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胜军 何苇 石冰 蒙田 李承浩 封兴华
(1.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颌面外科,西安 710032;2.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成都 610041)
腭器官体外培养是研究腭裂发病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相比单一的腭胚突上皮细胞或腭间充质细胞的培养,它避免了单一细胞培养的缺陷,可从立体结构上研究腭的发生、发展以及调控机制,而且其排除了体内实验的复杂环境以及诸多干扰因素,成为目前研究腭裂发病机制的重要手段。
与细胞培养相比,腭器官培养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而腭器官不能完全浸没在液体里面。本实验采用妊娠14 d的孕鼠,获取胚胎,解剖腭器官,采用金属隔栅式培养法,观察腭器官在体外的发育过程,以期为研究腭裂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模型。
20只成年C57BL/6J小鼠购自四川大学华西实验动物中心,SPF饲养,室温控制在20~25℃,充足食物,自由饮水。按雌雄比例2∶1交配,次日发现有阴道栓者定为妊娠0 d。
DMEM/F12培养基和胎牛血清FBS(Hyclone公司,美国),35mm培养皿(Falcon公司,法国)。
用不锈钢网自备支架,支架高约1.5 cm,上覆盖一微孔滤膜,孔径0.8μm,置于金属网上。最后将此装置放入培养皿内,加入培养基,刚好浸没过滤膜。
于妊娠14 d,即小鼠双侧腭板相互接触期,无菌条件下处死孕鼠,将胚胎获取后,置于PBS液里面,充分冲洗,去除血渍。在体视显微镜下沿一侧口角入路,去除舌体以及下颌后,获取腭器官,置于微孔滤膜上,腭面朝上,鼻面朝下,双侧腭突紧密接触,这样使得腭突在得到充足的氧气供给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足够的营养液的支持。将放有腭器官的金属栅栏,置于35mm的培养皿里面,加入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含链霉素100U·mL-1,青霉素100U·mL-1)。最后将整个装置放置于37℃,5%CO2孵箱里面进行培养。每隔12 h换液1次,分别培养24 h或是48 h。
分别在培养过程中24和48 h取出样本,用4%的中性多聚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5μm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
腭器官培养24 h以及48 h后,培养基液体澄清,器官湿润,有光泽,外观呈现粉红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发现:培养24h后两侧中脊上皮连续完整,并未消失,上皮细胞着色较深。间充质细胞未见细胞坏死,轮廓分明,相比成体细胞,间充质细胞核较多,细胞分裂旺盛,可见分裂的细胞核(图1)。培养48 h后,中脊上皮消失,双侧腭板完全融合(图2)。
双侧腭突的融合包含了2个阶段:第一是腭突从垂直向上升至水平相,第二是水平相的双侧腭突相互接触并最终融合形成继发腭。腭胚突在体外融合的能力因胚胎的年龄及种属来源而异[1-2]。腭器官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一方面排除了体内实验的复杂性,便于单一观察某个因子对于腭发育的影响[3]。而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到金属栅栏式腭器官培养模型的建立。
腭器官体外培养模型能够模拟体内腭器官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4-5]。与细胞培养以及成体器官的培养相比,胚胎腭器官培养需要特殊的培养条件。如果器官完全浸没于液体里面,器官将会因缺氧而坏死;如果完全放置在空气里,其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营养液而无法存活。因此,如何将腭器官放置在一个液—气象的交界面是腭器官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诸多学者为此尝试了许多方法,比如腭器官的旋转培养法及琼脂小岛培养法等,但是上述方法所需过程复杂,并且腭器官的存活率不高。另外胚胎器官来源的细胞生长活跃,迁移能力强,组织尚未完全分化,容易受外界的诱导而向其他方向分化生长,导致培养的失败。因此,为了维持器官的基本形态及结构,需要添加某种抑制物来防止细胞的迁移以及组织的分化,因此,本实验将腭器官放在附有微孔滤膜的金属丝网上,不仅可以抑制细胞迁移,同时可防止腭器官的下沉,这样腭器官在获得充足氧气的同时,也得到了足够的营养液。该方法简单可行,为研究腭裂的发病机制建立了一种很好的模型。
本实验结果显示:经过24 h培养的腭突,中脊上皮连续性完好,间充质细胞增生活跃,细胞轮廓清楚,活力好。经过48h培养后,中脊上皮消失,双侧腭突间充质细胞完全融合。目前,腭器官培养方法在不断的改进,其应用也在不断的深入,相信,其必将为腭裂发病机制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1]Pourtois M.Onset of the acquired potentiality for fusion in the palatal shelves of rats[J].J Embryol Exp Morphol,1966,16(1):171-182.
[2]Vargas VI.Palatal fusion in vitro in the mouse[J].Arch Oral Biol,1967,12(11):1283-1288.
[3]Gritli-Linde A.Molecular control of secondary palate development[J].Dev Biol,2007,301(2):309-326.
[4]Koch WE,Smiley GR.In-vivo and in-vitro 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vian secondary palate[J].Arch Oral Biol,1981,26(3):181-187.
[5]Shimizu N,Aoyama H,Hatakenaka N,et al.An in vitro screening system for characterizing the cleft palate-inducing potential of chemical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J].Reprod Toxicol,2001,15(6):66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