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多元化框架下的普通高校应对策略

2011-07-21 03:02李华云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6期
关键词:筹资多元化渠道

李华云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速度,办学经费越来越捉襟见肘。我国普通高校的办学经费正悄悄从单一的国家拨款向多元社会筹资发展。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费渠道、企业渠道、科研渠道、贷款渠道、基金渠道和合作渠道等途径,政府拨款的比例正在逐步减少。高校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吸取国外先进的筹资办学经验,确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高等教育筹资多元化目标,实施以国家教育经费为主、多元化筹集为辅的办学理念。作为教育的获益者,国家、社会、企业、团体和个人均应支付相应的教育经费,他们也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的对象。集社会闲散资金兴办高等教育的筹资思路,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功效。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的看法。

一、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

我国高校的发展对资金的大规模需求与国家有限拨款的矛盾、学院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与学校有限资金的矛盾已经开始凸显。国家应突破以往那种单纯靠以政府为主出资办高等教育的格局,推动潜在的社会资源更多更好地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办学,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多渠道筹资方式无须还本付息,可以免除学校的债务压力;出资主体清晰,对所筹资金的使用,管理决策权主体具体、明晰,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率。高校应该抓住高教发展的机遇,转变观念,进行体制创新,走办学多元化道路,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学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内部管理机制以及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1.高校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政府拨款

由生均定额乘以在校生数加专项补贴构成,政府所能提供的正常经费只能维持高校的人员工资和日常支出。扩大筹资渠道,利用合理手段多方面筹资。集中更多的闲散资金投资于高校软件、硬件建设,加强人们对教育的投资意识,用社会资金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价值的优秀人才,从而反哺企业和社会。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有关高校筹资法律法规的完善,营造有利于高校筹资的环境,使高校筹资运用多种筹资方式筹措到办学所需的经费,化解高校的财政困难。

2.高校资金的主来源是学费收入

学生学费已成了多数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学校设备的更新与维修、学生活动费等。大多数高校仍未将筹资战略与策略作为努力推动高校发展的有效手段,致使筹资的主动性不强,没有与自身事业发展规划挂钩,有一定的随意性。

3.获取银行贷款

负债筹资是解决高校发展资金缺口的重要来源,高校有可靠稳定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作为资金来源,银行愿意以低于企业的利率给高校发放贷款。高校借款数额较多,利息压力大,每年的事业收入中,预留资金用于还本付息,避免“老债不减,新债又生”。政府为了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对学校发展建设产生的贷款利息给予部分贴息。

二、筹资多元化对高校的影响

1.政府影响高校的机构设置

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高校规模的逐渐增加,各类升格高校数量的不断增长,高校机构的调整和设置问题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瓶颈。我国高校“行政”机构设置过于膨胀,这种行政组织结构,很大程度满足了政府管理的制度需要。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应实现三个转变: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具体管理转变为整体管理,由刚性管理转变为弹性管理。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导致高校筹资制度安排诱致性变迁的直接原因。事业在发展,高等教育经费也迅速膨胀,陷入教育经费越来越短缺的窘境。政府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能力的相对减弱,高校学生的学费在高等教育支出中的比例明显增长,这两种不同的趋势从教育经费的“硬件”上,需要高等学校在办学中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必需的竞争机制与办学自主权。

2.受到市场价格信息的影响

高校采取企业的管理方式应对市场日益竞争的需要,在高校内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机构。高职院校应当鼓励校内各单位积极创收,将来源于不同渠道的经费,归口不同部门管理的经费统一管理。创收多的部门,预算就给的多。采用积极政策,充分调动校产、后勤、院系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减少学校资产闲置浪费。在高校内部进行改革,管理权适当分化,给基层学院分担工作和资金上的压力;控制学校内部资金成本,资产的分配采取成本核算的方法。教师工作分配绩效数量化,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符合不断强化管理的需要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显性信息需要。作为考核院系绩效和个人绩效产出对组织贡献的标准,要求每个教师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目标管理具有以下优点:形成激励;有效管理;明确任务;自我管理;控制有效。这种绩效目标的管理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简单工作,它是一种绩效导向的管理思想,更是一个强调沟通、强调发展的过程,它使教师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紧密相连,教师的行为与高校的战略紧密相连,把高校的战略思想、目标、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教师,使之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强化高校的服务功能、不断获得资源的增长成为学校当前首要发展的目标。

三、创新高校多元化筹资手段

我国高校应该从自身入手,学会开源节流,重视利用自身资源去开发和寻找更多的办学资金。我国应在各方面时机成熟时成立专门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高等教育经费的分配。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学生宿舍建设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尽管高校资源大量增长,高校却不再有稳定的收入,无论哪种资源交易形式,都不足以完全支撑高校的全部需求。财政紧张的困境始终困扰着高校,使得高校不断寻找各种财源增长。即在完善政府拨款机制和学费确定制度等基础上,强调开拓高等教育筹款新机制,如捐赠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公开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开征“人才使用税”、“毕业生使用税”等,不断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资金总量的供给。有实力和影响的高校可以创建自己的公司,进行培训、继续教育、咨询、出售高科技产品、出租学校固定资产和设备等经营活动,并可进行适度投资。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筹资策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政府的相应政策措施的支持。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它需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排除障碍,鼓励高校的自我健康成长。

1.组建股份制办学

教育股份制是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把学校办成一个对外能够适应与满足社会及个体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对内充满竞争与合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俱佳的健康的组织。利用发达国家的师资、教材、设备、资金等教育资源和我国高校合作,既可以弥补高校办学经费不足这一问题,又可以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新型办学模式有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专业教育、独立学院、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在职研究生班、短期培训、各种资格证书班。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设立民办高校,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在条件成熟时可试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筹资,使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投向教育产业。

2.提倡中外合资办学

我国高校当前事业扩张产生的资源增量相对存量是惊人的,银行贷款和公私合营模式是事业急剧扩张的主要路径。高校需要大量的校舍等办学条件,建设性资金凸现紧张,规模扩张与筹资多元化一起构成了高校变革的两个重要的制度背景。鼓励和支持高校引入民营机制,扩大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经济所有制办学。扩大高校对外开放程度,提倡中外合资兴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引导外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在政策优惠、合作期限、土地使用等方面它们将获得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权利,专业开设要突出前瞻性和时尚性。允许混合体制的学校和民办学校按教育成本收费,学校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计入成本。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方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得到有效整合,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办学推动了校内改革,有益于学校管理和国际接轨,也增强了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对在校学生的学习也有促进,实现了高校多元化的筹资。

3.鼓励社会捐赠教育经费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能增加的情况下,高校要努力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筹资。社会捐赠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高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国高校开始尝试通过接受捐赠来增加办学经费,但大多只是在校友回校参加校庆时接受其捐赠,没有完善的筹款计划,效果并不理想。社会捐赠总体力度不够、募捐渠道单一化。应该认真借鉴和学习西方高校成功开展社会募捐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社会捐赠,从而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高等教育要继续生存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筹集体制,学校要树立筹资观念、注重筹资策划、加强与捐赠者的互动联系,开展多元化筹资工作是学校的一个战略性举措,挖掘学校资源、面向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筹资已成为补充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重要渠道。制定一系列相关措施积极吸引社会捐赠,从而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总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一条有效的应当长期坚持的途径。它有利于缓解办学经费紧缺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转型,给高校的外部资源交换规则、内部组织特征以及管理方式带来了根本的变革。校办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占用其房屋、设备、资金,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校办企业应将部分所得利润上缴给高校,校必须开动脑筋,积极工作,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筹资多元化渠道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渠道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