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编 韩树杰 Tel:010-68345891 E-mail:hrdhsj@126.com
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在机械制造行业,劳动定额通常体现为以工序为计算单位、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尺度的一种数量标准,即工时定额。劳动定额对于衡量员工贡献、实现按劳分配、改进技术挖掘劳动潜力、制定包括人员编制在内的各项计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实中许多企业在制定和修订工时定额方面存在着断层和盲区。
RQ公司隶属于某香港上市集团,主要从事高压压力容器、低温容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其自主研发的大容积钢质无缝气瓶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为了弥补自身在工时定额管理上的盲点,该公司决定聘请外部专家主持完成该企业的工时定额制定及应用工作。
结合该企业以非通用设备为主的情况,项目组针对企业需求创造性地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依照工时定额制定的基本原理,以实地测量法为基础,以样本估计、管理控制图为依托,设计了一套工时定额的测定方法,并应用该方法为企业测定出具有先进合理水平的较为准确的工时定额标准。二是指导企业将工时定额的数据应用到绩效工资结算和为生产岗位定编等方面,特别是设计了以工时利用率为参量的定编公式,为实现按订单产量确定人员编制奠定了基础,解决了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工时定额标准执行一定时间后,还要对其进行修订和改进,因此设计了基于员工达额面的工时定额改进公式,并提出了以工时利用率为考核指标促进工时定额改进的思路。
1.流程分析与描述。为了准确测量工时,首先将该企业生产流程各工序分解为更为细小的单元——工步;在对各工步操作方式合理性进行分析、改进基础上,设计出格式规范的信息采集表单——“流程清单”(见表1)进行信息收集。这些信息包括:工步名称、所属工序、使用设备、作业物料、作业周期、旁作业流程、执行工艺标准、操作岗位、所属部门”等12个信息科目。为了直观地反映作业过程,还依据流程清单绘制了一级(细至工序)、二级(细至工步)工艺流程图。
2.数据观测与时间标准的确定。为了保证准确性,对工时数据以现场写实法逐工步进行观测。所测定的工步耗时指的是岗位合格工人在设备正常情况下按照规范操作程序及正常节拍所得到的时间。具体工作步骤是:
(1)为达到相对精度,应用公式1计算需获得有效数据的个数。
(2)对于在符合要求状态下观测到的数据应用“X-σ管理控制图”进行检验,剔除X+3σ之外的异常值,得到有效数据。
(3)对于有效数据应用统计公式(公式2、公式3)计算出达额面为80%水平 (根据该企业情况确定)各工步的定额时间标准,以保证定额水平的先进合理。式中T为工步工时定额标准,M为有效观测数据平均值,为标准偏差系数。
3.定额工时计算与宽放。定额工时一般说来包括: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休息和生理需要的时间。对于不同的生产环境,这些内容要进行具体分析。对该企业而言,工序作业工时是所含工步之时间定额与相应作业人数之积的和。对于以上“布置工作地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两项内容可从组织性准备布置时间、技术性准备布置时间两个方面(合称为准备布置时间)考虑。所谓组织性准备布置时间是指由于生产组织、轮班而消耗的时间,这些活动如填写原始记录、清扫工作地、取放工具等。所谓技术性准备布置时间是指由于生产技术需要而消耗的时间,这些活动如校正设备、更换刀具、清除切屑等。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得到单件产品的工序定额工时公式(公式4),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准备布置时间中某些作业活动(见表2中工步1),如设备调试、更换刀具等,由于其与其他工步作业周期不同故需折算为同一标准统计。
表1 RQ公司流程分析清单(示例)
生理需要的时间也称为生理宽放时间,即在制度工时内预留给工人的就餐、饮水、如厕的时间。该企业以上活动比较方便,经测定可按照12.5%的比率宽放,即每8小时宽放60分钟。由于各岗位宽放程度一致,因此在各岗位相互比较时该部分可不计入定额工时。由于该企业以中小件机械加工及装配作业为主,无大件人力搬运,且各工序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工作班内进行不同作业活动,不同作业间有停顿;②工作过程呈集体作业形式,通过协作可起到缓冲作用;③员工作业操纵全自动或半自动设备;④工艺过程间有短时停顿,工时利用率(算法见公式5)在90%以下,故可不考虑休息时间。
定额工时的测定对RQ公司而言,其应用主要体现在发放绩效工资、确定人员编制方面。
1.应用定额工时结算绩效工资。对于生产岗位按照实际完成的产品数量以定额工时折算为工作量,再按照工作量发放绩效工资,这种方式清晰直观具有较强的激励效果。但是RQ公司35个生产岗位在技术难度、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方面是有差异的,因此笔者设计了应用改进标度的AHP方法按报酬要素进行职位评价的方案 (宋长生等,2010),得到了各岗位的报酬系数。用定额工时和工序产量折算成的工作量再乘以报酬系数就可为生产岗位计发绩效工资。
2.应用定额工时为生产岗位定编。生产岗位编制一般受到设备、作业方式、劳动负荷因素的影响。该企业在现有设备和作业方式条件下,生产岗位的编制主要受到劳动负荷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编制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确定:
(1)依据历史数据测定各工序工时利用率(算法见公式5)。其中日产量为24小时该工序的产量,体现观察期的劳动负荷;实际作业人数为按出勤核定的观察期的实际作业人数;制度工时以每日8小时计。部分工序工时利用率分析见表3。
(2)根据产量变化计算人员编制 (应用公式6)。其中目标日产量体现生产目标的劳动负荷,工时利用率反映各工序基于现有作业方式且具有短期稳定性的指标。例如对“框架”工序,用工时利用率89.5%可计算在日产量为5.6台时,应编制47人。
表2 RQ公司工时测量表(示例)
表3 RQ公司工时利用率分析表(示例)
完整的劳动定额管理应包括制定定额、贯彻定额、统计分析、定额修订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又可以组成一个循环。正是通过这个循环,工时定额水平有所提升,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针对以上环节项目组为RQ公司起草了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其中要求建立“工时定额台帐”,旨在通过数据分析算好工时水平的“平均帐”、“历史帐”和“先进帐”,从而通过定额修订将定额水平保持在先进合理的水平上。工时定额的改进具体方法如下:
1.用概率统计法计算新工时定额。该方法也称为“静态改进法”,是指在现有作业方式不变的条件下对工时定额的改进,其步骤为:
(1)根据员工在报告期内工时定额完成率(X)和分布频率(f)计算各工序平均完成率(σ)以及完成率的标准差(X),见公式7、公式8。
(2)确定新定额员工达额面(根据该企业情况取为 0.80,对应为 0.80),计算新定额完成率(Q),见公式9。
(3)将新定额完成率(Q)换算为各工序新定额,算法见公式10。
2.以工时利用率为观测指标,促进工时定额的“动态”改进。对公式5分析可见,在某一时间点上减少人员有助于提高工时利用率,但是这种措施是极具刚性的。从深层次上看,工时利用率与各工序运作方式相关,因此改进运作方式、提高员工技能以及改进员工激励方式是提高工时利用率的根本方法。应用此类方法可将无效工时变为有效工时,从而提高产量以实现对现有工时定额标准的超越。因此工时利用率也可作为衡量车间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工时定额对于按产量确定人员编制、改进激励和分配方式、促进企业潜力挖掘都可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对于RQ公司以非通用设备为主的情况,也可以应用实地测量以及概率统计等科学方法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特点的工时定额标准。在此基础上,借助统计方法和管理措施促进工时定额的改进,从而使劳动定额这个经典的管理工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安鸿章等:《现代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与标准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2.王玉元、孙义敏:《劳动定员、定额工作手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3.宋长生、彭永芳:《应用改进标度AHP对职位评价方法的改进——以RQ公司生产岗位为例》,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第10期。
4.王志滨:《净劳动时间法定员的运用》,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8期。
5.王志滨:《净劳动时间法—劳动定员方法探索》,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11期。
6.David M.Levine等著,孙允午等译:《经理人Excel统计学》(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李景元:《现代企业劳动定额员现场管理运作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William Navidi著,杨文强等译:《统计学—科学与工程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