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泽举,陈茂伟,张 雁,郭华明,赵少岚
(广东省汕头市妇幼保健院,广东汕头515041)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多发于10~14岁儿童但5岁以前儿童发病也不少见[1],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笔者采用复方参苏颗粒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共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14岁,平均7.6岁;病程2~5年。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4~14岁,平均7.5岁;病程2~6年。120例中并发分泌性中耳炎10例,并发过敏性咽喉炎41例,并发变应性鼻窦炎者17例,两组一般资料及并发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2]。①常年性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3次以上),流清涕和鼻黏膜肿胀3个主要临床表现。1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6个月,1日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0.5h。②病程至少1年。
记分标准: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各记1分,共3分。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且至少有1种为(++)或(++)以上,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且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共记2分,共4分。鼻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和(或)鼻黏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记1分。得分6~8分可诊断为常年变应性鼻炎,3~5分为可疑变应性鼻炎,0~2分可能为非变应性鼻炎。
对照组用伯克纳鼻气雾剂(丙酸倍氯米松鼻气雾剂,天津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56256)喷鼻,每日2次,每次1~2揿;氯雷他定5mg(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70410)每日1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
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复方参苏颗粒(太子参、苏叶、葛根、前胡、桔皮、半夏、枳壳、淡豆豉、神曲、葱白、桔梗,本院制剂室加工,每包3.09g)1包冲服,每日3次,连服4周。
两组治疗开始前1周及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治疗。
观察主要症状(喷嚏、流涕、鼻塞、鼻痒),临床近期及远期疗效。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统计采用χ2检验。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推荐的疗效评定标准[2]。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评分评定疗效。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改善率51%以上为显效,改善率21% ~50%为有效,改善率20%以下为无效。
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主要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两组治疗结束后近期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结束1年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例治疗后跟踪1年临床疗效比较 例(%)
变应性鼻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黏膜的反应性增高是其主要特点,属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亦称超敏反应。本病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免疫学治疗和手术治疗[3]。激素、抗组胺药、膜保护剂的联合应用可能是目前变应性鼻炎最常用的方法[4]。然而,单用西药疗效不够持久且复发率高,仅能控制过敏反应[5]。而加用复方参苏颗粒治疗不但能控制过敏反应,还能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过敏性体质。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加之风寒邪气袭扰鼻窍所致。肺脾肾亏虚,肺气无以充养、脾气无以运化、肾阳无以温煦,宗气不能出于鼻窍,鼻窍失养,不能守职,加之肺气不宣,则津液停聚壅塞鼻窍而致鼻塞、鼻痒、喷嚏连连、鼻涕清稀,黏膜苍白如息肉样变。复方参苏颗粒方中太子参益气扶正托邪,苏叶、淡豆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葛根发表解肌升阳,半夏、桔皮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枳壳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前胡降气化痰以利肺气,神曲消食和胃以实脾气,葱白散寒通阳、通窍散结,桔梗宣利肺气以通调水道并载药上行以益肺气。诸药配伍,相得益彰,调补肺脾、温通鼻窍。药理研究证明[6],太子参能明显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而发挥抗过敏作用。苏叶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桔皮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并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前胡和葱白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葛根能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枳实对过敏反应具有明显抑制能力,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能力有较强的抗过敏活性。桔梗能提高人体防御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西药加复方参苏颗粒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且效果持久,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中药的补肺健脾功效,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过敏性体质,降低对变应原的敏感性,从根本上控制变态反应的发生。
[1]阎承先.小儿耳鼻咽喉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00 -1003.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1,26(3):134.
[3]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0 -263.
[4]殷明德.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新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2):66 -68.
[5]陈晓征,蔡恒.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6,33(5):61.
[6]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74 -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