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成因认识

2011-07-11 07:39谢茜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供应量原材料市场化

谢茜

2008年中期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世界各国施行扩张性宏观政策来刺激经济。中国政府重拳出击,4万亿的救市力度使得我国经济领先全球其他国家全面复苏,但也伴随着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股价、房价的急速上涨。从2009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由负转正,进入2010年后CPI与PPI也有不同程度的涨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进入了2011年CPI与PPI也一直高位运行,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通货膨胀状态且形势严峻。

2011年以来央行已经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基准利率,防通胀已经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在部署2011年一季度工作时,也把“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放在首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对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作初步探讨,意在分析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认识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造成中国此番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流动性过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指出:流动性宽裕是2010年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的需要,通常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测度。一旦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其结果便是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必然表现为物价上涨。根据“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9年四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上年高10.0个百分点。而2010年以来的货币供应量如表一所示也呈逐月增加的态势。

二、成本推动。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当前物价上涨属于成本推动型。主要由四种原因造成:首先是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其次是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整个成本上升,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引起物价上涨,最后是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除了成本推动的因素,还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也指出,当前我国通胀属成本推动型。当前物价的上涨,第一是由劳动用工成本推动,其根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是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第三是环保、节能、减碳等提高要求,使企业运营成本提高。

三、需求拉动。按照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性特征,中国GDP只要保持连续两年10%以上的增长,都会因此在四至五个季度以后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从2003年~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就是在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2008年,我国经济也保持了9%的增长速度,而2009年和2010年也分别保持了8.7%和10.3%的增长,加上地方政府主导的遍布全国的城市建设运动,以及对能源、原材料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使我国的实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四、市场改革停滞。虽然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要过渡到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国可能只走完了一小半的路程。中国经济的很多关键性领域,比如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并没有市场化或完全市场化。在土地、林权等各项资源、包括若干没有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中,还存在着巨量的资源没有投入到市场中来。首先,很多本已经充分市场化了的资源产品,又被重新纳入国有化的轨道。其次,打破垄断行业改革的步伐在放慢,主要表现在体制改革、产权和分配等方面。最后,根本上,因为中国的汇率体制和经济结构,每年的净出口都换成了货币在国内市场游走,这造成中国每年都有额外货币寻求在国内消化的机会,为防止物价上涨,这要求中国必须不断提供新的资源以消解这一压力,这便形成了通胀压力。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相对停滞,导致计划领域的资源投入到市场领域的步伐放慢,从而消化不了富余的资金,构成了当下通胀预期高涨的深层次背景。

从2010年一波三折的宏观调控路线即年初的“保增长”到年中的“调结构”再到年末的“抑通胀”,让我们推测出,2011年的宏观调控思路仍会在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来回摆动以寻找平衡。但目前央行高密度提高准备金率和国务院宣布反通胀系列政策,已经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重心从“保增长”转向了“抑通胀”。而我国多年的高经济增长惯性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会使2011年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供应量原材料市场化
水利工程原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探讨
观点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货币供应量 (年底余额)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
肥皂及相关原材料分析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