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S器械复位后两种椎体间融合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2011-07-17 02:07陈君生刘学义朱大成高建伟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椎间隙椎间植骨

陈君生,周 静,刘学义,朱大成,高建伟

腰椎峡部崩裂可导致近端椎体前移,峡部断裂缝隙处纤维软骨增生,继发出现腰椎管狭窄,引出一系列腰部及双下肢神经症状。经过多年的治疗经验及相应器械的发展,采用SRS复位椎间融合已为一种首选治疗方法,且疗效确切。但对于复位后椎体间采用cage融合还是传统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意见不一。前者手术成本大,短期内支撑作用强大,力学优点明显。但对于治疗该病最终目的来说,是为了使滑脱椎体间有骨性融合,且具有坚强的支撑作用,并在保障疗效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故笔者认为后一种方法值得推荐。下面将笔者所在医院2003-03~2005-10采用cage融合和植骨融合两种方法治疗的42例患者分别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2例腰椎峡部不连的Ⅰ~Ⅲ度滑脱分为A、B两组。A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5岁;其中Ⅰ度滑脱15例,Ⅱ度5例,Ⅲ度2例;B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2.6岁;其中Ⅰ度16例,Ⅱ度3例,Ⅲ度1例。所有患者都有腰痛、间歇性跛行、根性痛及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病史长及滑脱重者伴双下肢肌力减退;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包括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位X线片,腰段MRI扫描排除腰椎管内占位等腰部其它疾患。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行后正中切口,术中C形臂定位,两组患者均使用SRS复位固定系统。术中定位明确后,先将游离椎板去除,露出滑脱前移的关节突,将椎弓根钉系统置入后,游离出受损的神经根,将其行经途中增生的肉芽瘢痕组织消除,避免复位后压迫神经,将SRS锁定复位,C臂透视复位满意后,稍加撑开,去除椎间盘及间隙上下面椎体的软骨板,A组采用cage植入支撑,B组采用咬下的椎板骨或取下的髂后上棘的骨质,植入滑脱间隙内,注意植骨前要彻底清除终板至松质骨出血,以保障植骨融合率。术后常规卧床2~3个月后带支具下地站立。

1.3 临床疗效评价 以ODI对术前、术后腰腿痛,神经症状及活动能力进行客观评价,<20分为优,20~40 分为良,41~60 分为可,>60 分为差[1]。

1.4 放射学评价 术前、术后X线片,术后3个月X线片,主要是了解术后复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若椎间隙有连续性骨痂出现或骨桥形成者为坚强融合,若植入吸收,无骨小梁存在,或植入cage塌陷,或有滑脱复发且断钉者,为融合失败。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显著性分析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

2 结 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34个月,平均为18个月。 临床效果:A组术后ODI评分为 (38.79±20.58)分,B 组(40.75±21.62)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ODI评分标准,分优良可差四种,见表1。

表1 两种椎间融合方法术后结果

两种方法对滑脱的即刻复位及长期复位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滑脱复位评分(±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阶段滑脱复位评分(±s)

组别 n 术前 术后1周内 术后6~34个月A 组 22 31.2±11.5 12.5±5.7 22.3±8.3 B 组 20 30.7±12.1 11.5±6.1 19.7±7.9

两种植骨融合相比较,植骨愈合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植骨愈合情况

两种融合方法并发症:A组22例患者中,有4例未融合,其中2例为断裂,2例出现cage塌陷、下沉,而B组2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取得骨性融合,有1例断裂,但滑脱未复发,也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所有42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减轻,未发现神经损伤;A组中有1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术后仍有腰腿痛情况,效果差,且为植骨未融合断钉者,考虑为腰椎不稳引发。

3 讨 论

腰椎弓根峡部崩裂伴腰椎滑脱,是目前导致腰腿痛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病变椎体的前移,导致相应神经根受牵拉,椎管间隙狭窄,而出现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因其特殊的病理变化,故手术为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其手术目标是恢复腰椎的解剖结构,解除神经压迫,最终稳定脊柱,解除症状。手术原则为椎管减压、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近年来对于滑脱是否需要复位虽存有争议,但经过长期治疗经验总结,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只有进行解剖复位才能解除椎管狭窄,重要的是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其基本的生理功能。同时,只有复位后行椎体间融合其相对接融面才能达到最大,融合范围及强度达到最大。近年来,应用于该病的医疗器械获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改进型的SRS滑脱复位系统,应用简便,复位力度强大,固定牢固,使得滑脱复位变的越来越理想。但因患者具体的特殊情况,对于骨质疏松或伴椎体破坏而影响提拉钉强度的患者,也不要过分理想化的强求复位,以免牵伤神经或提拉钉松动而影响其整体效果。对于减压的程度和范围,由于滑脱的腰椎周围,局部增生的纤维组织及骨性组织的机械压迫和化学作用,是导致神经症状的原因之一。一般骨性压迫手术减压已得到大家重视,但对于纤维增生组织的压迫还认识不够,术中必须沿神经行径进行彻底清除纤维瘢痕组织,使神经根彻底解放;同时椎间盘组织已严重退变,也应彻底清除减压,为下一步椎间植骨融合打下基础。

对于椎弓根崩裂进行减压松解、SRS复位固定的治疗,是几乎所有作者都采取的方法。但对于采用何种植骨融合方法,都有不同的观点。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单纯的后外侧即横突间植骨融合法,二是椎体间植骨方法。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椎弓根固定系统与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使用能获得最大的稳定性,该结构从负重轴心上进行固定,有效地起到椎体间支撑作用,明显地减少椎体前移,有效地减少椎弓根固定器械的断裂[1]。因此椎体间植骨融合是峡部裂腰椎滑脱手术效果的关键。生物力学同时表明:人体重力线通过椎体前方,肌肉拉力通向后方,80%的负荷通过椎间盘,故术后椎体间能否达到骨性融合是判断预后的关键。

所谓的椎间植骨融合,细分有以下两种:一是椎间cage植入,二是单纯植入大量自体骨。椎间融合器(cage)是利用界面固定原理置入椎间隙,可抗滑移,增加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有利于神经压迫的改善,同时置入椎间隙后产生的牵开力可使椎间前后韧带处于张力状态,即所谓 “撑开-压缩张力带”效应,后者可提供术后即可稳定性[2],但cage单独应用也可出现较高的并发症[3],主要是神经及硬膜损伤,融合器位置不当,融合器后移、下沉和融合效果差等问题。同时由于后柱结构切除(尤其是后关节突的切除),都可使融合器-骨界面松动,据报道其发生率为2.5%[3],此外由于其与骨质的弹性横置相差可大,会造成终板切割、下陷,丧失椎间隙高度,使复位椎体不能有效融合,达不到长期疗效的维持,本文A组患者中就多次发生此现象。

为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笔者选择B组即椎体间植骨融合方法。在复位后,彻底清除椎间软骨板及椎间盘,并将椎体面皮质骨刮到渗血,将减压去除的骨质或取自髂骨的骨质,紧密植入椎间,然后将SRS放松后纵向挤压,防止植入骨松动,使病变椎体间有充足骨填塞。既保持了椎体间即刻支撑作用,同时增加了椎体骨接触面,其弹性横置一致,增加了植骨融合率,比cage植入有更大的植骨量。本文B组20例患者采用该方法,全部获得了骨性融合,巩固了长期疗效,降低了SRS钉的负荷,未有断钉的现象出现,更好地维持了椎间隙及椎间孔的高度,极大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出现。

经过A、B两种融合方法治疗的长期随访,通过术后短期、长期疗效评价和X线检查变化,可以看出,B种方法可有效降低A种方法的长期并发症,尽管通过检验,其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可以从理论上推测,椎骨融合差及cage下陷引发的椎间隙及椎间孔变窄,必然会带来迟发症状,增加二次手术可能性。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与笔者病例选择少和随访时间短有一定关系。因此,从长期疗效着眼,采用SRS复位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将优于椎体间cage融合方法。

[1]Crawford NR,CagliS,Sonntag VHK,et al.Biomechanics of grade I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Part I:In vivo model[J].J Neurosurg(spina1),2001,94(1):95.

[2]Cali S,Crawford NR,Sonntag VHK,et al.Biomechanics of grade I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Part I:treatment with treaded interverterbral cage/dowels and pedicle Screws[J].J Neurowg(spine 1),2001,94(1):51.

[3]Goh JC,Wong HK.Influence of PLIF cage size on lumbar spine stability[J].Spine,2000,25(1):35.

[4]陈 亮,唐天驷,杨慧林,等.后路BAK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并发症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2002,22(6):337.

猜你喜欢
椎间隙椎间植骨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一期复合植骨外固定架固定、VSD引流治疗Gustilo-Anderson Ⅲ型骨折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
中药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胫骨骨不连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