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

2011-07-16 10:20何贵华
中外医疗 2011年21期
关键词:管术咽鼓管腺样体

何贵华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广东深圳 518023)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对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如若不采取恰当的手段进行治疗,将会导致儿童听力发育迟缓,使儿童言语发育受到阻碍,严重时可使儿童致聋[1]。以往经常使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短期内有一定疗效,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近年来鼓室放置T型通气管术应用到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临床分析,研究了鼓室置管术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至2009年间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儿童100例,随机分为2组。将采用鼓室置管术治疗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34例(46耳),女16例(23耳),年龄在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病史最短8周,最长2年。将采用鼓室置管术并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50例患儿作为实验组。实验组中男32例(43耳),女18例(26耳),年龄在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岁,病史最短10周,最长2年。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腺样体肥大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后无明显效果。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鼓室置管术对患儿进行治疗,进行全麻后令患耳朝上,在耳科显微镜的帮助下利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呈放射状切开鼓膜,切口略大于T型管的外径。利用与切口口径相符的吸引管对鼓室内的积液进行吸出后完成置管。对于鼓室内积液粘稠的患儿,可注入微量的糜蛋白酶溶解,反应3min左右再进行吸出工作。实验组患儿在进行鼓室置管术后,通过鼻内镜电视监视系统,利用动力系统进行腺样体吸切术。对2组患儿的治疗情况以及复发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并统计结果。

表1 2组患儿跟踪调查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统计学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计数卡方检验。

2 结果

对2组患儿进行跟踪调查后,详细结果见表1。

通过上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采用单纯鼓室置管术的患儿组治愈率为72.0%,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在进行鼓室置管术后配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实验组治愈率高达92.0%,复发的患儿数量仅4例。说明采用鼓室置管术配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后,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有着极为显著的效果。经SPSS 17.0软件对2组患儿的治愈情况进行计数卡方检验后结果为χ2=6.78,P<0.01,2组之间对比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鼓膜置管术可使鼓室与大气压力长期保持在平衡状态,减少腺体和杯状细胞的增生,防止耳内产生过多液体,促进耳内纤毛运动恢复,进而达到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目的。本组案例中对照组50例患儿在采用鼓膜置管术后,有36例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恢复,治愈率为72.0%,说明采用鼓膜置管术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效果。但单纯采用鼓膜置管术的对照组依然有14例患儿病情复发,没有得到彻底的治愈,经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是由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所引起。

儿童的咽鼓管接近水平状态,管腔相比成人短,且有较宽的内径。儿童耳部的这种构造导致鼻腔以及咽部内发生感染时会波及到中耳。儿童发生鼻窦炎时会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并发生逆行感染,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2]。有医学研究指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鼻窦片异常者占78%[3]。另外,由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疾病的主要因素。目前认为腺样体的体积越大,儿童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几率越高。腺样体肥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由咽鼓管返流造成的逆行感染;由咽鼓管功能性障碍或机械性阻塞等原因,产生鼓室炎性渗出液,造成鼓室内积液;腺样体中存储大量细菌,发炎后对中耳造成影响;腺样体肥大导致腺样体的免疫功能发生异常,使鼻咽部黏膜容易被感染形成水肿,这种水肿会导致咽鼓管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慢性中耳炎的治疗时,要对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高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愈率。

采用鼓室置管术对患儿进行治疗后,可以较快的清除鼓室内积液,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由于鼓室置管是通过中耳引流及平衡气压的方法进行治疗[4],不能实现咽鼓管功能的全面恢复,导致病情的复发率较高。本组案例对照组中有14例患儿病情复发,证明了上述理论。而对患儿进行鼓室置管术后配合腺样体切除术,在迅速解决鼓室积液问题的同时,减轻了咽鼓管的机械性阻塞与压迫,减少鼻咽部病菌群落的蓄积,使鼓室及咽鼓管引流通畅,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5]。本组案例中50例患儿在进行鼓室置管术配合腺样体切除术后,有46例患儿彻底治愈,治愈率达92.0%。说明该治疗方法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极为显著。另外,在实施鼓室置管术后进行肥大腺样体的切除手术,可使鼓室积液得到尽快的吸收,避免由腺样体肥大患病时间较长而造成的局部粘连,对后续治疗造成影响,保证患儿听力的正常发育。

[1]金娜,马力学,赵波.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50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2):233~234.

[2]姚聆清,陈建,沈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3例治疗分析[J].山东医药,2005,45(27):68~69.

[3]林湘如,彭增龙,黎可华,等.鼓室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6):450~451.

[4]陶礼华,贺定华,黄友棣,等.腺样体切除对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4,3(4):253~254.

[5]李瑞垣.应用鼓室置管推进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6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00,9(3):250~251.

猜你喜欢
管术咽鼓管腺样体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壁固定与非固定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分析
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鼻窦炎转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