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一百年前,这世界上会弹吉他的人,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分布范畴来看都比现在小很多;而时至今日,只要你属于所谓的文明世界,就算你不会弹吉他,也一定在无孔不出的吉他声中不得不养成了体会这种乐器之美的习惯。这种堪称天翻地覆的变化,亏全球化之力造就。而这变化究竟是好是坏?可能不少人觉得至少从物质文明的进步上来说它是好的,但从它对根源文化传承和艺术多样性斩草除根式的破坏上来看,这种变化就是赤裸裸的万恶不赦。你能想象从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到新西兰的毛利人全部仅能从广西壮族的独弦琴里满足审美欲吗?这个荒谬的场景正在被吉他有条不紊地实现着。人类正在夜以继日且越来越快地向同唱一首歌的末世乌托邦奔去,至多三代人之前的祖先弹奏的乐器已蒙尘腐去,用几千几万年凝练演进的地域传统音乐在不到两代人的几十年里被挫骨扬灰,倏忽消散在被石化厂和核电厂逐渐吞并的山谷深处。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有人从日渐蓬勃的唱片工业里嗅到了这场泯灭世界音乐的灾难,于是以绝望的先知之姿态去到世上一切尚未被唱片工业污染迫害的角落,录下当地原住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歌谣和器乐。之所以绝望,是因为这些录音者是以抢救而不是挽救的态度来工作的—当他们在1974年录下某位日本大师的能乐作品时,他们明白,他的孙子或将是一位擅长RAP的街舞者,他们正在为一种历练千年的音乐流派存留下最后几行音符。现在看来,事情真没有出乎其所料,这些录音者功德无量之处,正基于此。所以最根本、最原味的世界音乐录音已日渐稀缺,现在能找到的录音多产自70-90年代间。这里推荐几个系列。
首先是以录制前卫古典音乐闻名遐尔的美国独立唱片公司Nonesuch的Nonesuch Explorer系列,从1967年出品第一张巴厘岛唱片开始,该系列已出版了近百张唱片,几乎囊括了欧美之外世界一切地域的根源音乐,被誉为“真实的非西方音乐的米其林指南”。尽管这辑唱片中不少源自田野录音(即在非专业录音室的音乐发生地录的音),却保证那些“从树下懒汉口中录来的采风”,拥有让“发烧友也不抱怨”的音质。这辑可能是世界范畴内流传最广,同时在品质和内容上都没有问题的世界音乐录音。
再说我个人尤为喜爱的,PHILIPS旗下Kora Sons厂牌出品的Prophet Collection系列,一共39张唱片,主要在60年代录制,由法国人Charles Duvelle本着人类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全部在音乐现场录成。辑内多为非洲和太平洋岛屿音乐,之所以非田野录音不可,因为那里的民俗音乐多是婚葬祭祀等仪式的配乐,只有在这些仪式现场录音才能保证这些音乐的原汁原味。基于仪式的节奏和时间千差万别,其中一些唱片七十多分钟只是一首曲子;而音乐本身对于已被当代音乐审美调教得当的耳朵来说,比一切先锋音乐还要古怪离奇,说它难以入耳也行,但它对当地土著来说,就跟《爱情买卖》对我们本地土著一样怡人动听。
最后推荐一部精选集,给有兴趣接触世界音乐的读者入门:从JVC唱片公司World Sounds系列出版的一百多张世界音乐唱片里均匀地选出100首曲目,汇集而成的“Best World Sounds 100”6CD合集。JVC这辑World Sounds自90年代开始出版,虽不是自己录音,但从所选曲目无论内容还是音质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恪守了世界音乐的纯粹性,且在可听性上高于前面推荐的两个系列,这套精选则可以说几乎从世界上一切角落挖掘出了根源之声,譬如中国部分有二胡大师刘明源、古琴大师吴文光的录音。
不谈艺术价值,不谈文化伦理,只说从猎奇的角度来听听人类祖上都在演奏些什么,听些什么,为什么样的音乐大碗喝酒,为什么样的音乐泪水涟涟。要知道我们现在听的是一种猝然、轻浮而不堪推敲的东西,逼自己听听人类本来的音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