequency and Time-Scale Analysis,1994: 492-495.

[4]TAZEBAY M V,AKANSU A N. A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nterference excision techniques in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1998: 2530-2535.

[5]XU D J,ZHAO P J,SHEN F,et al.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using RKF-bas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in spread spectrum system[C]∥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8: 1-5.

[6]孙永军,易克初. 利用核方法的直扩系统多个窄带干扰抑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4 (4): 554-557.

[7]李仲泥. 扩频通信系统中的变换域抗干扰技术[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0.

[8]PROAKIS J G,MANOLAKIS D 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principles,algorithm and applications[M].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7.

[9]PARISI R,DI CLAUDIO E D,ORLANDI G,et al. Fast adaptive digital equalization by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1997,45 (11): 2731-2739.

[10]MAO W L. Novel SREKF-based recurrent neural predictor for narrowband/FM interference rejection in G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2008,62(3): 216-222.

[11]胡德文,王正志,王耀南,等.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M].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2]CHANG P R,HU J T.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spread-spectrum CDMA communications using pipelin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1999,48 (2): 467-477.

猜你喜欢
子带波包误码率
超高分辨率星载SAR系统多子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面向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计算方法
一种基于奇偶判断WPT的多音干扰抑制方法*
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小波包变换的EOG信号睡眠分期
基于小波包分解和K最近邻算法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利用混合RF-FSO 系统改善深空通信的研究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一种快速同步统计高阶调制下PN 码误码率的方法∗
高分辨率机载SAR多子带合成误差补偿方法
超短波跳频通信系统抗梳状谱干扰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