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教学中学案使用例析

2011-07-17 07:52
化学教与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学案原子半径

黄 波

(江苏省泰州中学 江苏 泰州 225300)

“课时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是目前化学教师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或创新大多围绕这一问题来解决。如何使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案的使用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一。

如何编制学案?怎样使用学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认为学案的编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通过使用学案,不但要能起到帮助老师了解学情的作用,而且应该能起到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特别是高一阶段,为了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设置一些课前问题,既能预防学生预习的盲目性,也便于老师实施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学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笔者认为学案应该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编制。这样,不但课前问题、课堂练习、巩固作业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也有利于年轻老师根据学案反馈的问题知道在课堂上讲什么、为何讲、怎样讲。所以,一份优秀的学案应该是一份成功教案的前奏。本文结合典型的课堂实例,对学案的使用做如下分析。

一、学案应有时效性

这里时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案的编制要根据课程大纲及上一年度的考试说明做及时的更改,删除一些不需要的内容,同时补充一些增加的内容。而现有编制学案的方式无非是拿上一年度的学案稍作修改甚至只是改一下日期,或者从网上下载再做一些复制、粘贴。这样做确实省时省事,但是针对性较差,教师使用时变成了新的照本(案)宣科,学生成了记录或抄写的机器。失去了思维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当然也就失去了活力。二是作为新课情景导入的内容或素材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是老一套。例如在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学案的课前预习环节中设置如下思考题:

已知电子层数及其对应的符号分别为:

电子层数(n) 1符号 K 2 L 3 7 M 4 N 5 6 O P Q

为什么符号的顺序是:K L M N O P Q而不是A B C D E F G呢?亨利·莫斯莱和巴克拉首次于X-射线吸收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电子层。巴克拉把它们称为K、L和M(以英文字母排列)等电子层(最初K和L电子层名为B和A,改为K和L的原因是预留空位给未发现的电子层)。这些字母后来被n值1、2、3等取代。人总是有好奇心的,这样的问题当然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上网查找,在查找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应该说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但是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这才是老师应该动脑筋解决的问题,也是在学案的编制上体现老师的水平所在。由此可见问题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

二、学案应有针对性

学案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学科主干知识虽然不会随时间改变而发生大的改变,但是不同届或同届不同班的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问题不尽相同,一个年级仅用相同的一份学案不足以体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要,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在通用模板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特点做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实验班讲授《化学能与热能》一节时,我对学案内容做如下的增补:

断键___热(填吸或放);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从收上来的学案看,答案居然分为三派!我整理了一下,发现还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建构的!(如下表)

结 论理由吸 热键是强烈的相互作用,破坏这种作用需要能量键断裂需要足够的“活化分子能”(碰撞理论的印象)如果断键不吸收能量,岂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随便断键?一般物质都需要加热或高温才会分解就像物理上说的,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施加外力一样放 热就像气球破了放气,所以断键要放出能量因为成键应该会放热,原子有能量才能把它们“凝聚”在一起物质本身拥有的能量,断键后物质的能量就会释放出来生物上说,“高能磷酸键”断开要放热既放热又吸热 先吸收能量,在断裂的那一刻放出能量

到百度上搜索了一下,还真有人问同样的问题!

图1 百度上关于断键吸热、放热的相关内容

显然,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学案并提前批阅,才能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疑问,关于断键是放热还是吸热,学生可能会模糊一阵子。查阅生物资料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答案:高能磷酸键与化学键是不同的概念,它是等效出来的、抽象的概念,不是实质的结构。比如ATP水解时,旧的化学键断裂,新键生成,总共放出7.3千卡能量,我们说,这是一个高能磷酸键断裂,放出了7.3千卡能量!

三、学案应有整合性

以高一年级为例,一周只有两节课,既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要及时讲评作业、布置巩固性练习,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案在整合教科书资源的过程中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学案分成三部分:课前、课中及课后。课前的部分主要起帮助学生提高看书的目的性。笔者曾做过实验,不提明确要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看书,然后回答问题,结果大部分同学答非所问或者看过后没有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要求学生看书前提出合理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原子半径的比较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以人教版必修二为例,学案中可以这样设计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阅读课本 p.7,填写下表: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是:从Li到Cs原子半径逐渐______。

结构决定性质,对于同主族元素,_______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参考课本p.8,预测卤素原子半径:F__Cl__Br___I阅读课本 p.15-p.16,填写下表: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是:从Li到F原子半径逐渐______。

从Na到Cl原子半径逐渐______。

结构决定性质,对于同周期元素,_______越多,原子半径越小。

综上所述,决定原子半径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

通过课堂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自己小结出:如果没有数据,仅仅根据电子层数的多少无法准确预测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同时学生也就能理解为什么Li只有两个电子层,但是其原子半径比有三个电子层的Al、Si、P、S、Cl的半径都要大了。

元素符号 Li Na K Rb Cs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nm

元素符号 Li Be B C N O F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nm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nm

四、学案应有交互性

这里的交互性是指老师应该课前批阅学生的学案,对学生的疑问做相关的注解和记载,如果遇到学生很好的思维火花更要书面表扬,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可以做到教学相长。例如有一次听一位老师开设了《化学键》的公开课,老师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填写什么样的元素之间容易形成离子键,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生填写的内容是:活泼的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而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却是:典型的非金属与典型的金属!学生只有按照老师的去修改。当时我悄悄地问这位同学,活泼的含义是什么?“典型”理解吗?学生非常简洁地告诉我:理解!“典型、活泼”在这里都是“容易得、失电子”的意思!这说明该生不但写出了答案,而且已经能主动构建了元素类型与离子键关系的知识点。实际上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说“活泼”比“典型”更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学案应有趣味性和观赏性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毕竟是个“苦差事”!如何让学生做到“以苦为乐”?上课的激情、板书的设计、甚至学案的趣味性与观赏性等等,这都是老师应该考虑的事。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的学案中,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养成准确使用物理单位的习惯,我在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茬!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毫升。请同学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查一查常见瓶装饮料的包装上是如何表示容积的?学生的调查结果也让他们自己大吃一惊,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标记的“ml”而不是“mL”!还有学生找到教科书第9页图1-8、图1-9中也有不规范使用物理单位的现象!通过亲身体验,加强了学生对规范使用计量单位的意识,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

在编制学案时,字体、字号、行间距、页眉、页脚等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选择五号字、1.5倍行间距、方正小标宋、Times New Roman。这样的学案学生看起来清晰、美观,乐于完成。

页眉、页脚更要看如何设计了!我校请著名画家范增先生题写了校名,配合新设计的学校徽标,印刷在页眉上更显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

图2 学校徽标

综上所述,学案的编制从各方面对编写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如乔布斯在发布iPad 2时所言:“平板电脑市场只靠技术远远不够,需要把技术与艺术和人文结合起来,需要软硬件的结合!”愿老师们能编写出更多、更好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学案来!

猜你喜欢
学案原子半径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乡愁导学案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比例尺(一)”导学案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