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临床观察

2011-06-08 11:22李冬梅沈红岩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3期
关键词:脑性肌张力脑瘫

李冬梅 沈红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可伴有智力低下、肢体瘫痪和不随意运动等。临床上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和混合型。属于祖国医学“五迟”、“五软”、“五硬”的范畴。其发病与产前、围生期或产后的高危因素(如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期外伤及多胎妊娠、早产、窒息、难产、黄疸、低体质量等)及遗传性因素有关,为儿科难治性疾病之一。该病在我国发病率约1.8‰~4‰[2],随着围生期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医学的进步,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脑瘫患儿的发病率反而有升高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在脑瘫治疗上主要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结合中医针灸、推拿等,尚没有治疗脑瘫的特效中西药物。大量临床报道表明,针灸可以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康复中心采用针灸治疗小儿脑瘫,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小儿脑瘫康复中心治疗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60例,按患儿就诊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针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为6个月~6岁。其中肝强脾弱证38例,肝肾亏虚证15例,痰瘀阻络证7例。两组治疗前情况相当,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针灸组与对照组疗前情况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10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2]分型及诊断标准:①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②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③症状在婴儿期出现;④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⑤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中医辩证分型参照王雪峰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脑性瘫痪的中医分型标准[3]。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个月~6周岁(包括6个月和6岁);③无重大心肺疾患,无皮肤破损,无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病等;④能够坚持治疗;⑤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个月或>6周岁;③伴有癫痫发作者;④不能够坚持治疗或同时接受外院治疗者;⑤常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出血不止的患儿;⑥施针部位皮肤有破损、急性炎症及皮肤感染的患儿。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循经推拿、脊背六法[4]、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辨证选穴针灸疗法。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取穴原则由“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拓展至三阳经、三阴经。穴位定位标准参照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一书。

1.5.1 肝强脾弱证

头面部:百会、运动区、运感区;上肢:肩、外关、合谷、曲池、三间、小海、后溪;下肢:环跳(新、老交替)、阳陵泉、足临泣、足三里、陷谷、踝三针;脊背部:夹脊穴(包括颈段、胸段、腰段)。伴有智力低下者加智三针、四神聪;伴有语言障碍者加语言二区、廉泉;剪刀步加髀关、风市;尖足加解溪、商丘、丘墟;足趾跖屈加太白、太冲;足外翻加照海、三阴交;足内翻加申脉、丘墟穴。

1.5.2 肝肾亏虚证

头面部:百会、四神聪、运动区、语言区、地仓、颊车;上肢:肩髃、肩髎、曲池、合谷、阳溪;下肢:环跳(新、老交替)、髀关、足三里、解溪、太溪、太冲。

1.5.3 痰瘀阻络证

本证证对应脑性瘫痪的混合型,为脑性瘫痪临床两种或两种以上型的合并,临床多有智力障碍,治疗上以针灸智三针、四神聪为主。

1.5.4 疗程

针灸体针选取:每个部位按需要选用2~3个穴位。头针进针方法:以15°~30°刺入帽状腱膜下层,留针30分钟且间歇行针保持一定的刺激量。每日1次,连续6次休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体针选用26号一寸半毫针,常规消毒后进行针灸,浅入疾出不留针,每日1次,连续6次休息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

运动疗法(PT)每天1次,每次45min,每周操作6次,休息1d,3个月为1个疗程。循经推拿、脊背六法:日1次,每周操作6次,休息ld,3个月为1个疗程。

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个月各记录1次每位患儿的肌张力以及粗大运动量表的评分,比较治疗效果。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肌张力疗效判定标准

运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法评定肢体痉挛状态。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应用改良Ashworth法进行肌张力评定,为便于数据统计处理,将肌张力0、Ⅰ、Ⅰ+、Ⅱ、Ⅲ、Ⅳ级分别记为0、1、2、3、4、5分。参照文献[5],显效: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二个级别以上;有效: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一个级别;无效:肌张力增加或治疗前后无变化。

1.6.2 粗大运动量表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较前进步20分或提高15%以上;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提高20分以下或康复疗效提高1%~14%;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分数没有提高或分数减少。

1.6.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3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针灸组与对照组肌张力以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分别见表2、表3。针灸组肌张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4);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36)。

表2 治疗前后针灸组与对照组肌张力改善比较

表3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比较

3 结 论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能够降低脑瘫患儿肌张力,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临床疗效明显。

4 讨 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是目前小儿脑瘫治疗的综合康复手段,也是今后小儿脑瘫治疗的研究趋势与方向。中医针灸疗法,源远流长,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特色医疗方法。

小儿脑瘫属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五脏精气不能上荣元神之府所致,其病位在脑,应在四肢,累及神志,症状变化多端。“头为诸阳之汇”,内藏脑髓,以统领全身,是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所,头针疗法是中国传统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形成的、通过针灸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脑为元神之府”,十二经脉气血活动与脑密切相关,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条阴经中有的循行于头面,有的则通过其经别合入与相表里的阳经而达到头面部。而脑瘫患儿的主要病变在脑,故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为原则,治疗应以头部穴位为主穴,本研究中采用头针为主,配合体针的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同时,根据脑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在体针治疗上我们选用不同的穴位,并施以相应补泻手法。这样,头体针合用,共同达到开窍醒神、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和营卫、益气活血等作用。

肝强脾弱证治以醒脑开窍,抑木扶土,平补平泻。我们对于小儿脑瘫肝强脾弱证主要采用输合相配针灸疗法[6]。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其中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针灸治疗上,以五输穴的五行特性为指导,通过抑木扶土的原理,选用输穴与合穴治疗,从而使肝邪气外泄,脾正气内充,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井木,阳井金”,阳经如胆经,输穴属木,合穴属土,通过泻输补合可直接达到抑木扶土之效;对于阴经如肝经,输穴属土,合穴属水,井穴属木,因为合穴为井穴的母穴,通过补输泻合,也可达到抑木扶土之效。又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针灸治疗采用阳经的输、合穴相配法,即“输合配穴法”。如,上肢部取手阳明大肠经三间、曲池或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小海交替行针。下肢部取足少阳胆经足临泣、阳陵泉或足阳明胃经陷谷、足三里交替行针。

肝肾亏虚证治以补益肝肾,荣筋养肌。针灸治疗选穴原则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基础上,扩展到三阳经,并酌情选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穴,主要施以补益手法,以达到治疗作用。小儿脑瘫痰瘀阻络证的治疗以涤痰开窍、祛瘀通络为原则,因其多为其他证型的混合,所以治疗穴位选取多参照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实验研究较少,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脑瘫脑组织坏死区的周围尚有相当范围的可逆性损害带,系尚未坏死的临界神经细胞区,通过针刺刺激脑皮质相应区,可建立起脑血管的侧支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功能代谢,更好地恢复临界细胞功能[7];此外,还可促进新的突触形成,重组神经细胞功能的网络系统,以代偿受损的脑功能区,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8];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对姿势的控制和平衡调节机制,提高了机体平衡功能[9]。头皮针可加快大脑部分动脉的血流速度,血管紧张度降低,供血率提高,增加脑部的供血供氧,从而促进大脑的运动功能。针刺治疗可使痉挛型患者的痉挛活动有即时的显著改善,这是由于针刺使脑的代偿性功能活动增强的结果。针刺还可促使血清皮质醇和生长激素含量水平提高,提示针刺增智的机制是调节机体各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等达到益智醒脑宁神的作用。有观察说明针刺治疗小儿CP能促进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提高,降低骨钙素(BGP)的含量,这似乎同肾的调节有关。推测针刺治疗小儿CP的机理是针刺刺激了穴位,通过神经、经络而调整了体内激素水平的分泌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运动功能状态,从而达到益智、醒脑、通经络的作用[10]。

作为一种整体康复的医疗手段,针灸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使患儿的运动功能从无到有,并且具有广泛的适应证、疗效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较低廉,以及极少不良反应等优点,适合大力推广。并且作为传统康复手段,针灸疗法群众基础好,经济实用,人们容易接受。为推广针灸疗法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传统康复疗法的操作,形成一套基本统一的治疗方案。如在针灸的临床运用中,需制定统一、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临床辨证分型,应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针对各种症状或功能障碍的最适穴位。并对所筛选穴位进行归纳整理,再次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其在脑瘫临床治疗中不断得到验证,逐渐形成小儿脑瘫针灸治疗的诊疗规范,包括辨证选穴、定位,以及手法操作等多方面。从而使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小儿脑瘫康复是一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过程,因此,今后的患儿的康复还有待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的发掘和探讨。

[1]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3]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8-172.

[4]王雪峰,贾广良.“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168-172.

[5]王益梅,汤孟平,王跑球,等.中药蒸汽浴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80-181.

[6]Wang XF,Hu XL.Therapeutic effects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at the Shu and He acupoints versus routine acupoints[J].Neural Regenerat Res,2008,3(1):53-56.

[7]邓锦娥,潘秋兰,张莉梅.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20-121.

[8]施炳培,李惠,卜怀娣,等.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功能障碍57例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05-106.

[9]孙克兴,张海蒙.头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文献述评[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8):38-41.

[10]施炳培,卜怀娣,史惟,等.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0):23-25.

猜你喜欢
脑性肌张力脑瘫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