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在医学新闻稿件核查中的能动性

2011-03-19 15:21:47鲁翠涛王小同季魏红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核查新闻报道医学

鲁翠涛,王小同,季魏红

(温州医学院 期刊社,浙江 温州 325035)

编辑在医学新闻稿件核查中的能动性

鲁翠涛,王小同,季魏红

(温州医学院 期刊社,浙江 温州 325035)

针对医学新闻报道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指出编辑可在核查新闻报道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报道是否准确、报道是否具有时效性以及报道形式是否连续统一这几个方面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协助新闻记者者共同提高医学新闻的质量。

医学新闻;报道;准确;时效;能动性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医学新闻必须保持报道的严谨性及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医学新闻的传播流程,通常是由新闻记者采集相关医学新闻,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由责任编辑把关,出版。国际医学新闻的收集大体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新近召开的国际医学专业大会,国际医学权威机构的新闻发布,最新出版的全球知名医学期刊,以及各种专业、综合的国际医学信息网。笔者参与《医学参考报眼科频道》的编辑工作已两年有余,在工作中发现,国际医学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可能会制约报纸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新闻内容准确性不够和报道时效性不强两方面。笔者以为,在医学新闻的报道中编辑人员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面对采集来的新闻,一定要仔细核查内容,严格把关,协助新闻记者使报道更具有科学性、可读性。

编辑如何进行新闻内容的核查呢?笔者在工作中的做法,通常是要求新闻记者提供新闻原始的外文资料,这样可省却编辑再盲目查找、确证的时间。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在医学新闻报道中需要重点核查的方面。

1 核查基本要素是否齐全

不同于专业的学术文献,医学新闻的报道要去“文献化”、加“新闻化”,用新闻化的专业术语将全球最新医学资讯传达给广大临床医生,做到新颖、科学、实用。临床医生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比一般人要高,阅读医学报纸是为了解更多更先进的专业讯息。作为医学新闻的采集者、编辑者,应当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尊重科学、客观报道。从方便阅读者查找原始资料出发,也从医学新闻的严谨性出发,在报道中需要指明新闻来自哪个研究机构,是哪些人做了哪些相关研究或发布了哪些相关信息;如果是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还应当指明具体发表在了何年何月的何种出版物上。这些是专业医学新闻报道的要素。通常,医学新闻的采集者有些是报纸特派的新闻记者,有些是兼职的临床医生。由于疏忽,新闻采集者在报道中往往容易漏掉一些信息。有的报道通篇没有提及具体研究机构,很多情况下只提及是在哪个国家发生的;有的报道中仅以“研究人员”代替具体的研究者;如果新闻来源于国际医学机构或医学信息网站,采编信息中则很少有提到研究是否已经发表、具体发表在哪里。这些问题可责成新闻采集者去补充;在很多情况下,编辑需要亲自查漏补缺。比如,在眼科新闻“VEGF缺乏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损害”这篇报道中,“美国科研人员发现,当眼内缺少视网膜色素上皮来源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时,可能发生类似干性黄斑变性的地图状萎缩……”这句话就需要补充具体的研究机构“斯格本斯眼科研究所”以及具体的研究人员“Magali Saint-Geniez等人”,补充的研究者名可能是这项研究的主要执行者,也可能是研究负责人。为方便阅读者进一步查找,在报道中还应提及“相关文章发表在2009年11月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 核查报道的准确性

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否准确,关乎医学报纸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1],这是对新闻采集者、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医学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涉及编译的准确性、具体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标题的准确生动性。

2.1 编译的准确性 由于我国的医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国际医学新闻的报道80%以上源自国外,其中以英语报道的为主。要将国际新闻报道出来,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编译问题。我国大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需具备“信、达、雅”,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医学新闻的报道也应力求“信、达、雅”。“信”,就是忠实于原作,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我国的医学词汇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统一的地方,比如“并发症”与“合并症”,“患病率”与“发病率”等,究竟哪种说法更科学?再比如,眼科常用词“人工晶体”实则应为“人工晶状体”,“黄斑病变”和“黄斑变性”也并非相同的概念。要做到“信”,这些都需要编辑对新闻稿进一步规范。“达”,则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述清楚的一个问题。随着国际医学进展的日新月异,经常涌现出一些难以翻译的词、句。如果采编者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欠佳,那么报道出来的信息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曲解,甚至不知所云。译文不“达”的主要问题有[2]:一是对英语中由动词派生的名词直译,造成汉语译文句子结构模糊;二是汉语词与词之间没有分隔,汉语译文中如含有前后都可组词的字或词就易产生曲解;三是医学新词汇太多,国内无统一的汉译定名,很多情况下是一个译者一个译法,读者也不知道说的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笔者在眼科频道的编辑加工法,通常是对于一些新兴的、国内还没有统一翻译的单词,如“雷珠单抗”,则用括号在其后将英文名“ranibizumab”标注出来。如果对某些词汇的翻译准确性实在没有把握,则要向国内相关专业的权威教授讨教,最终确定一个合适的用词。“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于医学报纸来说,能做到这两点也就可以了。“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如果能有“雅”,该编译则属于上品。

编译质量的高低,会受到翻译人员两种语言的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影响以及翻译时间和所下工夫的影响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为此,编辑人员应主动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及外语水平;在整理新闻稿的编译内容时,需要对照原文,认真核查,纠错补漏,终求其信。

2.2 内容的科学性 除了要检查编译内容是否准确、达意,对新闻报道中一些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多体现在数据及其单位上)的核查也至关重要。比如,在“隆鼻手术:填充物跑到了眼睑”这篇报道中,医生检查到患者“左侧眉弓和上眼睑处有6cm×4cm大小的肿块”,仔细想想,“左侧眉弓和上眼睑处”怎么可能容纳下如此大小的肿块呢?经查对原始文献,原来是长度单位写错了,应该是“6mm×4mm”。而另一篇报道中,“有2组同时装载肾上腺素500 mμg,促使体外局部血管收缩。”其中的mμg即millimicrogram,表述并不规范,不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单位;再者;毫微克是克的十亿分之一,浓度这么小,也让人生疑。后经查证,原意其实是“500 mg”。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发生这样的错误,一是报道者疏忽大意、笔误,在复制、编译时造成错误;二是内容本身也会存在一些错误。有些新闻的来源并非最原始的资料,属于二次甚或多次新闻,在多次采集后会有以讹传讹的可能。比如上述的“mμg”,新闻采集者提供给编辑的来源新闻中确实是用“mμg”,编辑如果不再次核对原始文献,就发现不了这个问题。因此,编辑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每篇来稿审视性阅读,才能将错误最少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报道中提及的文献出处。目前很多国际性的刊物在纸质出版外还开辟电子在线出版(online),在线出版的时间一般比纸质出版提前好几个月。在线出版一般可具体到哪一天,现在很多的医学新闻都来源于在线出版的内容。因此,新闻报道中如果提及研究的文献出处,一定要确证是在线出版还是纸质出版,这样方便读者正确查找原始文献。

2.3 标题的准确、生动 除了核查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编辑还不能忽视对新闻标题的加工整理。这其中既包括标题的准确性、科学性,还包括标题的生动性。与国外相比,国内很多医学新闻的标题活泼不足,呆板有余。报纸毕竟不同于学术刊物,报道的宗旨是既能让临床医生纵览天下医事,又能让他们有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文字修养仔细推敲标题用词,也不忘与采集者、其他编辑相互探讨,对标题加以润饰,使其灵动起来,力求每一篇报道都有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3]。医学参考报眼科频道自创刊以来,每一期、每一版的新闻标题都是在主编、责任编辑以及新闻采集者的多次探讨下共同商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比如,某篇眼科新闻的标题“表层巩膜移植物向眼球后部输送拓扑替康”初看起来让人不知所云,经核查报道的全部内容,后修改为“采用巩膜埋置剂向眼后段递送拓扑替康”,这样更具科学性;“世界视觉日旨在提升公众对女性失明的关注度”这个标题也是不得要领,后改为“今年‘世界爱眼日’关注女性失明”;“白内障术后日久网脱风险增加”修改为“白内障术后网脱风险与时俱增”。

3 保持报道的时效性

随着医学进步的日新月异,医学传媒应当将最新、最好的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广大受众。医学新闻的时效性没有一般的社会新闻强,但起码应在报纸规定的出版周期内及时报道当期时间段内的一些重要新闻。

临床医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笔者曾对他们的学术需求做过专门调查,得知他们阅读医学报纸其目的大多是希望能够获取最新最先进的国际医学进展,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为自己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帮助。医学发展的历程中会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某些研究成果都是阶段性的,本身没有一个定论,但正是这些内容临床医生尤其爱关注。事实上,关注得越多,这方面的发展也就越快。因此,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就笔者目前参与编辑的《医学参考报眼科频道》来说,作为月报,它就规定了采编人员“要像蚂蚁觅食一样,把全球的医学专业信息搜集起来,及时报道全球最新医学动态,信息半衰期最短15天,最长3个月,让临床医生不出科室即得天下医事”。

有人认为,新闻时效性并不重要。一些采编人员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注意新闻的时效性,“最近、“前不久”、“日前”之类的模糊时间概念到处可见,有时甚至连这类的模糊时间概念都没有,从头到尾看不出新闻发生的具体时间。对待这些来稿,编辑要马上通知新闻采集者修改补充,必要时要配合核对;编辑自身也要增强对新闻的敏感性[4],使报道的时效性落到实处,提高读者对报纸的信任度。

4 保持报道形式的连续统一

如同综合类新闻,医学新闻的报道也应充分体现报道者的个性化艺术特征和优势,千篇一律的报道风格会让读者心生厌倦,有阅读疲劳感。因此,面对不同新闻采集者发来的新闻稿件,作为编辑,在核查内容准确的基础上,要尽量保持报道风格的多样化,使报道生动有趣。

编辑人员更大的一项任务,则是确保报道形式的连续统一。与期刊相同,报纸作为连续出版物也需要有统一的形式。比如标题,要避免使用非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应简明、醒目,反映文章的主题。对量和单位的审核、修改,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6]为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7]。统计学符号按照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8]的有关规定书写。药物剂量单位用英文缩写,用药次数可用相应的英文代替,如Qd、Bid、Tid。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无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和注释。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10]为准。以外国人名命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译成汉语后,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名词术语一般用全称。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可使用缩略语或简称。新闻采集者的报道形式不可能做到非常规范,编辑人员因此一定要做好形式方面的审核、修改工作。

5 小结

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日渐扩大。临床医生由于其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工作环境及工作流程的特殊性,及时了解国际医学动态的学术需求更为强烈。医学报纸便是为了满足医生群体的信息需求而生,旨在将国内外医学文献,医学情报、信息等以新闻的形式展现出来,力求报道范围广、收集信息全、更新周期短。在医学报纸的传播过程中,编辑的作用举足轻重。笔者一直记得某领导曾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编辑,生死事小,失节事大。如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出版物中还存有大大小小、严重或不严重的一些问题,这都是编辑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的责任心受到很大的考验。作为一名真正的编辑,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11],需要修身养性,保持自身的职业操守,时刻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每一篇行将面世的稿件。在将医学新闻传递给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的过程中,编辑人员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当好把关人。

[1] 王玉芬. 医学科技新闻写作的三个结合[J]. 青年记者, 2009,(21):70.

[2] 马会灵. 从翻译标准和医学英语的特点论医学英语翻译[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5(22):139.

[3] 邢远翔. 医学科技新闻报道的思考[J]. 新闻三味, 2007, (7):26-27.

[4] 丁国兰. 论医学期刊编辑的新闻敏感[J]. 编辑学报, 2009, 21(4):297-299.

[5]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S]. 1984.

[6] 国家计量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S].1984-06-09.

[7]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M]. 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3358-1982, 统计学名词及符号[S]. 1984-01-01.

[9] 国家药典委员会[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S].中国药品通用名称,2005.

[11] 游苏宁, 陈浩元.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J]. 编辑学报, 2006, 18(2):81-82.

G213

A

1000-2138(2011)01-0099-03

2010-03-11

鲁翠涛(1974-),女,湖北天门人,编辑。

吴健敏)

·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核查新闻报道医学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关于设计保证系统适航独立核查的思考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营造林核查应用研究
林业科技(2020年3期)2021-01-21 08:28:52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