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

2011-07-04 01:12董天策,章琴丽
今传媒 2011年6期
关键词:核泄漏都市报灾难

董天策,章琴丽

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而且强烈冲击着人们心理。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有关情况,而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撼性又极具新闻价值。因此,灾难新闻报道始终是媒体关注的重点。2004年南亚海啸,中国媒体首次大规模走出国门去报道国外灾难新闻。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这种区分度有多大?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对3•11日本地震灾难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文本,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作出回答。

一、3•11日本大地震概况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京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半小时后,地震引发10米高的巨型海啸袭击日本东部海岸的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整个日本东部地区受灾惨重,房屋大量损坏,多处发生火灾停电。3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厂房发生爆炸,其后几日,多个机组相继发生爆炸。核泄漏引发的核辐射问题成为新的灾难,影响扩展到整个太平洋领域。截止到日本当地时间17日0时47分,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4314人死亡,8606人失踪,2282人负伤。死伤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核泄漏的影响则远远不能预估。日本NHK广播公司说,这次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日本首相称地震引发的持续灾难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纽约时报》说,在破坏性的地震和海啸后,日本又面临人道主义危机和核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在不断蔓延。

二、3•11日本大地震《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报道文本分析

灾难发生后,从媒体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个可供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日本大地震后,《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均在头版发布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消息,并在其后几天一直将日本地震作为要闻或重点持续关注,大规模报道。在内容上,以上三个报道角度均有涉及,而细致的比较分析发现,两家媒体在各方面的比重、关注主体却有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定位。下面就将以3月12日(报道起始日)至3月23日(研究开始日)两家报纸的相关报道为文本进行说明。

(一)《人民日报》:积极救援的国际形象+安定民心的国内形象

《人民日报》3月12日至3月23日对3•11日本大地震的报道共58篇。在这13天中,相关新闻有6次出现在头版,并且每天都在要闻版以2/3版或整版进行报道。相对于一份最多刊发24个版,以国内新闻为主的党报来说,这样的报道力度是不多见的。这些报道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于此次地震的报道重点集中于中国在日公民、中国环境受到的影响(35%);中国救援(38%)。再结合其报道中的关键词,我们就能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定位。

1.积极救援的国际形象塑造。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即在12日刊发《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愿向日本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13日《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紧急援助》,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重灾区岩手县》。之后接连刊发《中国政府首批救灾物资运抵东京》、《我国赴日医疗卫生救援队救援队伍完成组建》、《中国多个部委机构表示向日本提供援助》、《中日友协向日本地震灾区捐款10万元》、《中华儿慈会向日本灾区提供食品救助》、《南航向日本新潟运送救灾物资》等新闻。

从报道时间上看,《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向外传递了中国的救援意愿。从报道主体上看,国家部委、慈善基金会、协会、企业都纷纷展开具体的援助,呈现出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从官方到企业的整体救援行动。从报道救援物资来看,救灾物资、医疗救援、捐款、食品,物类齐全。按照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符号的阐释:符号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能指是我们感知的符号形象,如纸上的符号形状和空气中的符号音响。所指则是能指所指代的头脑中的概念。能指(符号的物理存在)+所指(精神概念)可以意义化外在现实的意义。《人民日报》报道中出现的“主体”和“救援物资”是能指,其对应的所指是“中国社会各界”和“各类救援物资”,共同意义化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筹备各类救援物资,展开积极救援”。

从新闻报道中“中国救援”主题所占的比例和报道的关键指向,呈现出的是中国“积极救援”的对外形象。

2.安定民心的国内形象塑造。在35%比例的关于中国在日公民以及中国环境受核辐射影响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的关键词是“无伤亡”和“无异常”。如12日《中国在日游客暂无伤亡报告 国土资源部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范》,13日《仙台中国留学生无失踪死亡报告》,14日一则报道文中写道“暂未收到我公民伤亡报告”,15日《我国在日127个旅游团报平安》等。其后由于核泄漏问题扩大,关于中国是否受核辐射影响的报道也相继增多,如16日《日本核泄漏近期不会影响我国》,17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发布数据显示日本核泄漏未对我国环境造成放射性影响》,18日《我国环境辐射水平未受日本核电事故影响》、《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预报台 我国海域短期内不受日本核泄漏影响》、《气象部门预计 日本核泄漏未来3日对我国无影响》等等。发布各种渠道获知的中国在日公民“无伤亡”报告;通过各类权威部门告知公众中国核辐射环境“无异常”,宗旨在于“安定民心”。日本一直是中国公民出国学习、工作、旅游的重地。2008年,在日本登记的中国人数已超过6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量。加上这次地震引发的大规模核泄漏,有可能造成中国东部地区受到核辐射的危机。作为党报,利用其权威性发布信息,安定民心,应当说是一种应有的报道角度。

(二)《南方都市报》:还原灾难现场+人文色彩的故事化报道

从12日始,《南方都市报》推出重点报道《日本大地震》,每天用超过10个版的篇幅进行详细报道。考虑到17日后其重点关注的角度从大地震转向核辐射,对这一阶段的新闻报道,选择以与地震相关的报道为准,集中报道核问题的新闻暂不收录分析。如此,共计124篇新闻报道。这些报道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南方都市报》对灾难事件报道有45篇,占36%;对日本公民/环境的报道31篇,占25%;对日本救援行动报道17篇,占14%。

1.还原灾难现场。从横向角度来说,《南方都市报》对灾难事件本身的报道有45篇,是报道比例最高的,并且占据头版位置,比如说:12日头版《8.8级地震+海啸重创日本》、13日头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至少三人遭核辐射》、17日头版《日本震上加雪》、19日头版《日之殇》,配合后面版面中的文字和大幅图片,展现出日本遭受地震、海啸、核泄漏以及恶劣天气重重灾难的全貌。从纵向角度来说,灾难事件的报道、日本公民受灾情况、日本环境受灾情况、日本各界救援情况的报道比例总计75%,这是将灾难现场的各种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1)关于灾难全貌的报道:12日图片报道《震 定》以通版刊登四幅地震刚发生后日本情况的图片;13日又以通版报道《东北三县遭“毁灭性打击” 全数泡水 大火四处延烧》,配上全景图片,展示出受灾区水深火热的悲惨景象;15日《南都特派记者直击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以记者亲历见闻和采访再述灾难场景;16日《日核泄漏危机升级》关于核电站爆炸的报道。可以说,《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时刻紧随灾难情况的发展,将地震、海啸、核爆炸系列灾难的状况全面呈现。(2)关于受害者情况报道:重点集中在日本公民和环境受到的影响,内容涉及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受灾者自救情况。如13日《地震致上万人失踪岩手发现三四百尸》、15日《日本官方在情通报》;13日《大地震恐重创日本经济复苏势头》;15日《挑水砍柴煮食 断电村民自救》。(3)关于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报道:从政府救援举措、救援现场故事、救援不力反思全方位报道。如 13日日本《航母军舰5万官兵 史无前例大救援》,17日《日本天皇发表告国民书》报道日本政府对国民的安慰和救援,18日《日本政府成立灾民生活支援总部》;还有对政府救援不力的指责声,21日《菅直人政府被指救灾不力》。这些报道,以记者亲历见闻配合大幅新闻图片告诉读者:这就是灾难现场。

2.人文色彩的故事化报道。在灾难事件中发掘新闻故事,是西方灾难新闻报道中一种常用的手法。[6]《南方都市报》除了描述灾难的现场,还善于捕捉灾难事件中的各种新闻故事。比如:14日《地震时 我穿着拖鞋一分钟从17楼冲到负二层》,讲述一个在日留学生受震经历;16日《4月龄女婴震后三天获救 日本灾区无数民众体会生命跌宕起伏》;17日《官房长官105小时连续工作 网友感动称枝野幸男是英雄》;21日《日本祖孙被困九天后获救》等等,这些报道以亲历灾难者的视角讲述故事,让读者在满目苍夷的灾难事实中获得一丝宽慰。在故事化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并没有抢抓新闻“噱头”,漠视个体灾难,相反呈现出人文关怀的情怀。比如15日通版图片报道《你要活着,你要平安》表达出对受灾民众的深切关爱;19日通版图片报道《东瀛碎忆》以“寂然、忐忑、焦灼、悲戚、无助、淡定、平静、忧伤”为主题词展现出受灾民众的心理历程;20日《你们在 日本在》,这些报道“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以人文主义的关怀关照灾难受害者。

三、国家视角和新闻视角:基于不同新闻价值追求的报道视角

上文分析出《人民日报》的报道角度是“积极救援的国际形象+安定民心的国内形象”,《南方都市报》则是“还原灾难现场+人文色彩的故事化”。结合这两家报纸的不同定位、办报宗旨进一步总结,会发现两家报纸在报道国外灾难新闻时具有不同的报道视角,即:国家视角和新闻视角。党报是面向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的机关报,其主办者的政党、国家机构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党报的属性和价值定位。《人民日报》是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重点面向全国各党政机关发行的机关报。一方面,其承载着传达中央声音、指导地方工作、展示政府形象的对内政治性功能。另一方面,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越来越注重自身在国际关系中形象的建构,《人民日报》不仅仅要传播国家对内形象,还需要在重大国际事件中发表国家态度和声音,从国际关系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一份“可代表国家政府声音”的报纸展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国家对外形象。基于此,在报道如此重大的国外灾难时,《人民日报》肩负着传递中国救援声音和安定国内国外民心的政治重任,国家视角是其理所当然的定位和价值追求。

四、结 语

都市报则是面向城市各阶层市民读者的市场化报纸,没有国家政府的资助,需要自筹资金、自负盈亏,争取受众、提高发行量成为报纸的生命之源。基于此,提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成为其一贯的生存之道。《南方都市报》作为一份典型的都市报,在这次报道尝试中呈现出的新闻视角,体现出专业主义理念与人文关怀。首先,尊重新闻本身的规律,提供关于灾难各方面的新闻报道,满足受众对灾难的知情权;其次,并不追求煽情化的报道吸引眼球,而是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引导下客观地呈现灾难现状;再次,抛开民族主义的狭隘视角,以人文关怀关照受灾者、受灾区,并引导受众对国外灾难形成感同身受的人道情怀。不论是党报的“国家视角”还是都市报的“新闻视角”,都与报纸本身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相关,而我国报纸在对同一事件报道中呈现各自不同的视角,正反映出各类报纸越来越明晰的媒体定位与新闻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核泄漏都市报灾难
海洋升降流动力学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探讨
东日本大地震文学作品的生态价值
论日本福岛核污染跨界环境损害的责任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都市报读者调查与发展对策
地球灾难倒计时
喻华峰:《南方都市报》总经理二审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