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平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谈起卫生信息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其实卫生信息工作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医保卡、医院就诊卡或者病历本都属于卫生信息建设的范畴。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医改方案中也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成为服务医改的重要内容。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建平就为大家介绍了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近年来标委会的工作情况。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信息的高效统一、互联互通。
而标准在此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如果没有标准的支撑,就做不到大规模、有序的工业生产,标准推动了社会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到21世纪,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推动了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型。
标准是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依据和指导规范。
标准化前,不同信息系统数据与代码(见下图)。在电脑代码中,同样的“1”所表示的颜色不同,则反映的情况也就不同。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就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
在标准化后,不同信息系统数据与代码(见下图)。不同系统之间,有了统一的标准规范,就可以实现信息可以叠加,可以共享。
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在现实生活中,患者在不同的医院、不同科室中就医,各个科室、各个机构之间信息沟通错综复杂,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些信息的共享?
信息的共享还有赖于技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基于平台的信息共享,运用信息平台技术解决信息的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的两个关键是语义和技术实现方法。
语义,就像大家都说标准语言(普通话)进行沟通一样,解决数据定义与代码问题。包括数据元、数据集、共享文档。
数据元是数据的基本单元。每个数据元的确切含义需要通过一系列属性来说明,包括数据的定义、标识、表示方法和管理等。
完整的数据元标准=对象类术语+特征类术语+表示类术语+限定类术语。
对象类术语是可以对其界限和含义进行明确的标识,且特性和行为遵循相同规则的观念、抽象概念或现实世界中事物的集合,如:患者。
特征类术语是一个对象类的所有成员所共有的特征。它用来区别和描述对象,是对象类的特征,但不一定是本质的特征,它们构成对象类的内涵。如,血压、身高。
表示类术语可包括值域、数据类型、表示类(可选的)和计量单位四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都成为不同的表示。血压测量值(mmHg)、身高(cm)。
数据集是在特定主题下,为了满足业务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和领域内部以及领域间数据交换与共享需求,设计归纳的各个子系统(或者功能模块)所包含的最小数据元素的集合。包括,健康档案、体弱儿童管理、婚前保健服务、传染病报告、电子病历、病历概要、检查检验记录、住院诊疗等等。
文档是以满足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的的科学、规范的卫生信息记录,其以结构化和XML编码的方式表达医疗卫生业务共享信息内容,独立于任何技术使用者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及卫生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机构以及保健服务对象或患者个人。
这些就好像是一辆汽车。汽车的零件是数据元;所有零件集合就是数据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装起来汽车就可以开了,这就是文档。
解决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方法包括技术规范和功能规范。
技术规范是标准文件的一种形式,是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技术要求的文件。他可以是一项标准(即技术标准)、一项标准的一部分或一项标准的独立部分。如,《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慢病管理业务信息技术规范》、《电子病历基本框架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功能规范是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规定的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医疗急救指挥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经过多年的专家讨论研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以医疗卫生业务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满足医改信息化建设需要,可操作性强,用于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体系结构相对稳定、可扩展并将逐步完善为主要特征,形成了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基本框架,指导标准的立项研制工作。
按照框架的要求,卫生信息标准分为基础类标准、数据类标准、技术类标准、管理类标准四大类。
基础类标准包括:标准体系表与标准化指南、术语标准、卫生信息模型共享文档规范等。
数据类标准包括:数据元标准、分类与代码标准、数据集标准、共享电子文档规范等。
技术类标准包括: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系统功能规范、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规范等。
管理类标准包括:测试与评估、监理与验收、其他管理标准等。
目前卫生部共发布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17项,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17项,这34项基础标准规定了数据元的名称、定义、表示格式等方面的内容。
发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主要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业务内容进行规范。充分考虑到近期医改重点要求、财政承受能力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健康档案涵盖基本医疗、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慢性疾病管理、老年人保健、孕产妇保健、0~6岁儿童保健,涉及相关记录表单共19张包括:基本信息、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疾病管理、医疗服务。
正在报批卫生信息数据集分类标准39项,包括基本信息、卫生服务、卫生管理、卫生综合等内容。
还有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用于指导各地建立居民健康卡。对健康卡有着统一的规范要求,如:卡号编码规则、卡介质、卡面、终端接口要求、卡数据标准、数据安全、应用流程等。
居民健康卡的推广应用将成为卫生信息建设发展的一大步。通过健康卡,患者就可以在不同的医院进行挂号、预约。把患者的这些诊疗信息保存起来。在不同的机构看病,只要患者把卡插进去,就能够调出以前的诊疗信息。这就是信息共享的一个展现。
每项标准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定义和描述,来指导我们的应用。
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实现框架层级与关联。
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规范用于指导实现医院系统内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该信息平台总体设计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电子病历(记录)为核心,以促进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提高诊疗质量与效率、减少医疗问题、降低医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为目的,围绕诊疗业务、管理业务、支撑体系进行规划与设计。
信息系统是促进支撑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比如,不同人群要用不同的服务来满足需要。这种连续的数据要通过健康档案来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服务需要,这种服务要通过信息系统支撑和实现。
全程健康管理与服务就分为临床诊疗服务、疾病管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这三类。这些服务都是建立在区域的卫生信息平台上,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协同服务、管理决策和公众服务,来提供全职的健康管理与服务。
临床诊疗服务需要诊疗的信息、检验检查信息、医学影像信息、健康档案信息等。在协同服务的时候,就有诊疗与诊疗,转院;诊疗与防保的信息,康复人群还需要后续的服务。
通过这些信息,卫生部门可以进行医疗业务管理、医疗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疾病监测、危险因素监测等,对医疗资源进行的调配,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化的建设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也方便就诊和治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信息化标准建设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视硬件和业务系统建设,缺乏统筹,对标准工作重视不够;
2.信息标准工作缺乏常态机制保障、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门针对标准信息化的建设;
3.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欠账较多;
4.研发标准专业人员缺乏。
对标准应进行全程动态连续的管理,使标准立项、研制、培训、应用调查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循环,满足需要。
同时,标准宣贯应针对不同的对象,比如用户、医院、企业组织等组织各种各样的卫生信息标准培训。
开发卫生信息的管理平台,使其形成真正的互动平台,用户可以了解标准制定的整个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满足用户需求。
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扩大标准的影响力。
在平台的推广应用上,还应注意加强平台的应用调查、应用测试和应用评估。在使用中随时了解系统对标准的应用情况,系统的成熟度以及能否真正满足信息话建设的需要等方面。
同时,加强标准的强制性作用,不准许开发没有标准的系统,标准是作为推荐的重要依据。政府对应用信息化的医疗机构进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