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雁,肖志杰,任 旭
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是主要的死亡和残障原因。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占脑卒中的85%,对人类期望寿命和生存质量有严重影响。尽管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这类疾病的预防、治疗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临床治疗效果与其期望值仍有较大的距离,对这类疾病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一直是热门课题。
目前已明确多种环境和生活方式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1,2]。多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已经确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房颤、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目前认为高水平的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而成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3,4]。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三酰甘油(TG)与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TG和血栓前状态有联系。现将2005年2月—2009年2月搜集的260例脑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2005年2月—2009年1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60例,包括脑血栓形成137例,腔隙性脑梗死123例;男性124例,女性136例;年龄30岁~88岁(63.1岁±10.6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颅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 RI)扫描确诊,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
对照组选取的是医院同期门诊体检成年人,共251例。男性141例,女性110例;年龄24岁~81岁(60.6岁±6.0岁),经病史询问无脑血管病史,部分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通过问卷访谈收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因脑梗死后血压短时明显升高,约两周左右降低,因此以脑梗死前病例记录的血压高值为患者平常血压。
剔除标准:冠心病、脑栓塞、合并周围血管疾病或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者、大动脉炎,血液病、结核、恶性肿瘤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入院前一周内使用降脂等药物者。
1.2 标本采集 在发病24 h内空腹血清检测。所有受试者于禁食10 h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肘静脉血5 mL,置于含肝素试管中,1 h内离心,3 5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于离心管中,放入生化仪即可。完成 TG、HDL、LDL、TCD、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偏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饮酒史和体重指数(BMI)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常见的梗死危险因素如血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家族史和吸烟史,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脂及生化指标比较 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水平较高(P<0.01),病例患者的血浆TG水平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脂及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脂及生化指标比较(±s)
组别 n 血脂(mmol/L)TC TG LDL-C HDL-C血糖mmol/L尿素氮mmol/L肌酐μ mol/L谷丙转氨酶U/L谷草转氨酶U/L对照组 251 4.97±0.891.44±0.632.78±0.721.32±0.36 5.19±1.46 5.55±2.51 101.90±29.23 28.75±24.0432.37±14.76病例组 260 4.75±1.071.78±1.202.91±0.861.16±0.34 6.59±3.12 5.65±2.66 114.03±66.06 26.61±15.6634.51±17.50 P>0.05 <0.01 >0.05 <0.01 <0.01 >0.05 >0.05 <0.01 <0.01
2.3 病例各亚组血浆T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脑梗死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血栓形成组血浆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浆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病例亚组与对照组血浆TG水平比较(±s)mmol/L
表3 病例亚组与对照组血浆TG水平比较(±s)mmol/L
组别 n TG病例组 脑血栓形成 137 1.69±1.011)腔隙性脑梗死 123 1.57±0.78正常对照组 251 1.43±0.73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4 脑梗死单因素Logistic分析 以脑梗死为应变量(1=是,0=否),α=0.05为检验水准,进行单因素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TG、HDL-C、LDL-C 与脑梗死有关。详见表4。
表4 总体单因素Logistic分析
2.5 脑梗死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如吸烟史、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等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Method=Back Ward:LR,$入=0.05,$出=0.10)。结果显示: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TG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OR>1)。HDL-C是脑梗死的保护因素(OR<1)。详见表 5。
表5 总体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6 不同TG水平与脑梗死的剂量效应关系 将血清TG水平按不同等级进行统计,结果发现TG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详见表6。
表6 TG水平与脑梗死剂量效应关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TG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报道较少,且说法不一。两个前瞻性研究,Dubbo等研究和,没有发现空腹高三酰甘油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两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高TG是新的预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BIP(the Bezafibrate Infarction Prevention)研究[8]提示除TC成分之外,高三酰甘油在有冠心病男女人群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危险增高相关。亚太队列研究协作[9](Asia Pacific Cohort Studies Collaboration,APCSC)研究结果表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是亚太地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独立于包括HDL-C在内的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方差分析显示,脑梗死组患者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与脑梗死发生有关(OR=1.279)。这与上述报道相一致。同时发现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还发现HDL-C是脑梗死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发现TG较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弱。
哥本哈根心脏研究发现,TG与非出血性脑卒中呈明显的对数线性关系(TG每增加1 mmol/L的相对危险度为1.12),而将分成6个连续的组段后其相对危险度呈系统及指数性增高。本研究将血清TG水平按不同等级进行统计,结果发现TG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TG水平的增加,OR值逐渐增大,说明TG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越大。
高三酰甘油血症和脑梗死亚型的关系还不明。一些研究已经评估了血脂和ICVD亚型的关系[10]。在一个240例ICVD(n=182)和TIA(n=58)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认为与大血管疾病有关的缺血性事件占25%,小血管疾病占27%。全部脑卒中亚型TG水平比对照组高,但没有显著差异。在最近的一份71例的研究报告(3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41例小血管事件)中调查人员发现大血管疾病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1]。本研究发现脑梗死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血栓形成组血浆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都可能表明TG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有关,而在腔隙性脑梗死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可能原因是大中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脑血栓形成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腔隙性脑梗死受累血管多为颅内微小动脉,主要由深穿支小动脉(受累血管直径多<200 μ m)的透明变性、玻璃样脂肪变及血管壁坏死、硬化等所致,多与高血压病有关。
本研究主要发现高TG血症有助于脑梗死的增加,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腹TG水平个别差异较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且餐后TG更有可能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所以要明确确定高TG血症是否为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未来的研究应该是以足够大的样本为研究对象,衡量随机TG水平,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药物和饮食控制对三酰甘油初级和二级预防的意义。在此同时,各地卫生部门可以依照各地血脂的诊断标准来干预、治疗高TG血症,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1]Bath P.High blood pressure as risk factor and prognostic predictor in acute ischa emicstroke:When and how to treat it[J].Cerebrovasc Dis,2004,17(Suppl1):51-57.
[2]Radha V,Mohan V,Vidya R,et al.Association of lipoprotein lipase hindⅡand ser ter polymorphisms with dyslipidemia in asian ndians[J].Am J Cardiol,2006,97(9):1337-1342.
[3]Koren-M orag N,Tanne D,Graff E,et al.T he benzafibrate infarction prevention study group:Low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T he bezafibrate infarction prevention registry[J].A rch Intern Med,2002,162:993-999.
[4]Sacco RL,Adams R,Albers G,et al.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J].Stroke,2006,37(2):577-617.
[5]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6]Simons LA,McCallum J,Friedlander Y,et al.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Dubbo study of the elderly[J].Stroke,1998,29(7):1341-1346.
[7]Aronow WS,Gutstein H,Lee NH,et al.Three year follow up of risk facto rs correlated with new atherothrombotic brain infarction in 708 elderly patients[J].Angiology,1988,39(7):563-566.
[8]Tanne D,Koren-Morag N,G raff E,et al.Blood lipids and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the Bezafibrate Infarction Prevention(BIP)Registry:High trigly cerides constitute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 r[J].Circulation,2001,104(24):2892-2897.
[9]Patel A,Barzi F,Jamrozik.Serum trigly cerides as a risk facto 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Circulation,2004,110(17):2678-2686.
[10]Laloux P,Galanti L,Jamat J.Lipids in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J].Acta Neurol Belg,2004,104(1):13-19.
[11]Slowik A,Iskra T,Turaj W,et al.LDL phenotype B and other lipid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sel disease and small vessel disease[J].J Neurol Sci,2003,214(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