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丹阳212300)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MF)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毛囊炎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皮疹主要分布人体面部、上胸部、背部、颈部等毛囊皮脂腺分布丰富、衣着暴露部位,一定程度影响患者美容,笔者于2008年8月—2010年8月采用中药消风散加减内服外洗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4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MF患者共82例,均为本科门诊患者并征得同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6~41 岁,平均(26.6±7.2)岁;对照组 42 例,男 29 例,女 13例,年龄17~42岁,平均(25.3±7.5)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80例患者皮疹分布范围较广,背、臀、胸、肩、尤其双肩外侧均有密集皮疹,少部分患者面颈部也有出现,表现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5 mm,有光泽,间有小脓疱,周围有红晕,密集而不融合,可挤出粉状物,疹间皮肤正常,皮疹表面无鳞屑或脂溢性物覆盖,伴轻度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1.3 入选标准 ①典型的临床表现;②毛囊内容物直接镜检马拉色菌孢子阳性;③2周内未外用抗真菌制剂;④1个月内未内服抗真菌药物;⑤无对本方案用药禁忌或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40例予以中药消风散加减:当归15g,生地 15g,防风 12g,知母 12g,苦参 12g,黄连 8g,荆芥12g,苍术 12g,牛蒡子 12g,石膏 30g(先煎),甘草 10g,黄芩12g,徐长卿12g,鱼腥草30g,白鲜皮15g,随证加减。每日1剂,早晚各煎取300mL,200mL内服,100mL加米醋20mL、花椒5g煎煮,温洗患处,4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42例单用2%酮康唑乳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2次/d,4周为1个疗程。
以上两组疗程结束后停药1周,做真菌直接镜检,查找厚壁孢子和菌丝,做定性报告,并根据临床表现判定疗效。
1.5 疗效标准 痊愈:自觉症状及皮损完全消退,或遗留浅淡色素沉着斑,真菌镜检阴性;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50%以上,真菌镜检阴性;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皮损消退<30%或有新皮损出现,真菌镜检阳性。
见表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结果 例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在油性皮肤、遗传素质、免疫缺陷和潮湿、炎热等内外促发因素的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内的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碎屑并阻塞毛囊导管,致毛囊扩张破裂,导致毛囊内容物释放入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2%酮康唑乳膏是广谱抗真菌药物,对马拉色菌的杀菌活性强[1],酮康唑高度选择性干扰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发挥作用。对照组显示其有效率为80%。
马拉色菌毛囊炎相当于中医学的“发际疮”、“坐板疮”范畴。主要由于体内蕴积湿热,外受风、毒之邪,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或因炎热多汗,湿邪外侵,湿热生虫,虫淫袭肤所致[2]。治疗应疏风散结,清热祛湿,解毒活血。笔者在消风散的基础上加减,选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散邪止痒;苍术、苦参、黄芩、黄连、白鲜皮祛风清热燥湿;石膏、知母、鱼腥草、徐长卿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生地、徐长卿养血活血。外洗加米醋、花椒清热除湿、消肿止痛、杀虫,中药外用能改善局部微环境,使马拉色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间接抑制了马拉色菌的生长。现代药理方面的研究表明:黄连、鱼腥草、白鲜皮、徐长卿具有较强抗马拉色菌作用[3]。文中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3%,明显高于对照组。
[1]刘玉梅,邢蕴博,杨艳,等.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11):816-818.
[2]莫惠芳,罗英伟.黄散治疗糠秕孢子毛囊炎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9,31(7):46.
[3]郑晓晖,许爱娥,魏晓,等.39种中草药对马拉色菌抑菌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4(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