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智,叶芊芊,徐海丽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手术室,浙江 温州 325000)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文化层次较低,只会地方方言的患者,这样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由于医护人员无法与其进行正常沟通,容易使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而且患者不能很好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操作,干扰了麻醉及手术的顺利实施。我院自2008年开始为沟通障碍手术患者制作一系列图片,用于术前访视和术中沟通,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有沟通障碍的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6岁,平均(55.3±6.7)岁。其中大隐静脉抽剥术12例,腹股沟疝修补术7例,直肠黏膜环切术3例,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3例,胫腓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15例。所有患者术前无脑疾患和精神病史。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到病房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与患者接触时要求家属参与和翻译。对照组只采取传统的口头讲解,干预组提供一组图片,其中包括患者入室、转移、护理操作、麻醉体位以及WORG-BAKER疼痛评分脸谱,护理人员通过图片对患者进行讲解,患者对疑问之处通过家属向护士提出,护士进行重复讲解或模拟情景训练。
1.2.2 手术当日: 对照组在入室后,护理人员通过口头表达以及肢体语言告知患者对各项操作以及体位的配合,干预组入室后提供图片告知患者对各项操作以及体位的配合,行腰麻平面测量时,对照组根据麻醉医生指令进行摇头和点头表示痛与不痛,而干预提供WORG-BAKEA疼痛评分脸谱,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面孔。
1.3评价
1.3.1 手术当日早晨由专人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开始前,再次记录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1.3.2 观察两组患者从入室心电监护开始到麻醉操作结束为止所需的麻醉时间,及手术切皮后1 h内有无疼痛以及有无麻醉方法的变化,麻醉操作由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麻醉医生进行,排除由麻醉医生技术水平所导致的差异。患者术中的疼痛用WORG-BAKER疼痛评分脸谱为评分标准:1~2分为没有疼痛,3~4分为疼痛I级,5~6分并伴有大声喊叫和身体挪动,需要麻醉医生药物处理或行气管插管为疼痛II级。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两组患者在手术日晨和麻醉前的心率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麻醉前的心率和收缩压显著高于手术日晨(P<0.05)。两组患者麻醉时间及术中疼痛反应相比较见表2,与对照组比,干预组的麻醉时间(>20 min)和II级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不同时间血压心率比较(n=25)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时间及术中疼痛反应的比较(n=25)
沟通是分享信息获得传递意义的过程,与护士进行有效沟通是患者迫切的需要,恰当的沟通是护士了解患者需要的前提[1],而言语沟通障碍患者,因听不懂语言而得不到各种需求,使患者感到不适与害怕[2],特别在入室后到麻醉开始前这一段时间。据调查,有83%以上的患者需要得到操作前的相关解释,麻醉前有人与他沟通,且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因此,护理人员要设法与患者建立沟通方式,减少沟通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本资料通过提供图片,使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清晰的图片可以使患者获得直观的感觉信息,易于接受麻醉手术相关知识[4],并提高患者的主动配合能力;同时使护理人员容易了解患者的需求;满足患者的一些生理安全需要。如患者入室后,提供一组枕头、被子的图片,让患者以点头或摇头来表示他们的需求;通过松解患者衣服的图片,让患者知道由于医疗操作需要松解患者的衣服,但此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要遮盖患者的隐私部位;通过给静脉注射图片,让患者知道护理人员要进行注射操作。通过图片,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由表1可以看出,干预组患者麻醉前的收缩压和心率与手术日晨相比没有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的收缩压和心率显著高于手术日晨。
腰麻是比较常用的麻醉方法,这种麻醉的成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而语言沟通障的患者,在麻醉体位的摆放时不能主动配合麻醉医生进行体位的摆放,也不能很好配合医生进行麻醉穿刺,从而导致穿刺不能一次性成功,影响了麻醉时间。而当患者看到麻醉体位图后,容易回想起昨日与护士交流的内容,知道麻醉要开始了,提高患者的主动配合能力。当麻醉医生把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后,麻醉医生必须在短时间内主动调节和控制麻醉平面以达到手术所需的范围,这不仅关系麻醉的效果,而且与患者安危密切相关,而在这一环节中患者与麻醉医生进行密切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5]。由于患者听不懂麻醉医生的语言,又缺乏对麻醉知识的了解以及害怕术中的疼痛,无法与麻醉医生进行沟通,经常对同一测定平面表达疼与不疼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干扰了麻醉医生对痛觉平面的判断,从而导致麻醉平面过低或过高,手术开始后疼痛或者影响患者的循环呼吸,导致手术不能正常进行。而WORG-BAKER疼痛评分脸谱简单、直观、形象易于掌握,不需要附加设备,适用文化程度较低,只会地方方言的患者。通过WORG-BAKER表达,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疼痛的程度选出相对应的脸谱为麻醉医生平面判断提供正确的依据,缩短麻醉测平面的时间。
总之,个性化的沟通是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的关键,而对于沟通障碍的患者,术前提供详细的图片及家属给予翻译进行访视,是术中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进行图片沟通的前提。术前患者可将疑虑之处告诉访视人员,访视人员可以再次做详细的讲解或示范,使患者对手术整个过程有所了解,对次日的手术时再次提供图片,患者就能明白并且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增强医患之间的合作,使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并获得理想的效果。
[1]曹佩珍,杨佩瑛,吴佩雁,等. 沟通理论在暂时性信息交流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学杂志, 2004,29(7):514-515.
[2]邓小玲,张翠萍,刘坚. 非语言交流在言语沟通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4-5.
[3]袁小兰,李红霞,李莹,等.手术患者手术护理需求的调查及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 2003,18(6):570-571.
[4]许晨耘,柯雅娟. 护患沟通手册在术前访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07,5(22):9-10.
[5]曹伟新. 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