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关系与唐诗宋词的解读

2011-06-05 02:37:50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字面唐诗宋词诗词

李 冰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常规关系”是含意本体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新格赖斯会话含意推导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在优化思维的引导限制下,人类的语言活动也体现出经济性、含意性的特点。语言的表达离不开隐性表述,亦即含意。这些隐性表述同话语周边的语言单位的字面意义传递的显性表述有补足、延伸、限定、阐发等的关系。常规关系作为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在长期的使用中被提炼为常规范型,在话语中体现为含意或者隐性表达的具体内容,可以通过常规关系解读意义。

随着人类优化思维的进化,隐性表达也被创造性地应用到语言活动中,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歌具有语言精炼短小、内涵丰富的特点,要想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必须要把握诗歌语言单位所承载的常规关系,由此来填补缺失的信息。本文以汉语语料中的唐诗宋词为研究对象,采取抽样统计的方法,阐释常规关系在诗词意象理解中的作用。

本文首先通过描述诗歌,特别是唐宋诗词的相关特点来说明基于常规关系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唐宋诗词解读的可行性,继而通过调查数据讨论、验证汉语诗词达意的特点,最后通过实例把常规关系视为话语理解最一般的语用前提和认知基础阐述其在诗词阐释中所起的作用。

1 诗歌的特点与定量分析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诗歌具有结构规则紧凑、语言短小精炼的特点,其语言与日常用语有很大不同。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不同是诗歌的结构体现对应原则,该原则是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这里,对应的定义应作广义理解,不仅包括完全对照,还包含相似、相反、同义以及反义,它还指语音上的对应,还包括词、短语、从句以及意义的对应。诗人要在满足押头韵、对偶、押尾韵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思想;如果缺乏一定的意义生成和阐释机制,读者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那么这样的机制是由什么充当的呢?答案是诗人使用不同的意象在有限的篇幅内丰富诗文的含意,以填补字面义与诗人所要表达意义之间的语义空缺。由此可以看出诗歌具有以下两个特点:表意的双重性和语言的经济性。表意的双重性是指诗词意象往往具有双重含意,即字面义和暗含义,只有通过字面义把握诗歌所要传递的暗含义才算真正实现了对诗歌的理解。所谓用词的经济性是指,为了满足严格的结构要求,诗歌往往短小精悍,诗人以最精炼的语言力求传递最丰富的信息,该特点导致诗词中不仅有词汇省略,还往往出现语法省略的现象。由此可见,诗词作品语言含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诗词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两个特点在唐诗宋词中体现尤其鲜明。唐宋诗词反复使用了大量的意象为人们所熟知,常规性与特定的事物或事件相联系。这些意象的使用使诗人能够在有限的诗行中创造出意象之外的意象。所以诗歌的鉴赏实际上是诗行中意象的解读。这些意象可以看作是能生发常规关系的常规范型,这些常规范型能使读者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但又不同的事物或事件。常规关系通过补充或者阐发诗词的字面语言可以填补由于诗词结构语言特点带来的语意空缺。诗人利用常规关系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相对深远的意义,而读者同样运用常规关系解读隐含在这些精炼的诗歌下的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意义。由此可见,常规关系是诗人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很显然,我们通过常规关系来解读诗词是可行的。

在含意理论下研究诗词也就是通过诗行中的常规关系解读诗词。由于诗词中的常规关系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亦即补足和阐发的作用,正是常规关系的补足和阐发对诗词的意义生成和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客观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考虑,在论文中展示占补足和阐发作用的诗词在所考察的诗词中所占的比例。

2 抽样统计过程和结果

为了明晰具有“双层性”表意特征的诗词在整个诗词中所占的比例,对诗词有一个含意本体论研究为视角的总体把握,本文作者抽样统计了卢晋与傅德岷编著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的499首诗词,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局限,本文对其中的300首诗词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方法是从全书的612页中每隔两页上任意选取的诗词作为研究对象,总共抽取了248首诗词。在这248首诗词中,具有表意双重性特点的诗词共计226篇,所占比例为91.1%。从下表展示的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常规关系来解读诗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表1 表意双重性诗词比例抽样调查表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

第一,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同成语相同,诗词达意也具有双层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要运用所掌握的常规关系推导诗词的意境。

第二,语句表达的经济性是诗词语言的又一特点,即用较少的词语表达丰富的语意内容,这是由诗词特有的结构特点决定的,该特点必然会导致字面含义的模糊与不完备,造成语意空缺,这时就要利用常规关系补足或阐发蕴含在字面意义之下的更丰富的信息内容,达到对诗词含意的理解。

第三,含意性是诗词这种特殊文学体裁的普遍性质,在含意理论指导下对诗词进行解读的方法是可行的。诗词的解读实质上是对诗词意象含意的阐释。

第四,作为诗人和读者之间联系纽带的常规关系在诗词的解读鉴赏中起了重要作用,常规关系理论不仅在意义生成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其在诗词的理解机制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常规关系对诗词进行鉴赏对于读者来说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 常规关系与诗词含意推导

常规关系是含意推导机制中的重要理论,其在含意推导过程中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亦即对字面表达的补足和阐发。根据以上抽样统计数据,几乎所有诗词的解读要同时涉及到常规关系的补足和阐发。为了达到对诗词的全面理解,读者可遵循以下的的两个步骤:第一步,读者通过常规关系对诗行进行语法上的补足整合以获得实际意象;第二步,读者通过常规关系对实际意象进行阐发以达到对诗词虚拟意象的把握,亦即达到对诗词的鉴赏。通过以下实例阐述常规关系在诗词阐释中所起的作用。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我们的语法语义知识把以上诗歌补足为语法上合乎实际表达规则的篇章,而这种语法语义知识亦即常规关系。那么这首诗可补足为:

“我曾经听说过洞庭湖的山水风光,现在竟然能够登上岳阳楼。我看到洞庭湖分裂吴地楚地,乾坤日夜沉浮其中。然而自己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老病缠身,孤身飘零。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我不禁老泪横流。”

以上补足过的篇章更加接近我们日常表达习惯,但尽管如此,要想达到对诗文的全面理解,我们还要对以上语法整合过的篇章进行阐发。在诗篇第一行中,根据“昔”和“今”的词汇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该行的两个句子形成了时间上的鲜明对比。“昔闻”说明诗人早就听说过洞庭湖美丽的自然风光,但还没有机会到此地游览。“今上”表明现如今诗人为洞庭湖的美景所折服。因此,第一行可以阐发为“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第二行描述了洞庭湖的风光。通过常规关系“吴楚←→洞庭湖东南”和“乾坤←→天地日月”,我们可以把该行阐发为“洞庭湖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第三行是该诗的过渡,诗人转向对现实的描述。通过对诗行中“字←→信←→音信”这样一个常规关系的把握,我们可以把该行理解为“想到自己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没有任何消息,再加上老病缠身,孤身飘零,眼前雄壮的洞庭湖愈益加深了我的痛苦之情。”通过解读第四行中“戎马关山北←→北方战乱”这样的常规关系,可以看出该行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开阔胸襟,该行的描述使此诗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这首词可分为两部分,此人在第一阙中分别描述了山和水。该阙的字面义包含了以下的常规关系“郁孤台←→阙台←→唐宋名胜之地”,“清江←→赣江”,“行人←→逃难的人民”。由此,上阕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

“低头俯视,只见赣江之水经过郁孤台向北奔流,这期间有多少逃难百姓的眼泪。抬头向西北远望长安,可惜重山阻隔,无从看到。”

下一步利用常规关系对以上的字面解读进行进一步的阐发。我们从该词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词人通过这首词想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当时大宋的都城是开封,由此可以推测出“长安”并非现在的西安,而是指当时的“汴京”,“行人泪”指“被金兵追赶的人民的惨痛经历”,那么上阕应进一步阐发为:

“低头俯视,只见赣江之水经过郁孤台向北奔流,看着这滔滔的江水,我不禁想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大举南侵,沿途抢掠杀戮,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抬头远望故都汴京,可惜重山阻碍,想要看一下故国也难如愿。”

第二阙对山河进行了综合的描述,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其字面含义:

“我看见蜿蜒的江水,穿过层峦叠嶂,向东流去,江边深沉的暮色中环绕着深山鹧鸪的独鸣。”

“青山”通常指各种各样的阻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阻挡抗金之路的投降派”。“鹧鸪”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规性地指“孤独寂寞的情怀”。那么,“深山闻鹧鸪”在这首词中可以理解为“词人得不到理解和重用的寂寞心情”。从以上的常规关系中可以看出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是他的思乡之情以及未能实现光复祖国的远大抱负。由此,我们可以把第二阙阐发为:

“青山能够遮蔽人们的视线,却终究阻挡不住奔腾东去的江水。自己却不能像江水一样冲破阻隔,奔向理想的地方,而只能寄身在江南一隅,空自嗟叹;自己南归十四年来,不被重用,难施抱负,投降派就像无数大山阻挡着抗金之路,阻挡着我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理想。这真是人不如江水而投降派却更甚于青山。沉沉暮色中鹧鸪的叫声平添了我得不到理解和重用的寂寞愁绪。”

从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常规关系对诗词语言起补足和阐发的作用,是联系读者和作者的重要纽带,对诗词的解读实际上就是挖掘隐藏在诗词字里行间的常规关系。

4 结束语

唐诗宋词是汉语语言文学发展的巅峰,是语言含意性和经济性的集中体现,具有表意的双重性和语言的经济性。常规关系在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鉴赏解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诗行的补足和对字面义的阐发,亦即读者通过所掌握的语法语义知识把表达上短小精炼的诗行补足为语法语义上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然后再通过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历史、语言、民风民俗等知识对补足后的诗词进行进一步的阐发,最终达至对诗词的解读。本文通过抽样调查,结合实例证明了通过常规关系的不足和阐发对诗词进行解读是切实可行的。

[1]傅德岷,卢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

[2]启功.汉语诗歌的构成和发展[J].文学遗产,2000(1):14-19.

[3]徐盛桓.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1993(6):107-111.

[4]徐盛桓.含意本体论论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1):5-10.

猜你喜欢
字面唐诗宋词诗词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 02:48:50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金缕衣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诗词之页
中国诗歌(2015年1期)2015-06-26 1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