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华
近年来宫颈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在临床治疗中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trosurgical exicisional procedure,LEEP)以其使用方便,出血少,术后无需住院,而在临床广为应用[1]。但其术中,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引起重视。其中最为令医生头痛的术后并发症为宫颈的红线症(红线症的定义:由于宫颈物理治疗术后伤口尚未愈合,而异常的子宫出血或月经的提前来潮,导致子内膜剥脱异位种植在宫颈上,从而导致宫颈表面如红线附着样改变,触之出血明显)。红线反应的危害:使患者在术后出现月经前后的淋漓出血及接触性出血,通过药物手段很难治愈,不得不反复手术。一般手术次数为3~4次。给患者造成经济和身心的伤害。我们运用术后给予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1个月后临床观察,宫颈红线症得到有效的遏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妇科门诊经过宫颈液基薄层制片术,阴道镜,组织病理等手段筛查出:CINⅠ~Ⅱ,并能按照要求随访的1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瞻前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以上病例用抽签方法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85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9.2岁;已婚生育82例,未生育3例;对照组68例,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8.1岁;已生育64例,未生育4例。2组月经周期均短于28 d。不包括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的禁忌证者。
1.2 仪器及药物 阴道镜检查采用美国wallach光学阴道镜,LEEP刀采用意大利萨顿40—04011型,输出功率为45 W。手术使用环型电极和球型电极等。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采用北京华叶生物细胞病理检测系统,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浙江仙琚药业)。
1.3 方法 在符合条件的患者中均于月经干净后2~3 d来院手术;对照组68例为术前给予阴道上药消炎1疗程,宫颈行LEEP刀术后常规再给予阴道上药消炎1疗程;研究组为85例术前给予阴道上药消炎1疗程,宫颈行LEEP刀术后常规再给予阴道上药消炎1疗程,同时自术日始第5天开始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21 d不间断,建议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同时建议患者21 d停药后不再服药等待月经来临。
1.4 术后观察 术后1个月随访创面修复,阴道流血,及分泌物的情况。术后3个月复查宫颈修复情况。之后每半年随访1次,正常者1年后半年随访1次,2年后改为每年1次。
1.5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显效:创面修复达80%以上,表面无红线附着样改变,阴道无出血,分泌物少且无血丝,无接触性出血。有效:创面修复达60% ~80%,表面无红线附着样改变,阴道无出血,分泌物较少但有少许血丝,偶有接触性出血。无效:创面修复少于60%,表面有红线附着样改变,阴道有不规则出血且分泌物多,常伴有接触性出血。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术后1个月复诊时,研究组总有效病例为55例,总有效率为64.7%,对照组总有效病例为 28例,总有效率为41.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P<0.05)。见表1。
表1 2组术后宫颈红线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目前对于宫颈柱状上皮外翻病理为CINⅠ~Ⅱ的病变,宫颈LEEP术因安全,简便,无痛苦,恢复快,治愈率高等优点,成为治疗CIN的主要手段,受到广泛关注[2]。但是由于临床患者多有阴道清洁度的差异和月经周期短,使得术后效果差强人意,很多患者甚至产生对于医生的不信任感,认为做宫颈LEEP治疗术后还不如术前,术后出现月经前后的淋漓出血及同床后出血,如果不再手术久而久之会引起贫血及阴道感染。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和心理上的痛苦但是若术前给予阴道上药消炎,术后按时给予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会使红线症的出现大大减少,甚至杜绝。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每片含有醋酸环丙孕酮2 mg,炔雌醇0.035 mg。具有避孕,调经的作用。我们正是利用了它调整月经的作用使得月经退后,不至使伤口过早的受到月经血的污染,从而避免子宫内膜异位在宫颈上,有效地防止了红线症的发生。
宫颈LEEP术后宫颈伤口的预合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月经提前来潮会污染伤口。红线反应就是因为在宫颈伤口尚未愈合前子宫内膜的不规则剥脱或提前剥脱导致的子宫内膜异位在宫颈上,继而出现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同床后出血。而术后5 d开始给予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连用21 d,中间不间断,21 d停药,等待月经来潮。可以基本保证患者在术后28 d左右来月经,充分给予宫颈修复的时间,大大减少了红线症的出现。所以对于月经周期短于28 d,或有功能子宫出血的患者,在行宫颈LEEP术后,可常规给予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
1 唐政平,杨丽红.子宫颈上皮内样病变的LEEP治疗.河北医药,2009,31:310-313.
2 王斌,姚佳,杜则玲,等.阴道镜下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268例临床观察.中国基层医药,2009,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