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佳庆 张玉 黄晓玲 王华 吴宏 李菁爽
(大庆龙南医院内分泌科 黑龙江大庆 163453)
糖尿病患者因鼻饲需要每日多次进食,因而,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增加,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血糖控制的难度更高。目前临床上采用胰岛素泵皮下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鼻饲重症糖尿病患者的甘精胰岛素联合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降糖治疗则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与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比较,了解以甘精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的多点皮下胰岛素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选取本院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重症糖尿病住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不能自己进食,给予鼻饲饮食。
表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
注:A组为使用甘精胰岛素患者,B组为使用胰岛素泵者:BMI:体重指数:与B组比较,P>0.05
?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s)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s)
注:A组为终点时甘精胰岛素用量,B组为终点时胰岛素泵基础量;低血糖次数为数为治疗期间平均每人发生低血糖次数;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2组比较,*P>0.05
?
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为使用甘精胰岛素(赛诺菲安万特公司)者,其中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为18例,鼻饲饮食进食前配合使用赖脯胰岛素(美国礼来公司)以控制饮食后高血糖,B组为使用胰岛素泵者,使用赖脯胰岛素控制血糖,其中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为19例,鼻饲进餐前给予餐时赖脯胰岛素控制餐后高血糖。以治疗10d为观察终点,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平均值,并以终点时甘精胰岛素剂量及胰岛素泵基础量剂量、低血糖发生次数惊醒组间比较,以此评价甘精胰岛素治疗鼻饲患者重症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微量血糖监测采用强生稳豪血糖仪。低血糖为血糖低于3.9mmol/L。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经统计分析,2组间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2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的平均每日甘精胰岛素剂量约为2组基础量的60%,如表1、2。
由本研究结果可得出,对于重症鼻饲的糖尿病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或配合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良好的控制血糖,不易发生低血糖。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超长效的胰岛素类似物,其作用时间可持续近24h而无明显峰值[1],可用来替代基础胰岛素的使用,且与中效胰岛素相比,不易出现低血糖[2~3]。甘精胰岛素的作用特点表明,其可能安全有效的治疗鼻饲重症糖尿病。赖脯胰岛素也是胰岛素类似物,其起效时间短,药效持续时间短,更符合内源性胰岛素餐时分泌的特点,其可能有效地控制鼻饲患者的餐后血糖[4]。在应急状态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应激激素的影响下,血糖明显的升高[5]。不能自行进食的患者多采用鼻饲支持治疗,导致血糖较难控制[6]。既要平稳的控制血糖,还要防止低血糖发生,增加了胰岛素调整的难度[6]。对于鼻饲进食的患者,降糖方式多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降糖治疗,胰岛素泵调整方便,较少发生低血糖,但由于费用较高[7],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本研究的对象是神经内、外科的鼻饲糖尿病患者。患者在应用甘精胰岛素后,可以有效地降低空腹血糖,同时,应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在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低血糖的发生率也与胰岛素泵的低血糖发生率相似。提示甘精胰岛素治疗重症糖尿病患者有效、安全。虽然,观察组胰岛素类似物剂量较大,但是,治疗糖尿病的总体费用是降低的。这对鼻饲或静脉营养的重症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更多的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
由于本研究以观察10d为观察终点,观察时间短,所以,其对患者预后影响还有待于明确,故甘精胰岛素治疗重症鼻饲糖尿病的疗效有待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1]Goykhman S,Drincic A,Desmangles JC,et al.Insulin Glargine: a review 8 years after its introduction[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9,10(4):705~718.
[2]Killen J, Tonks K,Greenfield JR,et al.New insulin analogues and perioperative care of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10,38(2):244~249.
[3]Mathur SK,Bansal A,Khan ZY. Glyca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undergoing major surgery:comparison of three subcutaneous insulin regimens[J].J Indian Med Assoc,2009,107(11):759~761.
[4]Freeman JS.Insulin analog therapy:improving the match with physiologic insulin secretion[J].J Am Osteopath Assoc,2009,109(1):26~36.
[5]李昌臣,刘新胜.应激与糖代谢紊乱[J].辽宁医学杂志,2003,17(6):288.
[6]周健,喻明,贾伟平,等.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幅度[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3):286~288.
[7]Cummins E,Royle P,Snaith A,Greene A,et al.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for diabetes:systematic review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Health Technol Assess,2010,14(11):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