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永伟,牟春平,李 娟,法尔汉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每年逐渐在升高,且死亡率也一直很高,现代治疗学认为,AMI发病后能迅速得到确诊并进行及时再灌注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及改善预后十分关键重要。根据 WHO推荐的 AMI的诊断条件为: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和生化指标等。2001年12月公布发表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但是大约1/3的 AMI病人早期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如长期糖尿病病人、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年龄>75岁病人对 AMI痛觉敏感性低 ),而约50%的病人心电图不能出现特征性 ST段的相应性改变[2]。因此对于 AMI的诊断来说灵敏而又有特异性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尤其为重要,所以对 AMI病人作出早期诊断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及阳性预期值检测一直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论点。也是本实验探讨 H-FABP与 GPBB(心肌标记物)联合对 AMI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应用价值意义。
AMI组:于2010— 10~ 2011— 03随机抽样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及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胸痛病人42例。该42例患者在6h后冠状动脉造影全部确诊为 AMI病人,符合1979年 WHO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典型改变)做出诊断。急性胸痛距采血就诊时间≤6h,年龄大致在30~ 70岁。按胸痛发作时间 0~ 1h采血为1组,1~ 3h采血为 1组,3~ 6h采血为 1组。分别测定 H-FABP、GPBB、CKMB、cTN T、MB。严格于再灌注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前采血。正常对照组:来自门诊体检健康病人,48例,年龄 30~ 70岁,入选条件为血脂、血压、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排除原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骨骼及肌肉病变、近期一月外伤史及手术史、糖尿病和其他内分泌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及胸痛发病超过6h。
入院就诊患者立即无菌静脉采血,所有标本均空腹12h采肘静脉血 5mL,以1000g,每 3500r/min,离心 10min,迅速分离血清。一部分用于立即测定血浆中的 cTnI和 CK-MB,余下部分贮存在 - 70℃冰箱中备用,但应避免反复冻融。血清H-FABP、GPBB采用 ELISA:试剂盒采用芬兰 TEC公司生产的人 H-FABP与人 GPBB定量检测试剂盒(产品型号为:MA)。H-FABP试剂盒定量范围为 3.12~ 200ng/mL,本实验的标准浓度为10.0ng/mL,大于或等于为阳性标准;GPBB试剂盒定量范围为 3.12~ 100ng/mL,标准浓度7.0ng/mL,大于或等于为阳性标准。所有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
H-FABP、GPBB与传统的 MB、CK-MB和 CTN T分别在急性胸痛0~ 1h,1~ 3h,3~ 6h的结果分析可知,尤其在3h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 MB、CK-MB和 CTNT。可以作为心肌损伤标记物早期诊断 AMI的理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1~3h组诊断 AMI的心肌损伤标记物结果
图1 1~3h的 AMI五种心肌损伤标记物对比
H-FABP是心肌细胞内脂肪酸运输和调节的主要蛋白,其在心肌中的含量特别丰富,其功能为脂肪酸β氧化,为心肌提供 AT P,极易入血,其分子量小 14~ 15kDa,是可溶性蛋白质。GPBB是心肌细胞在氧化磷酸化时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心肌细胞中肌浆网结构的糖原分解复合物的特定成分;在心肌能量代谢中起主要作用 ,其分子量188kD,其氨基酸长度为842aa,cDNA长度约为2.4kb。这两个因子在心肌缺血损伤时能快速释放到血液中,且迅速升高,其二者释放在血液中的浓度较早且敏感性也较高。尤其对于急性胸痛而最初的心电图中却没有发现明显的 ST段抬高的病人,明显降低其致残率。
然而传统的检测 AMI的心肌损伤标记物始于50年代,即1962年 WHO推荐 CK-MB为 AMI的早期诊断指标,并称为“金标准”。而肌钙蛋白 T(cTnI)、肌钙蛋白 I(cTnI)、CK-MB等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的差。CK-MB其灵敏性为17%~ 62%,特异性为92%~ 100%。cTnT其灵敏性50%~ 59%,特异性为 74%~ 96%。cTnI其灵敏性为6%~ 44%,特异性为93%~ 99%。MB其灵敏性为50%~ 59%,特异性为77%~ 95%[3]。假如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指标,则可能会使许多人误诊为心肌梗死。由于其早期诊断,或缺乏特异性、或早期诊断阳性率不高、或诊断时间窗口短、或较小的梗死灶等不足,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给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 AMI的方案上带来异议,并可能造成漏诊和检查费用增加,也同时使 AMI的心肌细胞在不断的变化和进展。因此对于早期诊断 AMI来说:具有早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尤其相当重要。如郎宇璜[4]在其实验研究证明在3h内,H-FABP对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意义;陈莉莉[7]也进一步研究表明 H-FABP临床可作为早期 AMI检测指标。H-FABP不仅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早期诊断 AMI的代表,而且能早期预测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如 Suzuki等[5]证实了AMI后不利心脏事件的报道。然而 GPBB也是作为一种新的心肌标记物,也具有早期诊断 AMI的价值,如王滔[6]分别在急性胸痛 0~ 2,2~ 4,4~ 6h对 GPBB与 CK-MB、cTnI的对比研究报道 GPBB是早期诊断 AMI的高敏感性指标,可用于 AMI早期筛选。黄榕羽中[7]研究在 AMI发病早期2小时内 GPBB敏感性更显著,是心肌损伤标记物早期诊断 AMI的理想指标,且本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黄榕羽中实验研究。由于上述的报道 H-FABP和 GPBB是分别与其他标记物因子相结合的实验研究,没有将两因子联合起来早期诊断 AMI,而本实验不同是将 H-FABP与 GPBB联合对 AMI 6小时内早期诊断研究,并与传统的 Mb、CK-MB和 cTnI相比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价值。可知这两者因子不仅是心肌损伤标记物也是心肌缺血的标记物,并且可以早期提示微小心肌损伤;并为临床早期诊断 AMI提供较早的依据。H-FABP与 GPBB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新型标记物,有望于早期推广应用于临床诊断。据报道国外已经研究出在床边快速检测诊断[8],探索更快捷简便的检测方法将是使之走出实验室,取代 CK-MB成为床边快速检测的首要指标的关键。但是由于本实验试剂盒检测心梗费用太高!并且本实验为小样本试验,有待于大样本临床调查实验及推广使用,为临床医生早期应用诊断心肌梗死的标记物。也是这几年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710-725
[2] 高子用,刘厚庆,陈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特点[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80-200
[3] 陈文彬,诊断学 [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24-428
[4] 郎宇璜,缪京丰.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 Myo/H-FABP比值在诊断创伤后心肌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3):238-240
[5] SuzukiM,Hori S,Nom a,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a qualitative test for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Int Heart J,2005,46(4):601-606
[6] 王滔,陈骏扬.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 BB金标记免疫层析法的建立 [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5):119-120
[7] 黄榕羽中,张嘉宁,周旭晨,等.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 BB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中的价值[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27(3):161-166
[8] Derhaschnig U,Laggner AN,Roggla M,et al.Evaluation of coagulation markers for early diagnosis of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the emergency room[J].Clin Chem,2002,48(11):1924-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