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风雨故园情

2011-06-04 08:33李建敏
飞碟探索 2011年9期
关键词:大众日报利津县飞碟

■ 李建敏

李建敏,男,1964年12月17日生于黄河入海口。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届自学考试毕业生。16岁在《飞碟探索》的影响下,致力于不明现象的探索。当过战士、教师、记者、作家。分别在利津县文化局、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东营记者站、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人民网工作,并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大众日报》等报刊发稿多篇,愿做《飞碟探索》杂志的忠实的读者和朋友。

一直记得1981年5月的一个晚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直径30余厘米的黄色UFO拖着3米多长的橘黄色光带,在我们山东省利津县第三中学上空无声飞过,飞行时间大约5分钟。当时,我们全班连同正在晚自习辅导我们语文的黄全禄老师一起惊奇地大声喊:“飞碟,飞碟!”那个晚上,我们250余名师生沸腾了,在议论着关于飞碟、百慕大的种种传奇……

正是那天晚上,在我们高十二级一班毕业班,开始传看一本杂志——《飞碟探索》。那年我16岁,在《飞碟探索》展出的种种神奇的飞碟事件中,我开始在高考前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拼命写一篇自认为与飞碟有关的科幻小说《百慕大三角与UFO》。那篇小说在班内传阅良久,一直在20余年后一次同学的聚会中,还有同学问起那篇小说主人公的结局和关于飞碟的种种疑问。

可以说,正是那个飞碟的光临,那本《飞碟探索》杂志把我带到了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里,开始了至今30余年的写作历程和对文学之梦的无止境的追求。

当时,我曾想要把那次飞碟的经历告诉人们,并开始关注各种UFO目击报告。这年10月我应征入伍,领到第一个月7元钱的津贴,便请假到部队驻地去买《飞碟探索》,但是没有买到。后来,指导员把一张《解放军报》给我看,我当时看到了《沧州空军飞行员目击飞碟的报告》。再后来,正是《飞碟探索》全面书写了“沧州UFO事件”的神奇经历。

为了一个遥远的飞碟与文学之梦,那时我开始自学中国第一批自学函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在5年后取得了本专业的国家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首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毕业证书。

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我当了一名民办代课教师,并在课堂上开始与我的学生讨论关于飞碟的种种故事,主动到街上买来《飞碟探索》杂志与学生一起分享飞碟带来的快乐。4年之后,我因为写作成绩突出被作为东营市文学成绩突出的专业创作人员调到利津县文化局,并在县委专题会上以一家酒厂的招工名额转为城镇户口,开始专职写作。当时我的150余元的工资除了吃饭外,就是订阅《飞碟探索》杂志和部分文学杂志,并用心开始研究各种飞碟目击报告,然后把这些素材融到我的科幻创作中。

1999年6月,我已在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做了4年撰稿工作,同时对发生在中国的众多UFO事件报以浓厚的兴趣,并到贵州做了第一次关于飞碟的专题考察。之后,到黑龙江凤凰山专访孟照国、到浙江考察龙游石窟、到沈阳访问常文霞……见到了大量飞碟专家,并亲历了飞碟的传奇故事。《飞碟探索》杂志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带着故园的温馨,伴我30年风雨人生,予我30年飞碟情怀。《飞碟探索》用她自身对飞碟事业的忠诚感召了一批有志之士为飞碟事业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和探寻。

飞碟事业打开了我们探索星际之门的一扇天窗,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灿烂的宇宙星空。我相信,在那些美丽而辽远的星空的世界里,星际朋友们正在地球这个蔚蓝色的星球打开的扉页上,书写着星际文明的象形文字。

愿我们成为打开宇宙之门的一个标点,一个星际文明之舞的音符。

猜你喜欢
大众日报利津县飞碟
神奇不倒翁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儿童画
探源《大众日报》红色基因
打补丁的飞碟
《大众日报》区域观察报道特色浅析
The colour of my life
利津县黄河特大桥围堰水下浇注混凝土封底施工技术
飞碟遇难记
飞碟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