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制雷达的发展及应用

2011-06-22 12:46张亚婷
火控雷达技术 2011年3期
关键词:雷达信号目标

张亚婷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西安 710100)

1 引言

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在探测、制导、预警、导航、气象、遥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雷达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战争的需求及雷达技术自身的发展,其它相关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也会对雷达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随着雷达面临的五大威胁如电子干扰、低空/超低空突防、高速反辐射导弹、隐身飞机和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增强,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对雷达的要求则是多功能与多用途,因为一部单一任务雷达由于不能适应现代多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将不再被称为现代雷达[4]。而在现代雷达应用中,由于作战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之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和系统综合性的要求,雷达必须具备多功能和综合利用的能力。例如,要求一部雷达能同时对多目标实施搜索、截获、跟踪、识别及武器制导或火控等功能,要求雷达集成有通信、指挥控制、电子战等功能。系统级的研发则朝着“系统之系统”的方向发展,这极大地刺激了雷达的发展。新概念、新体制雷达不断涌现,如多任务多功能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滚动雷达、泛探雷达、纳米雷达、激光雷达、冲击雷达、无源雷达、双多基地雷达、MIMO数字阵列雷达(含稀布阵雷达)、噪声雷达、谐波雷达、微波成像雷达、武器一体化雷达等。这些雷达有的是体制上的创新,如MIMO数字阵雷达,有的是结构上的创新,如滚动雷达,有的是概念上的创新,如压缩感知雷达,纳米雷达[5]。下面对上述部分新体制雷达做较为详细的探讨。

2 雷达的新概念

市场、需求、任务和技术的变化推动着未来雷达系统的发展[4]。从功能需求的发展可以看出,雷达新概念应运而生,包括a.多基地组网雷达及其相关的信息处理,这种雷达具有较强的抗摧毁、抗干扰、抗低空突防以及抗隐身能力。b.分布式多传感器系统,同单传感器系统相比,其系统性能、可靠性、抗损性以及生存能力都有很大提高。c.新的波形(如宽带、LPI),具有较长的照射目标时间和较高的数据率,较高的精度而且反应时间较短;d.多波束雷达,利用并行波束丛,具有较强的重叠扫描、后视能力,功能更强大,且能更好地利用先进信息处理技术来进行目标识别。

3 雷达的新技术

现代雷达系统的发展以技术的发展为主要特征,如有源电扫描阵列天线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具体技术如无源或者认知雷达将使电磁波具有新的观察环境的能力。广义来说,雷达快速增长的应用领域就是安全方面的应用。新的需求冲击着雷达传感器的设计和研发,关键的驱动即为系统的低造价及其应用[6]。对环境条件的自适应也必须实现。

雷达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重要性不断增强,这促使着雷达系统技术不断发展,对其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技术趋势包括:

·相控阵以及为某些应用而使用的发射前端天线,天线从机械扫描向有源电扫相控阵方向发展。有源电扫天线(AESA)在空时性能管理方面灵活自如,多功能使用时可以较好地集成;薄形/宽带有源天线是实现雷达多功能必须的设备,它能为优化监视、截获和识别模式提供所需要的完全自适应的各种波形;

·产生射频功率的器件从真空管向固态器件发展,改进射频功率源(包括效率、平均功率、稳定性、可靠性、占空比和低成本);

·模拟RF处理向数字RF处理发展,数字处理的进步主宰着雷达的发展;

·从平面天线向共形天线发展;

·共形宽带天线和数字波束成形技术,不懈拓展新的通信服务,不但要求频谱在时间和空间上共享,还要开发出更稳健的探测模式;

·从单传感器向多传感器发展;

·信息管理和处理算法(如杂波中提取目标、空时自适应处理、检测前跟踪、波形和扫描智能管理等)将成为雷达性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数据处理是雷达系统的心脏,而对处理能力的要求永无止境;

·信息处理机还需要不断提高处理能力,以对抗不断增长的环境限制,同时也需要提供高效费比的开发工具和方法,并保证雷达先进功能的开发;

·开发利用非线性决策理论的雷达分类算法(如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等),高技术作战条件下,需要高性能雷达测量和合成数据以确立和构建丰足的特征数据库;

·波形产生和编码,要在杂波背景下探测隐身目标需要高纯度的本地振荡器,对雷达这个主要器件来说,超导体和光学器件是最好的选择;

·发射/接收方面,对大多数雷达系统来说,要有宽带、多通道发射/接收从杂波回波中提取目标(如空时自适应处理、交错或同时多波束扫描);

·固态功率放大器(SSPA)是未来多功能雷达研发的关键,射频光电子是多通道系统信号分布唯一可用的技术。

4 新体制雷达简介

4.1 多功能、多任务雷达

随着计算机和现代数字化处理技术在雷达领域的广泛应用,加之作战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和系统综合性的要求,雷达必须具备多功能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多功能是指集搜索、跟踪、数据传递、武器控制等于一体[7]。

在国际上多功能、多任务雷达不断取得新进展,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多功能、多任务雷达采用全固态相控阵天线,实现既可用于防空、火控和炮位侦察等场合,到诺斯罗普·格鲁曼的G/ATOR雷达,该雷达可以替代并增强5种不同的地基雷达,包括火力对抗、目标捕获、防空武器引导、空中交通管制等,再到意大利Alenia公司研制的多功能先进雷达(EMPAR),采用相空阵天线,具有多种任务能力。通过完善雷达总体设计,以及增强其机动性和智能化等措施,能够大幅提高雷达对任务的适应能力,这种总体设计已经成为现代雷达发展的新方向。

4.2 雷达-通信一体化

目前,雷达搜索到的情报数据大部分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录取后经有线或无线网络通知后方,这样就存在着情报传递速度慢,保密性差和误报等缺陷。如果能对雷达各系统进行改装使之具有实时通信功能,集“雷达-通信”于一体实现多功能化,就可能克服上述缺陷,大大地提高系统的作战能力,进一步实现雷达-通信-控制一体化[12][20]。

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在原理上都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在系统的结构上表现为两者子系统有相当大的重叠。例如: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所不同的只是在信号的频率和信号的形式上,只要增加某些频率转换系统和信号变换电路等就可使雷达资源为通信所共用,使雷达和通信合为一体。

雷达增加通信功能后,其主要优点如下:a.实现雷达多功能化,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使雷达的某些优良性能为通信所共用;b.通信质量大大提高,雷达天线的强方向性、发射机的大发射功率及接收机的高灵敏度,使通信信息的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c.实现雷达和通信系统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整个“雷达——通信”系统借助于计算机形成了“雷达计算机通信网”,避免了人工参与所带来的误差,使得雷达搜索到的目标信息能通过计算机实现数据录取、处理和传递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4.3 雷达武器一体化雷达(NOT-ONLY-A-RADAR)

超越传统雷达的特征,未来的需求将驱使所研发的雷达系统必须具有多功能,“共享孔径”(shared aperture)和“不只是雷达”(not-only-a-radar)是共识[6][17][21]。该设备不仅仅是雷达,而且是实施干扰任务提供持久高功率干扰的最佳选择。

雷达武器一体化雷达也称为雷达武器(或高功率微波武器,超宽谱射频武器),它既有雷达探测和跟踪目标的功能,又有杀伤或破坏的武器功能。AESA雷达技术的成熟使雷达的武器功能潜力更加引人注目,AESA雷达可以把T/R组件的能量集中起来,在短时间内产生很高的平均功率,进而干扰敌方的电子设备,甚至形成高能脉冲直接烧毁敌方飞机或导弹的电子系统,使之丧失工作能力,这就是所谓的雷达的“武器效应”。但是武器效应或干扰效应将根据目标的灵敏度各有不同,在攻击一个目标后雷达可以迅速转向其它目标,并决定在每个目标上所需的时间。这反映了雷达是与通信和电子战任务共享的多功能传感器,它是利用成千上万个AESA微型传输接收器,可同时完成多种任务。这些功能包括侦察较小的甚至隐形的目标以及跟踪目标并实现通信。除了具有高平均功率以外,还具有带宽方面的优势,并且AESA具有灵活的波形。它们还可用于“电子干扰”。技术上还可能攻击敌方雷达的AESA包括破坏目标雷达的天线副瓣或目标装置的其它功能。它的发射装置还可以针对其它目标,向敌军导弹、飞机或计算机等系统的薄弱区域发射能量。遭受这样的袭击后,计算机就会陷入混乱,导弹也将失去对目标的“兴趣”。

随着各种新型高功率微波源的出现,雷达必将向着高功率微波雷达的方向发展。随着高功率微波雷达的出现,雷达将集探测防御与主动进攻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攻防兼备的武器系统。在未来的反空袭作战中,雷达不仅会摆脱目前面临的各种威胁,而且会成为反空袭行动中的攻击性武器,在反空袭行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4.4 机会数字阵列雷达系统

机会数字阵列雷达是以平台隐身性设计为核心,以数字阵列雷达为基础,兼具多功能、多模式的“一体化”新概念雷达系统,是一种收发全数字波束形成的全数字化相控阵雷达,而机会阵列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数字相控阵[17]。单元或收发组件任意分布,单元的工作状态、雷达的战术功能、雷达的工作模式是“机会性”以及雷达的空-时-能管理均为“机会性”的,雷达自身必须具有对战场环境的感知、评估能力,结合雷达的战术要求,自适应地选择最佳的工作方式,并形成有效作战模式。

4.5 多输入多输出(MIMO)数字阵列雷达

多输入多输出数字阵列雷达是近年来雷达在技术上的创新[16]。与常规雷达相反,它并不利用信号之间的相关性,而是利用阵列单元信号间的不相关性,利用目标间的闪烁起伏改善雷达性能。以MIMO方式工作的数字阵列技术能使雷达系统通过独特的时间-能量管理技术实现多个独立宽波束同时照射目标,可以在降低系统硬件指标要求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处理性能,使雷达系统具有同时执行多任务的能力。该技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率先将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MIMO技术引入到雷达领域,在传统DBF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多天线发射分集与多天线接收DBF相结合的新兴雷达阵列处理技术。多信号之间可以是时域、空域或极化域分离的,具有处理维数更高、收发孔径利用更充分、角分辨率更高的优点。通过利用多输入输出体制的系统,用户可以降低峰值功率,同时延长了积累时间

数字阵列雷达在发射和接收时都采用数字波束形成。发射时,波形在每个阵以保持系统性能。这种时间能量管理技术不仅降低了雷达对设备技术指标要求,而且还能改善系统性能。

4.6 无源雷达

无源雷达探测目标时可用发射源如调频广播、数字广播或者数字电视发射台作为目标照射器[12]。此技术关键的好处在于低成本、分散且隐蔽,具有对低空飞行的目标探测能力和通过多角度观察目标提高对隐形目标的探测能力。

英国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叫做“手机雷达”的雷达系统,利用移动电话无线电发射的信号可像雷达一样跟踪飞机、监视交通流量和发现超速车辆。“手机雷达”采用了“无源雷达”技术,该雷达并不发送信号,而是监控周围环境中的无线电信号,根据这些信号反射波的改变情况来计算物体的运动方式。“手机雷达”系统就是通过对被物体反射回的信号与直接从信号发射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物体的位置。根据信号的“多普勒频移”原理,计算出物体的速度。

“手机雷达”系统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因为手机信号发射天线的分布范围比收音机和电视机要广得多;比起传统雷达有很多优点。在多数雷达系统中,最昂贵的部分是发射器,因为它需要有很高的能量,由于手机雷达装置自身没有发射器,所以它们的造价更低、体积更小巧、使用也更轻便。

4.7 扩频(谱)雷达和噪声雷达

扩展频谱雷达由于扩谱信号的瞬时频带极宽,再加上扩谱信号采用复杂的调制形式,如伪随机编码、非线性调频、瞬时跳频等,使反辐射导弹难以侦察、探测、截获、跟踪和摧毁雷达。

噪声雷达是一种采用噪声波形作为发射信号并使用雷达回波的相干处理的随机信号雷达。因其信号的随机性,雷达预警接收机难以探测到此类雷达。噪声雷达的带宽较宽,具有成像能力,因此比较容易把超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与杂波区别开。由于发射信号是真正意义上的随机信号,与传统雷达相比,噪声雷达具有很多优点,如模糊函数理想、距离和多普勒评测性准确、抗扰性强、截获概率低、电磁兼容性好、电子反干扰能力好、反电子支援措施能力好等。此外,随机噪声波形具有理想的能分别控制天线扫描纵向和横向分辨率的模糊函数,高的电磁兼容性(EMC)和增强的频谱效率。

4.8 瞬态极化雷达

瞬态极化雷达是一种具有两路正交极化通道独立收发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可实现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瞬时测量[18]。

瞬态极化新体制雷达,能利用雷达目标单个脉冲回波获得瞬时极化散射矩阵来提取目标特征信息,能克服分时极化测量雷达的固有缺陷,准确测量运动目标的散射矩阵,进而提高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探测、抗干扰和反隐身等能力。

瞬态极化雷达由发射机同时发射两路正交极化电磁波脉冲,再由接收机的两路通道同时接收目标极化回波信号,如此经过一个脉冲的收发处理就能得到完整的目标极化散射矩阵,完成目标特征识别。国外比较典型的极化雷达系统有:美国的Millstone Hill雷达、SIR2C/X多波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弹道导弹靶场测量雷达AN/MPS236、Ka波段机载极化SAR系统等;日本的星载合成孔径相控阵雷达PALSAR、加拿大的RADARSAT22合成孔径雷达等。

4.9 片上雷达(Radar-on-a-chip,ROACH)

这是一种低功率、低成本的在单片CMOS上高度集成的毫米波收发组件,形成一个简单的片上 雷 达 系 统 (Radar-on-a-chip)[1],所 提 出 的ROACH系统工作载频约为77GHz,发射功率、振荡器相噪、低噪声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和噪声系数都适度。这样对雷达硬件和信号处理都提出了挑战。但是有了创新的波形设计和使用复杂信号处理,就可以得到高性能的单片雷达系统,用它可以探测几百米处慢速运动的截面积为0.5平方米的目标,可以以合理的精度估计目标的距离,多普勒检波器的SNR为10dB。ROACH的其它应用还包括汽车雷达,生命感知雷达、医疗仪器、本地入侵探测、边界防御、远程爆炸物和武器探测等。

数字下变频(DDC)和数字脉冲压缩(DPC)是此种雷达信号处理的核心算法,其运算特点非常适合用FPGA实现。把这两种算法设计为具有标准总线接口的IP,对实现ROACH具有重要意义。

4.1 0 泛探雷达(UBIQUITOUS RADAR)

泛探雷达有时也称为全向全时雷达、同时多波束DBF雷达、泛照灯雷达(floodlight radar)或者机会雷达,1998年 IEEE雷达会议上由 Merrill Skolnik提出,1999年IEEE雷达会议报道的一种能随时探测任何地方的雷达[9][10][11]。即在任意时刻探测空间任意方位的目标,这种模式的强大之处在于搜索的同时可以不间断地跟踪,具有同时获取空间多方位目标探测的能力,另外一个优越性体现在其低截获性能方面,该雷达发射时采用全向波束,接收采用DBF技术,在空间形成多个波束,覆盖整个空域。只要这种雷达开机,就可看清其覆盖范围内的任何目标,而且是时时处处看到。每个波束都有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瞬间同时完成多个雷达功能。与传统的相控阵雷达相比,该雷达具有传统雷达所不具备的很多重要优点,传统相控阵雷达的时分意味着目标集中时,一些功能不得不延时,结果就是整个系统效能的损耗。而Ubiquitous雷达没有此种限制,它的成功取决于所要求的数字处理能力。

4.1 1 滚动雷达(ROLLING RADAR)

滚动雷达是为了代替大型旋转三坐标雷达或大型多面阵固定三坐标雷达而提出的一项新概念。于2005年9月在美国国际雷达会议上由IEEE 高级会员 B.M.Tietjen 提出[8][12]。这种新的设计概念将雷达阵列置于一个大的轮子中(与轴相连),一个小轮与轴的另一段相连,当两个轮沿带电同心导轨同时旋转时可实现360°方位扫描。

阵列轮通过一个简单的由磁架构成的重力驱动器推进,该电磁装置跨在电磁轨道上,沿着大的阵列轮的内轴转动。阵列轮自身重量的转移使得轮子(以及整个轮轴)无需外部可视驱动就可绕着轨道滚动。

图1 滚动雷达合成孔径图

滚动式雷达可以提高机械可靠性,因为阵列轮是自支撑式,免去了大型的支撑结构和轴承,同时不再需要传统的电动滑环、旋转液体连接轴、电动机和变速箱。该雷达绕着轴承滚动,边旋转边扫描的面积比阵列口径大得多,其结果类似于聚束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图2 单平台上,双雷达配置

与传统的旋转式雷达相比,此种滚动式雷达只需少量传动部件,其优点有以下5点:1)提高了机械可靠性;2)具有较高分辨率的目标成像;3)具有多频段能力(即单个平台、双雷达结构),同一平台上用一部超高频段搜索雷达和一部X波段雷达同时进行扫描;4)它的电子回转能力可以实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5)易于部署,可应用于较小移动的场合。

4.1 2 自适应和认知(COGNITIVE)雷达

自适应雷达能根据周围环境进行识别和鉴定,并能根据需要调整其工作状态或自动改变参数,适应环境。它具有多种功能,以提高其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7]。

自适应雷达能够监视环境并将雷达自适应设置到准智能以优化本地条件。这些特征基于雷达与环境的交互知识处理技术,以及为雷达分系统反馈收集的信息并按常规更新这些信息。

认知雷达是基于知识的自适应雷达,具有识别能力,即在感知周围环境及外部世界的基础上,利用先验知识并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学习,接收机和发射机均能实时地与环境同级变量自适应,从而可以有效可靠地达到特定的侦察探测目的。

4.1 3 激光成像雷达(LADAR)

激光成像雷达是以激光器为辐射源,以光电探测器为接收器件,以光学望远镜为天线,来探测目标的存在,测量目标参数。激光技术的发展为雷达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辐射源,激光雷达将极高的工作频率(较微波雷达的工作频率约高4个数量级)和成熟的雷达技术相结合,将光、机、电融合于一体,形成具有独特性能的崭新雷达体制。正是激光的良好相干性和其工作频率的量变,使得雷达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和“五抗”能力(抗电子战能力、抗反辐射导弹攻击能力、抗低空/超低空突防能力、抗隐身目标和高功率微波武器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在低可观测性目标探测、高分辨率目标识别、高精度跟踪/测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2006年2月,美国国防预研项目局(DARPA)已经成功得到了第一组机载合成孔径激光成像雷达图像数据。

目标识别是军用激光雷达的重要战术功能,高空间分辨率、高帧频、多维成像和适装性是激光成像雷达的发展方向。

4.1 4 纳米光电探测(NODAR)

NODAR(Nanotechnology Optical Detection and Ranging纳米技术光电探测和测距):这是国外研究学者在雷达“概念”诞生百年之际,站在雷达、系统以及“系统之系统”发展变革的前沿提出的概念[5]。旨在将光电技术和纳米技术融为一体,实现多功能、多任务、多领域以及自适应、灵活的基于知识的雷达传感器。它的主要创新点为:(1)纳米真空管放大器,该器件能够高效放大频率在太赫兹的信号;(2)大带宽收发波束形成网络:利用光调制器、合成器以及模拟光接收机、可编程实时延迟实现,用于直接时间波束形成和控制;(3)宽带光电A/D转换器;(4)纳米器件:基于知识管理的信号处理,用于网络传感器的信号融合。在未来最优发展前景的纳米量子处理问世之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用于热管理和互连的碳纳米管(CNT);(6)完美的光-纳米技术化学传感器。

4.1 5压缩感知(CS)雷达

随着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雷达系统获取数据的能力不断地增强,需要处理的数据量也不断增多,而传统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要求信号的采样率不得低于信号带宽的2倍,才能不失真地恢复原始信号,这无疑给信号处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相应的硬件设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此种挑战,2004年,Donoho等人提出了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理论[14]。该理论是一个利用信号的稀疏性或者可压缩性的全新信号采集、编解码理论,已经用于信号/图像处理、雷达成像、天文学、医学图像、无线通讯等各个领域。CS在雷达领域的应用也得以迅速展开,形成一个相当新的雷达体制——压缩感知雷达。文献[15]首次提出了随机滤波的信号处理方法,实现了基于CS的SAR成像;文献[13]采用Alltop sequence作为雷达发射信号,构造了一个冗余库,并在模糊域实现了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突破了最大不模糊距离的限制。在单基地简化型的单脉冲雷达系统中,采用压缩感知,仅通过几次测量就可使用不连贯的线性投影法来获得可压缩信号的有效表示。压缩感知雷达有三点必须明确:(1)发射信号必须足够“不连贯”,我们的结果取决于确定性信号(置顶序列)的使用,然而,发射白噪声也可以产生同样的结果,(2)该方法不使用匹配滤波器,(3)使用稀疏度限定恢复目标视景。

5 结束语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作为感知战场态势主要信息源的雷达如何应对才能在包括高功率微波武器在内的“五大威胁”中生存下来并保持战斗力,是当今需要加紧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对付电磁威胁研究雷达技术的发展,只要找到对方的弱点,寻找各种威胁之间相互矛盾和薄弱环节,研究代价小、效果好的对抗技术;全面彻底地检查雷达自身的电子弱点,堵塞漏洞提高雷达反威胁的能力;再就是深入分析目标回波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充分加以利用,增强雷达抗威胁的性能,采取积极对策,就能够掌握雷达对抗各种威胁的主动权,因为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克的矛。最后注重新体制雷达的三化((模块化、通用化、系列化)研究,未来雷达的前景必将光明。

[1]Mei Li,et al.Radar-on-a-chip(ROACH)[C].2010 IEEE radar conference.

[2]John A.Nelson.Net Centric Rada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Using an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Approach[C].2010 IEEE Radar Conference.

[3]Heinz-Peter Feldle Current Status of Active Phased Array Antennas and Future Trends[C].IRS 2009.

[4]Heinrich Daembkes,et al.Status and Trends in Radar Systems[C].IRS 2009.

[5]C.Falessi,et al.From Radar to NORDAR[C].2008 IEEE radar conference.

[6]Francois Le Chevalier,Future Radar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J].MILTEC 7/2006.

[7]Sergio Miranda,et al.Knowledge-Bas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Multifunction Radar[J].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January 2006.

[8]Byron W.Tietjen Rolling Radar[C].2005 IEEE radar conference.

[9]J.J Alter,et al.Ubiquitous Radar:An Implementation Concept[C].2004 IEEE radar conference.

[10]Merrill Skolnik Attributes of the Ubiquitous phased array radar[C].2003 IEEE radar Conference.

[11]Daniel J.Rabideau,et al.Ubiquitous MIMO Multifunction Digital Array Radar[C].2003 IEEE radar Conference.

[12]Merrill Skolnik.Role of Radar in Microwaves[J].IEEE MTT,2002 No.3.

[13]M.Herman and T.Strohmer.Compressed Sensing Radar[C].Proc.IEEE Int.Conf.Acoust.,Speech Sig.Proc.,Mar 2008..

[14]Donoho D.Compressed sensing [J].IEEE Trans.Information Theory,2006,52(4).

[15]Baraniuk R and Steeghs P.Compressive Radar Imaging[C].IEEE Radar Conference,Boston,MA,USA,Apr.17-20,2007.

[16]吴曼青.数字阵列雷达及其发展[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02.

[17]龙伟军等.机会数字阵列雷达系统初探[J].中国雷达,2009,02.

[18]赵菲等.X波段瞬态极化雷达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06.

[19]龙文武等.雷达的武器功能研究[J].中国雷达,2010,02.

[20]李廷军等.雷达通信一体化研究[J].现代雷达,2001,04.

[21]张亚婷.防空反导火控雷达的武器化趋势研究[J].雷达与探测技术动态研究,2010,02.

猜你喜欢
雷达信号目标
完形填空二则
DLD-100C型雷达测试方法和应用
孩子停止长个的信号
雷达
基于FPGA的多功能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
现代“千里眼”——雷达
高处信号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