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先彬 雷晓梅 陈 鹏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408300)
笔者近年对肛肠病术后患者给予口服中药、川椒坐浴联合创面区周围皮下注射亚甲蓝、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液,收到良好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140例为本院2009-2011年肛肠科患者,局部或骶管麻醉下分别行内痔结扎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肛瘘切除术、肛瘘切除挂线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70例,男性 43例,女性 27例;年龄 16~68岁,平均(51.30±10.07)岁;Ⅲ度内痔7例、混合痔24例、嵌顿痔7例、肛周脓肿13例、低位肛瘘16例、高位肛瘘3例。对照组70例,男性48例,女 22 例;年龄 17~69 岁,平均(52.11±11.07)岁;Ⅲ度内痔 8例、混合痔28例、嵌顿痔5例、肛周脓肿11例、低位肛瘘13例、高位肛瘘5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局部麻醉或骶管麻醉下完成手术后,将1%亚甲蓝2mL、罗哌卡因(89.4mg)溶合成复方溶液11mL,创面区周围皮下多点注射。术后当日口服中药自拟方加减(忍冬藤30g,大青叶 15g,野菊花 15g,蒲公英 15g,紫花地丁 15g,牡丹皮9g,黄柏 15g,栀子 12g,甘草 6g;湿热重者加黄连 10g,秦皮 15g;便秘者加火麻仁 15g,生地黄15g,大黄 6g;血瘀者加桃仁15g,川芎15g;血虚者加熟地黄15g,阿胶12g;气虚者加黄芪30g,升麻15g),每日1剂,水煎取汁450mL,分3次口服,疗程为5d。术后解第1次大便后,予以川椒15粒,水煎取100mL加入温水1500mL坐浴15min,每日2次。对照组只予复方溶液11mL创面区周围皮下多点注射。术后恢复饮食、换药、塞药等处理两组相同。
1.3 观察方法应用VAS法评价疼痛程度,用0到10共11个数字表示 (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观察并记录术后6h、12h、1d、2d、3d、4d、5d 时患者的疼痛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表2。观察组各时点评分均在5分以下,说明镇痛效果良好,对照组术后6h评分7分以上,12h、1d及2d评分在5分以上,说明止痛效果不满意。两组疼痛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尿潴留、肛门坠胀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n)
表2 术后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n)
肛肠病术后疼痛是影响手术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亚甲蓝为主的长效止痛药局部封闭具有较好的疗效,罗哌卡因镇痛也有较好疗效。但须注意,亚甲蓝使用浓度不应超过 0.33%,浓度过高可导致局部皮肤坏死,一次局部用量不超过30mg;亚甲蓝长效止痛剂虽有良好的长效镇痛作用,但不能代替精细的手术操作和严格的手术原则,术中操作切忌粗暴,应尽可能减少组织损伤。
中医学认为,肛肠病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外感六淫、久坐、负重、远行等,致血行不畅,而血液瘀积,热与血搏,则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且术后又多湿热滞留,气血淤滞。故肛肠病术后肛门疼痛既有湿热滞留、气血瘀滞的“不通则痛”;又有血运不畅、手术耗伤气血所致的“不荣即痛”。因此,在治疗上采用“郁结者解之,瘀积者行之,湿阻者化之,亏虚者补之”,以标本兼治。本研究观察组治疗方案在应用西药对末梢神经进行传导阻滞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自拟中药口服。方中忍冬藤、大青叶清热解毒止痛,故为君药;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为臣药;丹皮佐助君药清热,且具有活血散瘀之效;黄柏入下焦,有清热燥湿、解毒疗疮之功效;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佐助忍冬藤凉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之功。川椒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止痛、除湿止泻、杀虫止痒之效,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止痒作用[1],故用川椒熏洗坐浴,直接作用于患处,减轻创面疼痛及水肿,促进伤口愈合。
本疗法中西医结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及极低副作用,药物配制简单、药源易得、价格低、操作简单易掌握、镇痛疗效肯定、药效维持时间长,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1]石雪萍,张卫明,张鸣镝,等.花椒总生物碱镇痛、抗炎、止痒作用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