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连湖
广东省茂名石化医院药剂科,广东茂名525000
药学监护(pharmaceuti cal care,PC),又被称为药学保健、药疗保健、药学照护、现代药学服务等。美国学者Hepler与Strand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PC这一概念,随后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发达国家医院学者的一致认可。1988年世界药学大会新德里会议上,对该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在大会上对世界范围内的医院进行推荐。
药学监护近年来才从国外引进我国,对我国很多医院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药学专业名词,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尚处于宣传介绍阶段,但是其重要性和时代性却是不容忽视的[1]。1990年Hpler等对PC的定义作出如下描述:“PC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通过PC服务达到改善患者生存、生活质量的既定目的。这些目的具体包括:①预防疾病的发生;②治愈疾病;③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使疾病进程得以阻止或延缓;④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已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得到很好的处理。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对医疗质量的追求意识越来越强。因此,能适应广大患者的医院药学服务,必将从传统的药品供应管理转化为临床药学监护管理。
本研究通过对100例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实施临床药学监护,在临床药师、医师、护师的共同协作下,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200例。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61~86岁,平均(71.2±13.4)岁,住院时间从1周~6个月不等,85%的患者具有多种疾病,最常见的疾病种类为:癌症、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哮喘、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人。
给予两组患者常规医院药学服务。常规药学服务内容:为患者提供药瓶,按照医嘱详细向患者解释服药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等。并随时为患者提供用药方面的咨询服务。观察组患者在为患者提供常规药学服务的基础上,采用药学监护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笔者做法是依据现代药学监护所涵盖的内容,把医疗技术、药学资源和护理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临床医师、临床药师、临床护士组成一个整体,共同承担对患者的医疗责任。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要求患者的所有用药必须经过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商议,决定是否对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并且明确药物治疗的目标,共同为这一治疗目标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剂量、给药周期、给药方法等,临床药师要对患者用药全过程进行监测,对患者用药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咨询、指导,对药物治疗效果做出综合评价,在检测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和副作用,并协助医师及时对不良反应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学服务方式,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率、重拟给药方案率比较,采用药学监护组患者比采用常规药学服务组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情况比较[n(%)]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n)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大部分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尤其是肝脏和肾脏。这两种脏器作为药物生物转化、排泄、解毒的重要功能器官,其功能的减退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均产生较大影响。
在临床上,老年患者常常并发多种疾病,在治疗时,一般都合用多种药品,较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治疗时的用药方案,涉及多方面的医药知识[2]。药学监护以医、药、护理紧密结合共同承担医疗责任为其核心思想,对老年患者用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3]。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患者的医疗保健工作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做好老年患者的药学监护工作对充分利用有限医疗资源,达到保证对患者产生良好的医疗质量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采用药学监护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管理,对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效果。总之,针对老年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药多且复杂的特点,亟需对老年患者实施临床药学监护,为老年患者提供负责任的药物治疗,为充分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提供保障,尽量降低用药事故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及时有效的处理已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对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有重大意义。
[1]朱秀卿.浅议药学监护及其现状[C].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州:中国药学会, 2006:37-38.
[2]曾祖霞.浅议如何合理使用中药[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10):38.
[3]张俊忠.对老年患者药学监护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9):7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