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雯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1430)
阑尾炎是普外科中最多见的急腹症之一,阑尾切除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1983年由德国人Semm首先进行报道,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手术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1]。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收治穿孔性阑尾炎78例,其中行开腹手术45例,腹腔镜手术33例,现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8例诊断为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手术,术中发现或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穿孔性阑尾炎。开腹手术组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36.7±12.8)岁;病程2~76h,平均(15.2±7.5)h。腹腔镜手术组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12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35.4±10.8)岁;病程3~68h,平均(14.6±6.3)h。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相应手术方式,术前均对所有患者详细说明两种手术的优缺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温以及白细胞计数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比较
1.2.1 腹腔镜手术
患者采用气管插管下全麻,脐下1cm左右处作弧形切口,建立气腹后插入Trocar,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直视下分别在左下腹麦氏点处以及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做2个切口,在腹腔镜监视下分别安全穿刺1.0cm及0.5cm后插入Trocar,分别置入分离钳以及阑尾抓钳。明确阑尾炎诊断后,将腹腔内的脓液吸尽后提起盲肠,找到并提起阑尾,分离阑尾周围的粘连,然后帆样张开阑尾的系膜。用超声刀以及双极电凝处理阑尾系膜到达阑尾根部,Endoloop双重套扎阑尾根部,距离结扎线大约3mm左右剪断阑尾,阑尾残端用电凝灼烧不包埋。腹膜炎症状患者用0.9%氯化钠溶液或者甲硝唑溶液作局部冲洗。于麦氏点Trocar处取出阑尾,用创可贴拉合即可。
1.2.2 开腹手术
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实施传统的阑尾切除术,腹腔局部冲洗,腹腔污染严重者放置引流管引流。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两组资料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均比较顺利,两组患者之间术中以及术后恢复比较见表2。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患者止痛药的使用率以及切口的感染率与开腹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住院费用上比较,腹腔镜手术比开腹手术贵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主要是与患者手术需要全麻和使用器械有关。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传统的开腹手术行阑尾切除术操作简单,手术方法成熟而且风险较小,因而多数认为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相比较而言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术后“无痛苦恢复”要求也越来越高,腹腔镜手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无创伤、无痛苦、简便易行”的现代治疗标准。因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以及不良反应少的特点[2]。
通过本组资料的研究,我们认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以下优点:①腹腔镜手术具有诊断以及治疗的双重功能,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率。②腹腔镜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空间较大,便于穿孔部位的发现和积液的彻底清除,从而对预防脓肿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效果。 ③腹腔镜手术对患者的肠管以及腹壁的损伤较小,患者术后疼痛轻微,能够较早恢复进食以及早日下床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肠粘连的发生。④腔镜手术切口细小而且隐蔽,可以避免患者腹部遗留疤痕,从而达到美观的效果。⑤腹腔镜手术术后能较早地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大大缩短住院时间。本组资料显示,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开腹手术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腹腔镜手术术后不良反应少,因为腹腔镜手术的切口小,无缝线,阑尾取出时不触碰切口,因而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很小。在本研究中显示腹腔镜组的切口感染率为3.0%,而开腹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切口疼痛轻微,切口感染率低,胃肠功能恢复快以及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可作为阑尾炎治疗的首选方式从而在临床推广应用。
[1] 邹声泉.实用腹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15-416.
[2] 黄志强,李荣,周宁新.现代腹腔镜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