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2011-07-11 00:49观华南京杰锋万梅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年3期
关键词:阳湖网络体系湖区

朱..观华.南京.杰锋.万梅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昌 330038)

鄱阳湖(刘国华 摄)

为保护好 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 阳湖区先后建立了15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个、省级2个,其他为县级),这些自然保护区基本覆盖了候鸟越冬的重点区域,并且组成了原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但由于县级自然保护区功能的缺失,导致全湖的保护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真空地带”,原有的网络体系已不能适应保护形势的需要。为满足当前保护形势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本文就这一新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初步运行所作的探索和尝试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1.鄱阳湖水鸟分布重点区域

阳湖以松门、松丰为界,其南部为主湖体,每年秋冬季节,水落滩出,众多子湖星罗棋布。这些子湖及其洲滩水草丰美,鱼虾螺蚌非常多,是 阳湖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也是珍稀水禽最为主要的越冬场所;北部为入江主水道,水较深,子湖很少,且底质多为沙质,因此,生物多样性不如南部主湖体丰富,越冬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如主湖体。

根据2004-2006年江西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西师范大学和中科院遥感所合作开展的环 阳湖水鸟调查的结果(Ji et al.,2007),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水禽分布最集中的栖息地,区内共统计到的水禽占整个 阳湖总数量的40%~60%;南 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湖、北深湖,南昌县的西湖、三湖、大沙坊湖,余干县的林充湖、草湾湖、小暑湖,都昌县周溪、新妙湖,以及湖口县的鞋山水域也是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场所(表1)。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开展的航空调查表明,除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 阳县的大莲子湖和进贤县的金溪湖也是白鹤等珍禽的重要越冬地。

表1.004-2006年鄱阳湖水禽总量超过1万只的地点

2.原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为保护 阳湖越冬候鸟栖息分布的重点区域,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83年,建立了首个以越冬候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年,该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并更名为江西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根据候鸟在 阳湖的分布情况,在沿湖各县又先后建立了14个以湿地生态系统和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表2),这些保护区总面积达21万余hm2,约占全湖总面积的50%,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其余为县级。原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由这15个自然保护区组成。

原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在成立的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有:一是将候鸟栖息分布的重点区域划为自然保护区,提高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二是一些候鸟栖息的重点区域因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被开发利用的压力,保护了候鸟的栖息生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原有的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虽然有10多个自然保护

区组成,但实际上只有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县级自然保护区几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由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保护区构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并没有得以有效运行,因此许多地方存在保护管理的空缺。2011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调研显示,在原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15个自然保护区中,只有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 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都昌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其他12个自然保护区均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处于合署或代管现状,挂靠的管理机构涉及行政、事业、企业等,人员不固定,权责不清,经费没保障,管护工作没标准,难以保证巡护、监测、科研、宣教、社区共管等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的连委托执法都难以办理,执法巡护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自然资源安全难以保障。因此,探索建立新的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表2.阳湖区湿地生态系统与候鸟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名录

3.新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为了满足当前保护形势的需要,江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在整合 阳湖自然保护区资源形成合力的大背景下,探索成立了以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 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新的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1)建立了保护监测站。由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环 阳湖的进贤、余干、 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县建立7个集湿地资源监测、越冬候鸟保护及禽流感防控为一体的保护监测站。从2007年开始,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江西省政府的安排,先后在环湖7个县建设保护监测站,2009年12月江西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了保护监测站的机构和编制,每站编制5人,全局编制增至100人。至此,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沿湖各县的11个保护管理(监测)站,与南 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站,形成了新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了对整个 阳湖的保护管理。

2)成立了 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为更有效地发挥 阳湖保护区网络体系的作用,进一步促使沿湖各县政府及有关单位对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的重视,成立了 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包括省政法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省人大、省林业厅、省森林公安、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领导,以及沿湖12个县市分管副县长、县林业局长。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任联合保护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联合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0年11月召开的“ 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工作会议”上,环 阳湖的12个县市联合签署了《 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公约》,该公约要求 阳湖沿湖县(区)和 阳湖自然保护区将对下属沿湖乡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定候鸟与湿地保护责任区域,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候鸟和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并把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联合保护工作会议每年将定期举行,部署保护工作和总结保护经验。

3)成立护鸟员和信息员队伍。由于保护管理(监测)站管护的范围较大,并且湖区地形复杂,仅靠保护站现有工作人员难以对辖区进行全面管护。为保证湿地与候鸟保护管理的力度,每个保护管理(监测)站根据管辖面积和工作难易程度,从当地聘请数名保护意识高、责任心强的护鸟员和信息员,配发GPS等装备,明确工作要求,及时上报湖区信息,确保准确掌握湖区动态。

4)建立 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奖励机制。设立 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奖励基金,对于在候鸟和湿地保护方面做出重大成绩的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以及个人将定期予以表彰,以提高全社会对

阳湖候鸟和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新网络体系的成立和运行有以下优势:①由于沿湖各县(市)财政投入有限,县级自然保护区难以得到足够的县级财政支持,经费、人员编制、基础设施以及巡护监测工具等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县级保护区保护管理功能的发挥,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而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的7个保护监测站可以在短时间内投入运行,及时有效地弥补了湿地和候鸟保护管理的缺失,这对于当前严峻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形势有重要意义;②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在湿地和候鸟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建的7个保护站可以参照原有4个老站的管理模式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这些保护站的作用将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③保护站具备一定的宣教能力,是一个小型的宣教中心,可以向当地群众开展湿地和候鸟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④通过成立 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定期举行联合保护工作会议,可以借助联合保护委员会监督和协调的作用,促进保护网络体系的高效运行;⑤信息上报及时通畅,湖区发现的重大问题可以第一时间上报给省政府,避免了以往层层上报时的瞒报、漏报。

4.新网络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新的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的运行,基本实现了对整个 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和越冬候鸟的保护管理,特别是对候鸟集中栖息区域的有效保护,但同时新网络体系的运行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面积的扩大,在国家层面上应予以承认。在新的 阳湖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中,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了7个保护站,实际管辖面积已达到20万hm2以上,管辖范围远超过原来的22400hm2。参照国家林业局颁布的《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到超大型湿地保护区的标准,因此建议按照超大型湿地保护区的标准进行管理和建设。

其次,新保护站职能未明确,新建的7个保护监测站只能开展日常的巡护与监测工作,不能行使行政执法权。职能的不明确极大地影响了保护站有效开展保护工作,在遇到盗猎、捕杀越冬候鸟的违法行为时,保护站工作人员只能联系当地政府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部门,协助有关执法部门处理案件,保护站不能在第一时间对盗猎、捕杀越冬候鸟等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赋予新建保护站明确的行政执法职能。

第三,人员编制缺口大,远远不能满足 阳湖湿地保护工作需要。

阳湖湖区面积大,即使是在枯水期湖区周边的子湖泊面积也相当大,众多的子湖泊分散在广阔的湖区。根据《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湿地类型(含依托湿地的动物类型)人员配置为666.7hm2/人,管辖总面积达21余万hm2的15个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至少需要编制315名。由于 阳湖区人口稠密,湖区群众又多为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的弱势群体,湖泊等湿地资源更是群众赖于生存的基础,且整个

阳湖是全开放的,湖区群众可以从任何地方进入 阳湖,因此, 阳湖湿地与其他湿地不同,其管理难度比林区还要大得多,其人员配置理应比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多。但到目前为止,新网络体系中的自然保护区总共只有135个编制,远远不能满足 阳湖湿地保护工作的人员需求。因此,建议增加保护区人员编制,并且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加强护鸟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

第四, 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奖励基金的资金渠道尚不确定,为了建立长效的奖励机制,需要扩宽和稳定奖励基金的资金筹措渠道,这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Ji W T,Zeng N J,Wang Y B. 2007. Analysis on the Waterbirds Community Survey of Poyang Lake in Winter[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13:1-2

猜你喜欢
阳湖网络体系湖区
智慧高速边缘计算系统架构和网络体系探究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网络体系的构建研究
阳湖拳茅山派传承及发展现状分析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陕西省渭南市卤阳湖盐碱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基于小世界网络体系算法的图像水印实现
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构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