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立,顾琼彦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站辅机厂,上海,200090)
高压加热器作为电站的主要辅助设备,其运行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机组出力。当高压加热器因故障停运时,发电机组出力将受限10%左右,同时,机组的经济效益也因高加停运煤耗增加而降低[1]。
香港南丫电厂5号机组为350MW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在上世纪80年代投入运行,已运行有20多年的时间。该机组设有八级回热系统,由4台低加、1台除氧器和3台高加组成,从凝汽器后开始编号,1号~4号为低压加热器,5号为除氧器和6号~8号为高压加热器,经过多年运行,6号高加已经无法满足机组运行的要求,因此,电厂对此高加提出了改造要求。
原有6号高压加热器的外形图,见图1。为此进行改造设计的高压加热器外形图,见图2所示。两者的设计参数比较见表1中数据。
图1 原设计的6号高压加热器
图2 改造设计的6号高压加热器
表1 6号高压加热器设计参数比较
原高加管束使用SA556B-2材质的碳钢换热管,内置不凝汽收集排汽装置,原设计方案中的8号高加不凝汽排向7号高加,7号高加排向6号高加,再由6号高加排向除氧器,这种设计使得不凝汽在6号高加内汇集,不仅严重影响6号加热器的换热效果,并且容易造成换热管腐蚀,因此,在改造设计中选用了奥氏体不锈钢管SA688TP304N,同碳钢管相比较而言,不锈钢换热管在耐冲蚀、耐腐蚀性方面有着优异的特性,可以大大延长加热器的使用寿命,虽然不锈钢换热管的传热性能比碳钢管要差,但根据HEI标准,碳钢管管内的设计流速要求小于2.4m/s,而不锈钢管管内设计流速可达3.0m/s,这就部分弥补了不锈钢换热管在传热方面的缺陷[2]。经过传热计算,确定新设计的加热器换热面积为1220m2。内置的不凝汽抽气装置在设计上也考虑了节流,免除了在外部抽汽母管内加装截流孔板的工作,另外,为改善6号高加内不凝汽聚集的情况,建议电厂改造高加不凝汽排放方式,即每台高加的不凝汽各自单独排向除氧器或者凝汽器。
疏水冷却段的设计应用了我厂的成熟设计方案,与原高加设计相比,优点在于:疏冷段是全流量封闭结构,疏冷段端板与换热管之间无胀接,严格控制端板管孔与换热管外径之间的间隙,依靠这些间隙,疏水会在其间形成水封,可以保证凝结段的蒸汽不会泄露到疏水冷却段,也使换热管能在端板的管孔中热胀自由。设计过程中,严格计算并校核疏水在疏冷段的流速,避免疏水汽化,防止疏冷段的汽水两相流对管束的冲蚀,加长的疏水吸入口保证加热器在较低水位时能够正常运行;疏水出口管设置在壳体的侧面,能够减少疏水流动时的阻力。
水室分隔板容易受到给水的冲蚀,由于给水流经换热管后会有压降,所以,运行时水室分隔板会受到压差的影响,严重时,会造成分隔板变形或者分隔板与水室焊缝的开裂。原高加的水室分隔板采用碳钢制作,不耐冲刷,在改造设计中,为了防止给水冲蚀及加强分隔板的刚度,选用了0Cr18Ni9的不锈钢材料,分隔板与水室壳体采用全焊透的结构以保证焊缝强度,分隔板、管板和水室封头之间焊缝的某些位置,难以焊接,并且是应力集中区域,因此在设计上,采用了2块较薄的弹性封板,弹性封板仅焊接在分隔板上,与管板和水室封头留有的间隙较小,运行时,在水室中压差的作用下,弹性封板会略微弯曲来填补与管板和封头之间的间隙,不仅免除了以往三者焊接在一起时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还避免压差对分隔板产生弯曲的影响。水室分隔板上的检修盖板采用不锈钢螺栓进行连接,并与隔板点焊,防止不锈钢螺栓在给水的冲刷下松动脱落或被冲蚀。
原设计的高加水室检修人孔采用的是法兰盖结构,由于管程的设计压力很高,使得人孔尺寸设计得比较小,而且人孔盖很厚重,对水室的检修工作带来不便。在改造设计中,水室的人孔采用了自密封结构,人孔尺寸由原来的Ø400mm增大到Ø457mm,人孔盖的重量由265kg减小到190kg,依靠特殊设计的人孔盖拆卸装置,更给现场的检修工作带来了便利。由于人孔的密封是依靠管程的压力进行自密封,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密封性能好,解决了法兰式人孔盖笨重且容易泄露的弊端。
原设计方案中,上级疏水进口管设置在加热器的中部,这样使上级高加疏水进入6号高加时,汽化空间不足,容易产生汽水两相流,将对管束产生冲刷及引起管束振动。加热器尾部的椭圆形封头离管束终端尚有一定的距离,将上级疏水进口管移至加热器尾部,可利用该处作为上级疏水的汽化空间,在疏水进口挡板的设计上,既考虑了安装的坚固度,还考虑了由于压力变化上级疏水的汽化现象,留出闪蒸蒸汽通道,使得上级疏水进入加热器后实现汽水分流,减少了对管束的冲蚀和振动。
新设计的6号高压加热器于2009年3月安装至香港南丫电厂,现场调试记录数据与热平衡图设计工况数据的比较,见表2。
表2 运行调试与设计数据比较
从表2数据可知,新设计高加的一些主要运行参数满足设计要求,且设计上的优化也使高加运行平稳,在现场观察,没有发现异常的振动和响声,满足了电厂要求,所以,此次对6号高加的设计已达到了改造目的。
[1]何海燕,朱萍,杨昆.电站高压加热器最佳更换周期的研究[J].现代电力,2005(5).
[2]牛忠华,龚建中.不锈钢换热器在高压加热器的应用[J].电站辅机,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