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彩云 黄家琴
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儿科,安徽淮南232001
近年来,大量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不合理应用及滥用,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在接受抗生素治疗2个月内或住院72 h后发生腹泻,其大便为水样、糊样,每天≥3次,连续3 d以上,均应考虑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可能[1-2]。笔者应用双岐三联活菌防治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44例,年龄1~24个月,病程<3 d,排除住院时已腹泻或入院72 h内出现腹泻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入院后给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72 h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大便常规无白细胞、红细胞,轮状病毒阴性。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6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儿均应用抗生素及综合对症、支持疗法治疗。治疗组给予双岐三联活菌(金双岐,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S19980004)口服,每次2片,每天3次。治疗组出现腹泻后仍继续口服金双岐治疗,对照组出现腹泻不予治疗。
显效:治疗72 h后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后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后粪便性状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的比较,治疗组75例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4例,占18.67%;对照组69例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32例,占46.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在临床工作中,抗生素的应用使大量感染性疾病患儿的生命得以挽救,但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也使其耐药性不断增加,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其较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婴幼儿使用抗生素后腹泻的发生率为50%[4],本研究与此相符。
婴儿出生后几小时就有细菌进入体内,首先是咽部随后进入胃肠道。细菌在肠道定居繁殖形成一个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定居后的细菌边繁殖、边排出体外,终生维持,无致病性,称为肠道正常菌群[5]。健康婴儿粪便中厌氧菌占优势,其中双歧杆菌约占肠道正常菌群的98%,肠道正常菌群通过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与机体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常菌群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即可出现菌群失调。当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在肠道内原来占优势的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占少数的细菌因肠道内细菌共生环境失去平衡而得以大量繁殖,引起菌群紊乱,肠道菌群紊乱是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基础和根本原因[6]。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有可能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据研究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6]:①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肠黏膜屏障损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菌、抗药沙门氏菌以及念珠菌感染发病机会增加,从而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和发展的基础。②抗生素使肠道生理菌明显减少,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滞留于肠道引起渗透性腹泻,抗生素应用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7a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强烈刺激大肠分泌而继发分泌型腹泻。③抗生素所致变态反应和毒性作用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伤、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双糖酶的活性降低或因抗生素与肠道内胆汁结合使脂肪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另外,婴幼儿的胃酸浓度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肠道分泌型IgA较低,补体水平低,对外界环境变化耐受性差,使用抗生素后容易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金双岐是由双岐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组成的三联活菌制剂,能补充体内有益菌、抑制有害菌,降低血中内毒素水平,调整菌群失调、改善或重建体内微生态平衡。一方面提高肠道内源性防御屏障,提高肠道非免疫防御屏障包括恢复肠道通透性和改变肠道微生态,并激活内源性细菌代谢。另一方面是肠道稳定性作用,通过改善肠道免疫防御屏障,尤其是肠道IgA反应和消除肠道炎性反应,通过直接补充肠道内正常菌群,在肠黏膜上形成一种膜菌群,增加体内屏障功能,抑制病菌的生长,维持正常肠蠕动。此外,还能激活双歧杆菌的繁殖和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7],恢复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目的[8]。
本研究结果显示:金双岐有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能针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机制的多个环节从而起到消化、收敛和止泻作用,使患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及消除。在使用抗生素时辅用双岐三联活菌对预防和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上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且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1]Wistrom J,Norby SR,Myhre EB,et al.Frequency of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in 2462 antibiotic-treal hospitalized patienls:a prospective study[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1,17(4):43.
[2]Fekety R.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lo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 and alitis[J].AnJ Gastroenterol,1997,92(5):739.
[3]方鹤松,魏承疏,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2(6):384.
[4]楼金轩,江丽琴,陈洁,等.益生菌预防小儿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效果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5):47-48.
[5]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9-60.
[6]刘作义,程茜.微生态相关知识在儿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7):499-500.
[8]康白,袁杰利.微生态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定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