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蛰虫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

2011-06-28 12:56张艳慧司秋菊郭素丽王艳娜王鑫国王贵娟江玉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脂质低剂量内皮

张艳慧 司秋菊 郭素丽 王艳娜 王鑫国 王贵娟 江玉娟 曹 刚

(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大黄蛰虫丸出自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中,由熟大黄、黄芩、生地黄、蛰虫、水蛭、蛴螬、虻虫、桃仁、杏仁、芍药、干漆、甘草十二味药物组成,具有疏通经络、破瘀生新、缓中补虚之功效。以往该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肝炎、肝硬化的治疗,近年来,本着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实验主要从大黄蛰虫丸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来进一步的探讨其抗AS作用机制,为该药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20~300 g,普通型,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主要药物和试剂 大黄蛰虫丸购自徐州颐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60402。实验前将药物分别研成粉剂按计量比配制成两个浓度混悬液(0.7 g/kg,1.4 g/kg)以备使用。血脂康胶囊由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1211。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试剂盒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测试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3 方法

1.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参照文献方法复制大鼠AS模型〔1〕。饲喂基础饲料的大鼠常规观察1 w随机分5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除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外,其余各组饲喂高脂饲料(配方1%胆固醇、0.35%胆酸、5%炼制猪油、0.1%丙硫氧嘧啶及基础饲料)的大鼠按70万单位维生素D3/kg的总计量分3 d腹腔注射,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观察21 d。对照组、模型组:每天灌胃蒸馏水(1 ml/100 g),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大黄蛰虫丸混悬液1.4 g生药/kg灌胃,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大黄蛰虫丸混悬液0.7 g生药/kg灌胃,阳性对照组:血脂康胶囊0.3 g/kg灌胃,再观察8 w。

1.3.2 生化指标的检测 实验结束后大鼠断头取血,低温离心,3 000 r/min;15 min分离血清,血脂采用酶法;丙二醇(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NO采用硝酸还原法;ET采用放免法。

1.3.3 病理学观察 标本处理及染色:处死大鼠并立即刨取主动脉弓,剥离外膜附着组织,置于10%甲醛固定,固定液固定24 h;70%酒精浸泡过夜;80%酒精浸泡2 h;95%酒精浸泡2次,每次1.5 h;纯酒精浸泡2次,每次1.5 h;二甲苯1浸泡30 min;二甲苯2浸泡40 min;石蜡1,浸蜡30 min;石蜡2,浸蜡90 min;标本包埋;切片,60~70℃烤箱中烤片2 h,待染色。脱蜡至蒸馏水,Harris氏苏木素(HE)染色,10 min;温热流水(自来水)冲洗2~5 min;1%盐酸酒精分化(将切片浸入1~2次);自来水冲洗;0.1%氨水返蓝;自来水充分冲洗;0.5%伊红染2 min;水洗,脱水、透明、树脂封固。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用x±s表示,采用组间对照t检验。

2 结果

2.1 大黄蛰虫丸对大鼠血脂的影响 模型组血清TG,TC,LDL-C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5),血清HDLC明显降低(P<0.01),表明模型组出现脂代谢紊乱。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对比TG,LDL-C明显降低(P<0.05);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对比TG,TC,LDL-C明显降低(P<0.01,P<0.05),HDL-C含量明显升高(P <0.01),这表明大黄蛰虫丸高、低剂量均有降血脂的作用。且大黄蛰虫丸高剂量较低剂量作用更明显。血脂康组TG,TC,LDL-1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与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对比TC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对比HDL-C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大黄蛰虫丸对大鼠血脂的影响(x ±s,n=8,nmol/L)

2.2 大黄蛰虫丸对大鼠血清NO、ET的影响 结果见表2。模型组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ET水平明显升高(P<0.05);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与模型组对比NO显著升高,ET水平降低(P<0.01,P<0.05);而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对比NO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血脂康组与模型组比较NO降低,ET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大黄蛰虫丸高、低剂量组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作用趋势优于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比大黄蛰虫丸高剂量作用稍差。

表2 大黄蛰虫丸对血清NO,ET的影响(x ± s,n=8)

2.3 主动脉病理检查 正常对照组:各层结构规整,内膜无脂质沉积改变,含少量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弹力纤维分布均匀,未见异常改变。模型组:主动脉壁内膜显著增厚向管腔突起,病灶表面由纤维细胞、胶原纤维构成纤维帽,其下方有脂质、少许炎细胞,可见粥样斑块形成。大黄蛰虫丸低剂量组:主动脉内膜稍有增厚,病灶可见表层纤维帽较薄,其下为大量泡沫细胞。大黄蛰虫丸高剂量组:主动脉内膜无明显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较规整,但可见轻度水肿。未见胆固醇结晶,亦未见溶解坏死组织。血脂康组:主动脉内膜无明显增厚,弹力纤维形态稍迂曲。未见胆固醇结晶,亦未见溶解坏死组织。

3 讨论

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现代研究表明,AS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病理过程,各种机制(血脂异常等)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使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脂质进入内膜与细胞产生的氧自由基相结合,形成脂质过氧化物从而促进脂质过氧化,经氧化修饰的脂蛋白又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代谢与增值〔2〕,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发生脂质的沉积,加速了AS斑块的形成。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疾病表现类似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等病证。中医学认为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津液化为痰浊,而致AS病症的形成。可见血瘀痰阻、气滞血瘀为AS形成的主要病机。

血管内皮是覆盖于所有血管内侧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以往一直被认为仅起血管内壁机械屏障作用,并表现为半透膜的功能。至今已被证实的内皮功能包括调控血管张力及血液流动,参与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防止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EC)发生黏附以及脂质过氧化等。最近,人们更把EC看作是一个内分泌组织及激素反应组织,它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发挥作用。不仅如此,EC还有多种激素的受体,这些受体除了具有将激素输送至内皮下的功能外,还参与了激素在细胞内的信号传递过程〔3〕。

ET和NO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对最强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因子,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参与血管的正常舒缩,其水平异常或平衡失调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

ET是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属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是至今发现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4〕。ET在正常人循环血浆水平很低,内皮细胞主要向壁侧分泌ET,作用于局部平滑肌。除具有强大的收缩血管的作用,ET还具有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方面的功能,加速了AS形成。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时,内皮受损,可使ETmRNA的表达增强,ET的释放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增大。NO是内皮细胞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属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F)〔5〕。它是由L-精氨酸在NO合成酶催化下而生成。除具有强大的扩张血管作用,还具有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阻止单核细胞对血管内皮的趋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当内皮细胞受损时,NO合成减少,导致血管的舒张功能障碍,加速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脂质更易沉积和氧化,单核巨噬细胞对脂质的吞噬作用增强,泡沫细胞形成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现在已把内皮细胞释放NO的能力作为判定内皮功能的指标。

本实验研究通过喂养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黄蛰虫丸组方严谨,用药精当,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验方,本实验挖掘中医的潜力,光大经方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该方可降低TC、TG、LDL,升高HDL。同时升高血清NO含量,降低ET含量,说明其可调节血脂异常,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保护血管内皮,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 温进坤,韩 梅,杜玮南,等.一种快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方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1):50.

2 刘 飞,常 红,谢镇远.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4;33(1):89-91.

3 Harrison DG,Ohara Y.Physiologic consequences of increased vascular oxidantstresses in hypercholersterol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implication for impaired vasomotion〔J〕.Am JCardiol,1995;75:75B-81B.

4 Anderson TJ,Meredith IT,Yeung AG,et al.The effecty of cholesterol lowering and antioxident therapy on endothelium dependent coronary vasomotion〔J〕.N EnglJMed,1995;332:488-93.

5 Yao SK,Akhtar S,Charru A,et al.Endogenous andexogenous nitrc oxide protect against intracoronary thrombosis and reoc-clusion after thrombolysis〔J〕.Circulation,1995;92(4):1005-10.

猜你喜欢
脂质低剂量内皮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低剂量辐射致癌LNT模型研究进展
正常和慢心率CT冠状动脉低剂量扫描对比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川陈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