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学
河南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 新乡 453002
大面积烧伤病人自体皮源不足,病人行创面切痂+微粒皮播种+异体皮覆盖术后,往往仍有部分创面无法愈合,病人自体皮源不足,此时应用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封闭病人创面成为挽救大面积烧伤病人生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000-01~2009-01,我院应用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16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男122例,女46例;年龄4~85岁。手术次数405次,其中85例次进行了2次以上手术。烧伤面积30% ~98%TBSA,Ⅲ度面积25% ~82%(平均46.8±15.9%)TBSA。烧伤原因:火焰烧伤69例,热水烧伤25例,瓦斯爆炸29例,化学烧伤18例,热蒸汽烧伤25例。烧伤面积>50%TBSA者伤后首先进行微粒皮播种+大张异体皮覆盖术,待伤后1个月左右,部分创面形成肉芽创面,再次行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术。创面<50%TBSA自体皮不足时,切痂行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术。
1.2 手术方法 臂丛或全麻下取病人亲属异体刃厚皮,取皮面积按本次手术面积的50% ~60%计算,剪成0.5 cm×0.8 cm大小邮票状;病人全麻满意后取自体刃厚皮,取皮面积按本次手术面积的40% ~50%计算,剪成0.3 cm×0.3 cm大小邮票状;切痂创面或肉芽创面要彻底清创,充分止血,生理盐水冲洗3遍,将自体皮和异体皮按1∶1~1∶2的比例混合相间移植于术区,注意自体皮与异体皮皮缘相吻合,间距<0.3 cm,术区创面加压包扎,隔日更换辅料。
应用此方法修复的168例烧伤病人,自体皮与异体皮完全融合,成活良好,创面大部分Ⅰ期愈合,Ⅰ期愈合率94%,未愈合病人再次手术后创面愈合,病人在伤后60 d内创面封闭,生命保全。随访0.5~2 a,创面无明显瘢痕增上和异体皮排斥现象,见表1。
表1 168例病人行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术术后创面愈合情况
大面积烧伤病人自体皮源缺乏,单靠自体皮源,无法完成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创面的修复,1954年,美国Jackson应用1.5 cm宽的条状自体皮和异体皮间隔移植在烧伤病人创面上,获得良好效果,20世纪6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在抢救大面积深度烧伤时应用“砌砖式”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取得成功,混合移植的优点在于:(1)节省自体皮。(2)自体皮边缘的新生上皮增殖迁移的速度与异体表皮排异和脱落的速度基本同步,创面在愈合过程中始终不裸露。(3)异体真皮组织保留在创面内能改善创面愈合后的质量,如创面弹性、柔软度等。(4)大部分患者不出现异体皮的急性排斥,从而减轻了机体在急性排斥时的剧烈发应,如高热、炎性反应等,即减轻了烧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1]。这些优点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救治中尤为突出。
混合移植与单纯异体皮移植相比,两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供者脾细胞的致敏程度相当。如在同一实验大鼠身上同时做单纯异体皮移植和混合移植,则前者迅速排斥,而后者无明显排斥现象。说明混合皮肤移植的效应可能主要是局部的而非全身性的,它和嵌入异体皮中的自体皮片所发挥的作用有关,称为“自体皮岛效应”。
综上所述,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切痴创面可以大量节省自体皮源,同时混合移植中的“夹心现象”和“自体皮岛效应”使异体皮的排斥方式改变,排斥反应减缓,异体皮得到较长时间的保留,这一方法改变了“用抗淋巴细胞血清等抑制全身免疫反应来延迟异体皮排斥,从而使患者处于感染危险境地”的传统方法。由于异体真皮的弱抗原性,仅有异体真皮浅层变性坏死并随异体表皮一起脱落,而异体真皮深层则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及以后的新生胶原纤维所包裹,从而成为自体表皮细胞向异体皮区增殖和迁移的良好支架,最终替代混合移植中的异体表皮修复深度烧伤切痂后的创面。创面不仅在修复过程中不再裸露,而且在愈合后由于异体真皮组织保留在创面内,能改善创面愈合后的质量,如创面弹性、柔软度等,这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组168例病人应用自体皮与新鲜异体皮混合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创面愈合良好,且愈后无明显瘢痕组织增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挽救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生命的治疗方法。
[1]史济湘.烧伤医学在中国[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