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舞台类真人秀的新探索

2011-07-12 02:40李锦云
声屏世界 2011年9期
关键词:应聘者求职者真人秀

□李锦云

栏目责编:曾 鸣

《非你莫属》是天津卫视 2010年10月31日倾力推出的、我国首档电视另类职场真人秀节目,每周日晚21:10播出。该节目一经推出就占领了收视和传媒关注的制高点,并成为当下中国荧屏炙手可热的话题节目。本文拟以该节目为分析文本,借此梳理和预测中国舞台真人秀节目的未来发展之路。

节目构成环节

节目时长一小时左右,舞台现场设置台前区和台后区两大区间,台前区由主持人张绍刚、环形排开的12位BOSS团嘉宾、观察团成员(心理指导师以及国际教育指导师)、台下现场观众以及4或5位依次上场的求职者构成;台后区由第二主持人徐睿掌控,负责捕捉选手入场前后的真实心态以及在节目过程中随时对现场情况、选手表现做感性点评;两个区间交相辉映,以台前区为主,台后区为辅。

节目围绕 “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谈钱不伤感情”等环节进行。“自我介绍”通过VCR展示应聘者基本资料,包括工作内容、背景故事及家人朋友领导推荐等等;“天生我有才”应聘者展示与就业相关的才艺及特长表演;“别对我说谎”通过对童年往事、同事关系、职场观念、财务问题等一系列尖锐精彩的直面提问,考验应聘者的人性最真实一面;“谈钱不伤感情”由环节双方在节目现场直白地进行工资待遇谈判。

节目特色分析

节目定位与时俱进,兼具话题针对性和现实贴近性的特点。据悉,2010年,我国求职人群达4000万,潜在“跳槽者”达3500万,这一数字在2011年有所增长。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继续深化以及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海归派、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人员等就业大军都面临着就业难、择业烦以及就业市场潜规则的困扰,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热门话题。为此,天津卫视适时推出这档职场真人秀节目,希冀通过这一平台,打造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直通车。同时,通过舞台真人秀的形式,将当下供需双方的需求全面真实呈现,并利用观察团等专业人士的精准点评以及主持人的睿智评断,为求职者提供求职心态、求职技巧等专业指导并为观众传递积极健康、切实有效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在我国电视荧屏舞台真人秀节目围绕着绝活展示的 《中国达人秀》、平民造星的 《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婚恋交友的《非诚勿扰》而混战不休、焦灼白热的时候,天津卫视在内容定位上另辟蹊径,让严肃的就业话题和轻松的舞台表演巧妙结合,既贴近现实又极具话题性:首先,现实贴近性。和千军万马涌入招聘现场,漫天遍地投递招聘简历,心情忐忑的等待应征回复不同的是,通过海选进入节目舞台的求职者可以和供职方面对面的交流,不但能介绍自己的背景、求职预期以及才艺技能,更能和不同领域的老板们互动沟通,在专业人士以及就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作出职业的重新定位和规划;而应聘者囊括了名校高才生、海归、低学历者、啃老族等社会各色人群,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类似群体的代表,在这个职场舞台上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阅审核,成功与否直接改变的是在场的几名应聘者的命运,而间接的则是通过电视的广泛辐射力,成为众多待就业者的行动指南和就业向导。在舞台上,就择业过程中遭遇的 “个人能力与就业期待”“薪酬与职位设定”“求职心态与技巧呈现”“就业市场的潜规则”“低薪起点与经验积累”等问题都多有深入探讨,很具现实针对性。其次,话题针对性。舞台真人秀类节目,无论节目内容关乎婚恋、才艺还是就业问题,在形式上都应当具有“秀”的特色,也就是要有足够的话题性,特别是针对中国电视观众而言,每一个在舞台上自我表现的角色,无论其承担什么角色,主持人、嘉宾或者选手,他们都要在舞台上展示自我,秀出真我本色,于是我们看到现场嘉宾和北大女硕士就 “名校情节”“攒书扰市”(2011年1月16日节目)的唇枪舌战;我们看到对伪娘、啃老族的鞭笞挞伐(2010年 11月节目)、对海归、夜店营销经理的高薪酬要求的现实性批判、对娱乐行业潜规则的另类解读等劲爆言论,节目除了因其定位于就业而成为大众话题外,更因为众位 “秀者”的本真表演而引人关注和谈论。

节目构架清晰规范,符合舞台真人秀的 “突出可看性和戏剧性”之要求。尹鸿先生在《如何理解真人秀的本质和特点是关键》一文中指出,如果说人是真人秀的核心、真是真人秀的特色,秀就是真人秀的手段。文中还认为:“每期节目下来,一定要推出一个明星”。本档栏目虽然立足于健康的职业价值观的推介以及搭建就业平台,但是,在实现终极目的的道路上,栏目组对“秀”这一手段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和好奇心。

其一,通过自我介绍开启求职者个人的求职故事,通过初级悬念即求职者能否顺利通过重重考验留在舞台上制造高潮,以及终极悬念即求职者能否成功、职位如何来完成求职者个人故事的最终书写;在每期一个小时的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潮迭起的五个职场小故事,短小精干又真实贴切;且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应聘者,每期节目之后,都有这些职场 “另类明星”脱颖而出,成为网站论坛甚至纸媒谈论的焦点对象,例如艺术女、伪娘、包子哥、仙女焰焰、房产精英、海归男等。

其二,如肖建兵在《也谈如何理解真人秀节目的本质与特点》一文中指出的,中国观众对真人秀节目更希望看到的是 “外在的”“直接表现”的冲突;真人秀最大的卖点就是“可视性和戏剧性”。这两点除了通过犀利的语言体现之外,现场的表演也至关重要。通过主持人以及嘉宾对选手的刁难、挑衅,以及选手自身的展示,比如海归“炫”外语能力,北大女展示自己策划的书籍,广告男展示自己的身姿等来制造亮点。每一次亮灯熄灯的过程都是对这种戏剧冲突的强化和推进。

节目包装搏人眼球,开拓了真人秀节目的娱乐性和公益性结合的范本。一档节目的包装分成对内包装和对外推广两部分。本档节目的对内包装是,用一个金黄色的人高举双臂喜悦欢呼的“非你莫属”logo、金黄色的飞龙环绕的BOSS座椅、色彩绚丽的舞台背景、热闹喧腾的现场氛围来为求职者营造出一种展示自信、自我的平台。我们会发现,处于台后区原本紧张忐忑的应聘者在激昂的背景音乐和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下绚丽的彩灯楼梯后,在舞台的中央,他就完成了一个由“芸芸众生”到“真我主角”的转变,现场的氛围、设置给予他们这种短暂的力量和支持。有专家称,选秀类节目能搭建一个“不论性别、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的艺术平台,对于尚在学习中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社会教育机会。①本档节目通过对内包装显示了对平凡人的尊重和鼓励,如龙椅象征着成功和权力,是求职者奋斗和超越的目标;嘉宾环绕舞台,将中央表演区留给应聘者,成功者有自由选择老板的机会;振臂欢呼的logo凸显了真人秀“人”的重要性;暖色调的舞台和激越昂扬的背景音乐给求职者升起就业的希望等。

其一,在对外推广方面,借助就业求职之名,栏目组开展了大型的海选会,相当于帮助众多求职者又开启了一扇求职大门。其二,通过BOSS团的大力加盟,节目组获得了稳定的职位供应者,完成了其搭建就业直通车的目的。郭德纲的德云社、华谊兄弟、吕良伟的文化传播公司等名人企业、明星企业的加盟作为噱头也大力提升了该栏目的知名度。其三,企业、文化出版机构等社会经济实体通过和节目组的长期稳定合作,可以免去高额广告费而获得大量自我宣传的机会。另外,通过各家CEO的躬亲面试也能从侧面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氛围、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设置等细节内容。本档节目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着痕迹地将整合营销理念娴熟地运用于其中,三方互相借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其实,在真人秀类节目中达到整合市场营销的效果并非该节目首创。早在2005年蒙牛和湖南卫视在《超级女生》中的强强联手,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和百合网的红线联姻中就可见一斑。可以说,《非你莫属》在整合营销上继承了选秀类节目的市场营销优势,但也有自己的突破。它打开大门,海纳百川,力图最大层面地整合就业市场的4000万大军和上万家知名企业。其建立在真人秀节目之上的公益性就得以凸显。

和婚恋类真人秀节目容易招人质疑选手的身份不同的是,求职类真人秀,即便有非议也在所难免,但其打通就业渠道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低学历者、诚信者在这个舞台上的确找到工作并在现实中以此为起点,开启新的人生征途,这是其公益性之所在。

结语

当中国的真人秀节目从单纯的选秀类发展到今天的婚恋类、求职类、整容类、家装类、角色体验类等遍地开花,形态多样的时候,笔者发现,在我国电视荧屏上兴盛不衰、收视率屡创奇迹的依旧是舞台表演类的真人秀节目。这类节目出彩之处更多的是有一个或者一群睿智机敏的主持人 (比如张绍刚、徐睿、何炅、孟飞等),有犀利劲爆的话题(如潜规则、拜金主义等),有语出惊人的或者行为出格的选手和嘉宾,以及现场和场外推波助澜的观众。他们将中国语言的犀利、出格、夸张、煽情等特性发挥到极致,并且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故事性、冲突性和娱乐性的有机结合,便成就了一档节目最大的卖点和噱头。我们期待这档节目能在追求话题性、娱乐性之外,更多更真切地为广大求职者开启职场捷径;在语言技巧的展示上减少一点,留足更多时间让专业人士向求职者以及观众讲解更多的求职技巧、求职心态和职场现状。唯此,其才能在喧闹的真人秀节目中获得更加广泛的生存空间。

注释:

①李学谦:《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http://theory.people.com.cn/GB。

猜你喜欢
应聘者求职者真人秀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面试好难
把降落伞卖给农夫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民生表情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电话预约技巧知多少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