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悲喜剧《物理学家》是瑞士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于1961年创作的,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对剧本进行了分析。莫尼卡代表男性心目中最美好的象牙女郎形象,莫比乌斯的前妻虽离婚再嫁但也牺牲了很多;相反,疯人院女院长则是这些美好女性的反面,不但相貌丑陋,而且向往权力,拥有金钱和名望,具有强大的控制欲。
关键词:悲喜剧,《物理学家》,女性主义,女性形象,性别意识
悲喜剧《物理学家》是瑞士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于1961年创作的,被认为是除《老妇还乡》之外迪伦马特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有著广阔而复杂的时代背景:美苏冷战正酣,军备竞赛如火如荼。1962年,赫鲁晓夫不远千里把导弹运到古巴,向美国叫板,即使后来又不得不妥协。虽然这场“导弹危机”并未真正引起足以毁灭人类的核战争,但却从此成为笼罩在全世界上空挥之不去的恐怖阴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时长二十年、地域横跨美苏连带整个欧洲的故事。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是以此为基调来解读这部伟大作品的,然而本文将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眼光重新解读其中几个重要的女性形象。
一、女性地位和女性批评
男女地位不平等存在已久,最远可追溯至《圣经》里,根据《创世纪》所记载,上帝造人时,先造出男人亚当,后为了排解他的寂寞和孤单,才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女人夏娃,这里明显隐射出男女不等的话语。从时间上看,男先女后,从起源本质上看,女人是隶属于男人,是男人身体的小部分。“从部分依附于整体,即可得出女性必然依附男性的价值观念,女性自然也就成为沉默的另一半。”[1]后来,又是女人夏娃经不起蛇的诱惑,偷吃了知识树的果实,导致了人类被永远地驱逐出美丽的伊甸园,背负起了无法洗去的堕落和沉重的罪恶。女人因此变成了邪恶的、受诅咒的一类群体。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圣经》和根深蒂固的父权意识形态一道压抑贬低奴役女性,女性一直是作为“他者”而存在,没有男性作为参考系,几乎没法定义究竟什么是女性。即使是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男人天生是优等的,女人生来低劣,一方奴役,另一方被奴役。”[2]几个世纪以来,男人的声音高高在上,呼喊着他们的社会角色,文化意义和个人魅力,而他们的另一半们,不是作为相应的平等角色出现,而是被标上劣等生物的标签,被肆意蹂躏奴役。千百年来,女性是人类延续的基础,在父权制的语境下,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被排斥在社会重大领域之外,被限制在社会的一个小角落里,战战兢兢地恪守“房子里的天使”的种种美德,却享受不了男人享有的基本权利,这一点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三个旧金币》中道出玄机,“我们的生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男人的,一个是女人的。男人承担养家报国的任务。女人的世界就是她的家、丈夫、子女和房子。”[3]如古代中国社会里的三从四德一样,在西方社会里,女性必须臣服于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男性社会所要求的理想美德,比如忠贞、服从、不问世事、牺牲自我和沉默不语。那些恪守规则的女性被誉为“天使”或者说是“象牙塔女性”[4]。相反,不遵循父权杜会规范的妇女则被贴上“妖妇”的丑陋标签,打入地狱,狠狠惩罚压制。在文学作品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希腊神话里的美迪亚,莎士比亚笔下的《驯悍记》里的凯瑟琳等等。
二、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冯-森特博士小姐
一位给人直感就有距离感的女士,在她的身上充满了对社会的反方向思考,“像憎恨瘟疫一样憎恨所有人”[5],以及墙上不停更换的冯•森特家族的肖像,还有最后要统治世界的疯狂。所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化、概念化地把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女巫形象,而是要经过思考后呈现一个不同的形象。
按照传统文学评论的语境冯森特博士小姐在作者笔下的确只配的上“女巫”二字,且还是一个疯狂到想颠覆世界的女人。历来评论家对她的评价就没有一句好话——恶魔,疯子,被权力欲望吞噬了良心的老处女。作品中冯森特博士小姐不但外形丑陋,而且心灵及其险恶——处心积虑想统治全世界,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憎恨。然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冯森特博士小姐这个形象本身就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如果说她想统治世界的想法是疯狂的,那么杀人的举动就不疯狂吗?就不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吗?所不同的是,统治者拥有定义的权利,可以决定疯狂与理智的界限。男人是现实世界的统治者,所以冯森特博士小姐从一出场就已经被界定到“坏人”“疯子”里了。无论她自身如何反抗都是无用的。
如果说冯森特小姐只是个野心家,那么尾声处她所念念不忘的所罗门王的显圣则与莫比乌斯所臆造的内容如出一辙,在这里,存在着多种解释,其实不必去追求她在心理上的正常与否,关键是,疯狂的欲望已经让整个世界疯狂。放眼望去剧本之外,在冷战时代之中,每个热衷于研究更大更多的杀人利器的人,谁又不是疯狂的呢。
莫尼卡
全剧中,莫尼卡与莫比乌斯的最后一句对白是“我太幸福了”,[6]这个念头她从一开始就有的,她化身为一个天使,就是这样一个天使般的女子,向所爱的人抛出爱的花环,并勇敢地表达出来,她是一个天真地追求幸福的人,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她甚至已经与冯•森特小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脑海中规划了未来生活的蓝图。她愿意相信莫比乌斯所说的一切,无论真是与否,她要传达出的是,只要我们相爱,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我们相爱,你就是真实的,只要我们相爱,我们就是幸福的。在这一系列追求幸福的勇敢举动之下,她获得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但不完整,她获得的只是那份爱,失去的却是生命。剧中三位护士都是运动员,但三位护士被杀的现场都只有很小的搏斗痕迹,说明这三个女人在死前的霎那间都明白了自己的归宿,也明白了这就是爱的代价,因此甘愿死去,若同灯蛾扑火一般,像《海鸥》里尼娜所说的“如果你需要我的生命,那么拿去吧”[7]一样。
多么无私的爱啊,天使一样的心灵!然而,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莫妮卡及她的另外两位同事都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当然又是男性理想中的完美女性:无私,忘我,为了男人可以放弃自己应得的乃至生命。如同剧中这三位女护士的选择---为了自己所爱男人的“事业”几乎毫无反抗地接受了死亡。放弃自己,成全他人!
莫比乌斯的妻子
莫比乌斯的妻子应该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人,剧本中虽然没有过多的提示,但是我们可以想到她当初为了嫁给自己心爱的人放弃了多少,在莫比乌斯待在疯人院里的这些年她又付出了多少,当然她并没有忘记自己应该享有的追求幸福的权力,所以她毅然选择了离婚,再嫁人。也有评论家说,莫比乌斯的妻子是一个不堪重负最后背弃了丈夫的女人。这当然不符合传统美好女性的形象,但在本剧中却是一个对传统女性的挑战。
三、结语
考虑到这部作品中几位主要女性形象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父权制社会准则,不难理解为什么传统批评家们极力批评冯森特博士小姐,因为她颠覆了所有妇女应该遵守的传统法则,不利于维持男性社会的稳定。他们不需要这样的女人,她太过于强大,根本不需要他们的拯救。另一方面,她还要推翻男性社会规范,自己统治这个世界。所有这一切都太可怕,所以她的形象只能是“驼背的老处女”。
千百年来,男性的观点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女性主义给我们指出另一种看待文学文本的方法,让我们体会到同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内涵。本文也只是粗略表述一下作者本人的看法。
注释:
[1]郊广胜.论女性主义解读《圣经》的新视角.《外国文学》,2005(s):101一207
[2]Bressler, CharlesE.LiteraryCriticis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3]川潘建.伍尔夫对父权中心体制的批利.《外国文学论》,2008(3):95一103。
[4]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5]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叶廷芳,韩瑞祥译《物理学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6]同上。
[7]契科夫.《海鸥》.海口:南海出版社.2004年
参考文献:
[1]Bressler, CharlesE.LiteraryCriticis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2]川潘建:伍尔夫对父权中心体制的批利。《外国文学论》,2008(3):95一103。
[3]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叶廷芳,韩瑞祥译《物理学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4]郊广胜:论女性主义解读《圣经》的新视角。《外国文学》,2005(s):101一207。
[5]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契科夫:《海鸥》。海口:南海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