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浸润着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文传统色彩,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语言学习和文化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文化尤其需要研究该文化的语言和语言现象;学习语言,尤其深入学习研究语言就需要了解和研究该语言所植根的文化。俗语是语言当中出现的较为生动、通俗、形象的语言现象,英语和汉语当中的俗语可谓俯拾皆是。本文从分析英语俗语文化渊源来解析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内涵,同时也比较了英汉俗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从一个微观的视角去领悟和分析语言的学习。
关键词: 英汉俗语 文化内涵 比较
一、俗语和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直接载体。学习语言与学习了解该语言所植根的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犹如歌声般动听的法语是最优美和诗意的语言,它折射着法兰西的浪漫和优雅;铿锵又奔放的德语是哲学和逻辑最好的代言工具;字正腔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汉语是迤逦含蓄的东方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是语言的灵魂。
每一种语言当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学习地道的语言就需要学习了解这些精炼而形象的俗语。所谓习语(idioms),简而言之就是习惯用语(包惠南、包昂,2004:189),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林宝卿,2000:194),即语言中经过长期运用、广泛流传而形成的相对比较固定的习惯表达法。同时,这些俗语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传统,常常蕴含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思维价值观,形象生动,富含哲理和寓意,是语言当中不可或缺的精华部分,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是语言文化学习的重要部分。
二、英语俗语的文化内涵
英语当中的俗语可谓俯拾皆是,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了解这些俗语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同时,英语的俗语所折射出的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宗教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传说、典故、人物会大量地出现在语言当中。基督教的传统、信条和教义的痕迹在英语当中就比比皆是。例如:“act of God ” 来自 《 圣经·马太福音》,信徒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不可违背的,比喻“不可抗力、天意”。俗语“land flowing milk and honey” 来源于《 圣经· 出埃及记》第3章,第8节,原来的意思是说上帝赐予他的追随者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家园。比喻的是天堂一般的美好地方。俗语“If any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c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源自《 圣经·马太福音》第5章第39节,意思为“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再把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无原则地忍受不公正的待遇或他人的恶行,而是劝导人们要宽容,用爱心去感化对方,宣扬的是一种宗教最终极的大爱和关怀。其他含有基督教教义和典故的俗语还有“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大难临头);“They that live by the sword shall perish by the sword.”(动刀者比死于刀下);“ 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你们不能既追随上帝又要去发财)等。
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也在英语俗语中烙下了其鲜明的印记。比如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等价值观都在英语俗语当中得到了体现。例如“God gives the cow, but by the horn.”(上帝给了机遇,成功在于自己);“Idle young, needy ol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Money doesn?蒺t grow on trees.”(树上不会长钱);“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出自美国的《独立宣言》)。
英语俗语跟汉语也相似地会体现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和人际交往方式及社会习俗。英国历史当中的许多重大事件,例如罗马人的征服、耳曼人的征服、诺曼底征服、英荷战争都在英语俗语当中得到体现。而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也在英语俗语中有很多痕迹。例如“cross the Rubicon”(渡过卢比肯河), “burn one?蒺s boats”(破釜沉舟) 都是比喻为生存、发展或取得胜利而采取断然而决绝的行动,这都是源于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同进攻凯撒的战争。“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蒺s.”(凯撒的东西归还凯撒),意思是凡事都各有所归,源于凯撒入侵和征服英伦三岛的战争。俗语“rain cats and dogs” (狂风暴雨),是当时北欧海盗入侵英国而进入英语当中的俗语。在北欧神话当中,猫象征大雨,狗象征暴风。其他涉及历史的俗语还有“bite the bullet” (要紧牙关忍受痛苦);“bury the hatchet” (停火,议和);“His name is mud.”(臭名昭著);“ride backwards up Holborn Hill” (去受刑);“rich as Croesus”(非常富有);“the wisdom of Solomon”(极高的智慧)等。
英语当中还蕴含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例如:“Achilles?蒺 hee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意思是致命的弱点;“Herculean task”(赫拉克勒斯的艰巨任务);“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Pandora?蒺s box”(潘多拉的盒子);“like an Apollo”(像阿波罗一样英俊)等。
英语俗语当中还浸润着英美人士的交往方式,处世原则和接人待物的原则。例如:“fish or cut bait” (要么不说,说了就要做); “skeleton at the feast” (居安思危); “better the poor than wicked” (宁做穷人,不做坏蛋);“He that has lost credit is dead to the world.” (人无信不立)等。
三、英汉俗语文化内涵的对比
英汉俗语都是在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是各个民族各自生活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徐远喜,2002:118),在不同的人文环境里,各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又必然会反映到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当中,尤其是作为语言之精华的俗语中。所以“英汉俗语蕴含和反映中西文化差异就不足为怪了”(闫文培,2010:171)。
英语和汉语俗语体现不同的世界观和宗教信仰。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汉语俗语中大量涉及了佛教的文化信息。例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英美文化而言,英语当中的大量俗语体现的就是基督教的教义、信条,前面已经谈过这个特征,在此就不赘述。
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重视和谐统一,推崇谦虚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推崇个性,推崇自由不同。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渡船渡到岸,帮人帮到家”“枪打出头鸟”。中国人历来重视的孝道、妇道,在西方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日夫妻百日恩”这样的观念在西方文化当中是很令人困惑的。此外,英语当中罕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英美人士是很主张人人平等,主张个人自由的。
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彼此迥异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也体现在俗语当中。要了解这些反映不同现实和历史的俗语就得深入了解与其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现实。汉语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图穷匕见”“四面楚歌”等俗语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英美人士来说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才能领会这些俗语的奥妙和寓意的。
此外,汉语和英语当中各自特有的文化经典作品也是俗语的一个重要来源。要理解这类俗语就需要研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例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曹操,曹操到”,英语当中“To be or not to be, that?蒺s a question”(《 哈姆雷特》 ),“pound of flesh” (合法却不合情的要求) (《威尼斯商人》)等。
汉语英语当中有大量的俗语跟动物有关,在英汉俗语当中狐狸、狼、乌鸦、老鼠的形象都表示狡猾、凶残令人厌恶的东西;用牛、马、蜜蜂表示勤劳善良的意义;但有少数动物在中西文化当中的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最典型的要数狗和龙了。汉语中和狗相关的俗语大多是贬义讽刺的意味,而西方人则把狗视为最忠实的朋友,很多俗语都带有美好寓意,比如“lucky dog” (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终有出头日)。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高无上的,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被认为是邪恶凶残的,在很多神话里,龙始终是反面角色,是最终要被打败和消灭的。
总之,语言的学习是要置身于文化的学习当中的,文化的研究也离不开语言和语言现象的探究。作为语言精华的俗语是文化的一个个生动简洁的缩影,在解读俗语所映射和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语言学习成为了一个个精彩的文化之旅,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必然会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和探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文化的交互学习。
参考文献:
[1]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闫文培.现代汉英俚语对比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徐远喜.论汉英中动物文化意义象征的错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