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凤英
“炉边谈话”是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事例之一。
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罗斯福的第一次总统广播演讲是由CBS的罗伯特•特劳特向公众介绍的,这份亲切的介绍词受到了罗斯福的肯定:“总统希望来到你的家里,坐在壁炉旁,与大家做个炉边小谈。” 与此同时,罗斯福则想象人们“聚在客厅里,与他们的邻居共同倾听”。曾经亲历了无数广播现场的弗朗西斯•珀金斯如是写道:“当罗斯福说话的时候,他点着头,并且做出各种自然而放松的手势。他的面孔熠熠生辉,就好像真的与人们坐在一起谈话一样。”罗斯福确实有着做好“炉边谈话”的天赋,他的音质优美,语调放松。
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进行了30次“炉边谈话”。这些谈话,在内政方面涉及拯救金融和恢复工业等重大方针政策,在外交与军事方面涉及上个世纪最大的人类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就职后的第二个星期日,精心准备的“炉边谈话”便与全国民众见面了。而罗斯福的定位非常清楚,“我一定要让普通工人也能听得懂我的演讲。”
第一次“炉边谈话”的核心是拯救金融,罗斯福新政由此开始。
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一时间,财政金融一片混乱,工人罢工风起云涌,农民抗议此起彼伏,胡佛政府手忙脚乱,一筹莫展。罗斯福临危受命,宣誓就职,发表了经过长时间思考的、充满自信与激情的、简洁缜密的就职演说。就职演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仅周末就有50万封信飞向白宫。罗斯福上任的第二天,发布了两条总统通令——要求国会于3月9日举行特别会议和宣布所有银行休假4天。为了争取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于当年3月8日举行了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就金融业中的诸多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此举有助于在政府和新闻界之间架构一座沟通的桥梁,也达到了政府通过传媒稳定民心的功效。白宫记者招待会从此成为惯例,每周两次,每次约120名记者参加。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里,共举行过998次记者招待会。
为了进一步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3月12日,即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他说:“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他还巧妙地告诉人们只要把钱存入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就是一种爱国之举。
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
第二次“炉边谈话”的核心是复兴工业。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的恶性竞争、极度贫困的劳工及劳资关系异常紧张,使美国犹如处在一个火山口上,随时都有被摧毁的可能。新政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工业的复兴是没有希望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制定相关的法规外,还必须取得企业和劳工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为推行复兴计划,于5月7日发布了第二次“炉边谈话”,要求“企业界和政府合作,共同拟订计划”,并强硬地指出,政府在各个行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协助下,“有权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强制执行所订立的协议”。罗斯福的目的是要消除你死我活的企业竞争和对女工、童工的残酷待遇。随之,《全国工业复兴法》出炉,它是对大萧条中美国工业中明显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第三次“炉边谈话”的核心是为了彻底解决童工和劳动时间问题。他说:“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他的意思很清楚,要么合作,要么挨揍。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劳动群众对此热烈响应,全国范围内支持复兴运动的游行接连不断。
工业复兴取得了一些成就,到1935年初“它使大约200万失业者有了工作;它帮助制止了通货膨胀的重新加剧;它有助于促进企业道德和提倡文明竞争;它建成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全国性样板;它部分地肯定了工人运动的斗争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人们热情洋溢,连前总统胡佛都表示赞成。
实行新政的前半年里,罗斯福把美国的萧条局面扭转了。头4个月,工业生产指数由59上升到100。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声称“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绝大危局”,“从来没有哪一个总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叫人觉得这样满怀希望”。
1933年10月22日晚,罗斯福向全国做了第四次“炉边谈话”,他回顾了3月份以来“足以自豪的事实和行动”,并高度概括了“第一次新政”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语言,人们怎么能不为之感召呢?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是政府在重大内政、外交战略方针的行为上寻求民众理解与合作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政府在行政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和要求。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堪称舆论引导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