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英 陈云龙 王朝东 吴志坚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福建 三明 3650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但手术操作及支架的植入,不可避免的会损失血管的内膜,引起血小板的活化,从而引发PCI术中和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及晚期的血管再狭窄。因此,PCI术辅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极为重要。PCI治疗指南[1]推荐术后至12个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临床上有部分病人伴消化系活动性溃疡,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故本研究以活化血小板为观察指标,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与单用氯吡格雷(单抗)对PCI术后血小板活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全部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来自我院2008年至2011年干部病房(心血管组)住院患者,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ACC)制定的诊断标准[2]。双抗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6.8±3.9)岁;单抗组20例:所有患者均为2个月内有消化系溃疡或活动出血病史且本人拒绝服用阿司匹林,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7.3±4.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排除了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近期有急、慢性感染或手术、近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对全部患者进行PCI术治疗。
双抗组,PCI术后于口服氯吡格雷(波利维)75mg qd+拜阿司匹林100mg qd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单抗组,PCI术后仅服用氯吡格雷(波利维)75mg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术后2h、24h、48h、72h、1周、2周分别进行了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CD14+CD42a+)的检测,并记录和分析检测。
于患者肘静脉采血样,将初始一段的血液弃之,留第二管血样进行化验。抗凝剂使用柠檬酸钠,比例1∶9,于3h内标记;使用荧光素染色。室温避光反应后,加多聚甲醛置冰箱保存,10d内使用流式细胞术对血样进行分析。分析仪器为美国流式细胞仪。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1。
两组PCI术后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激活血小板的作用;且两组术后各阶段血液测试,发现血小板活化指标呈抛物线形态,即于72h以前呈上升趋势,于72h以后逐渐趋于稳定,72h达到峰值,术后1周时双抗组测量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术前状态,而单抗组2周测量指标仍未恢复术前状态。术前、术后2h、24h,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变化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72h、1周、2周,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指标变化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表1 两组各阶段活化血小板水平情况比较
冠状动脉PCI目前已经被医学界广泛应用于对AMI的临床治疗,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手术后的血管闭塞通常会影响到手术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是:PCI易造成患者动脉内皮的损伤以及粥样斑块破裂,而这两种损伤都易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是PCI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通过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来填充患者血管的损伤部位,但血栓也可能进一步扩散而导致血管阻塞[3]。故观察血小板活化指标变化非常重要。利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激活血小板活性因子,易造成血栓形成与血管的再堵塞。
流式细胞术(FCM)能灵敏、特异的检测血液中活化血小板,其通过荧光和光散射特性鉴别出血小板后,检测血小板表面的特异性荧光信号。检测结果可用平均颗粒荧光强度或特异性荧光抗体结合阳性血小板的百分率来表示。CD42a是活化血小板标志物CD单抗中的一种,主要识别的是GP1膜糖蛋白,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能灵敏的检测到1%的活化血小板亚群,是结果更真实[4]。
本研究证实了PCI术对于AMI患者的血小板具有激活作用,本研究表明短期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要明显强于单用氯吡格雷,但对于远期血管的再堵塞的情况暂不明了,仍需要医学界进一步研究。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25.
[2]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r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a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J Am Coll Cardiol,2006,47(1):1-192.
[3] Chaturvedi S,Yadav JS.The role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carotid stenting for ischemic stroke prevention[J].Stroke,2006,37(6):1572-1577.
[4] Bogh YLD,Teresa A,Duling J,et al.Instrumentation in research and clinical laboratories[J].Clinical Laboratories Science,1993,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