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静 王悦 王雨生
(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天津 300070)
开牙合(open bite)主要是上下牙弓及颌骨垂直发育异常[1],是正畸临床常见错牙合类型,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功能,是正畸治疗中的难点。国外研究显示,开牙合患者的咀嚼力弱且肌肉厚度较薄,咀嚼功能受到影响[2-3],矫治开牙合患者应当加强咀嚼肌功能训练来辅助治疗[1,4]。临床中先后采用多曲方丝弓(MEAW)或种植体支抗、骨膜牵张成骨等固定矫治技术和正颌外科等新技术来治疗开牙合,肌功能训练常常被忽视。在正畸门诊护理工作中,我们采用咀嚼肌功能训练(以下简称肌训练)方法,对18例开牙合患者进行临床实践,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12月在我院正畸科门诊就诊的18例开牙合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14~17岁,平均15岁。治疗前做知情告知,自愿合作并签署知情治疗同意书。选择标准:(1)第二磨牙已萌出建牙合,牙齿数目正常,无偏侧咀嚼及临床颞下颌关节症状;(2)上下颌骨矢状关系为骨性Ⅰ类(0°<ANB<5°),下颌平面角SN-MP≥40°;(3)前牙开牙合2~5mm。
1.2 方法
1.2.1 准备 每例符合选择条件的患者由同一副主任医师对治疗前头颅定位片及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取印模石膏灌制模型后测量前牙覆盖覆牙合情况。由一主管护师负责设计检测反馈登记表,指导患者训练方法同时发放检测反馈表格并讲解填写要求。患者自己记录每日完成情况,护士每周电话回访监督完成情况,电话预约患者每两周到医院复查,3个月为一个周期。
1.2.2 咀嚼肌功能训练方法 (1)咀嚼肌训练:后牙紧咬练习,每天上下学途中练习2回,每次紧咬3~5s,1回10次;咀嚼口香糖,每天一次,每次连续咀嚼20min;(2)吞咽训练:口内含水,舌尖顶住上腭定点,同时咬住后牙,将水咽下,3次/d,每天喝水时进行。
1.3 肌电信号采集及观察项目 以上患者在咀嚼肌功能训练前和训练3个月后分别进行肌电检查。选用丹麦产DISA-2000M型肌电仪,采用表面接触电极,将电极置于外眦与下颌角连线上,牙尖交错位(ICP)紧咬时肌肉收缩最明显处,扫描速度100ms/div,灵敏度100~200μV/div,带通2 ~10Hz,纸速5cm/s。所有肌电测试均在屏蔽室内完成。
75%酒精棉球擦拭受测部位皮肤和表面电极,将其固定于双侧嚼肌表面,皮肤阻抗小于20kΩ,嘱受试者端坐,放松,两眼平视,安静休息5min后,指导其完成下列运动:下颌息止位。ICP最大紧咬,空咬2s。ICP最大紧咬(咬口香糖):嘱受试者将一块口香糖咀嚼2min后分别置于两侧磨牙区,最大紧咬2s。咀嚼口香糖:同上一步,分别置于双侧磨牙区,常速咀嚼,记录咀嚼周期。吞咽运动:将适量水置于口中,放松再吞咽。描记测量最高肌电幅值,咀嚼周期各相位波幅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训练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表1 肌训练前后咬肌最高肌电幅值比较(±s,μV)
表1 肌训练前后咬肌最高肌电幅值比较(±s,μV)
时间 例数 ICP紧咬(空咬) ICP紧咬(咬口香糖) 吞咽训练前18 455.9±173.6 730.3±201.2 59.9±23.8训练后 18 671.6±137.2 909.6±287.3 107.0±43.4 t 5.802 5.256 3.672 P 0.000 0.000 0.000
表2 肌训练前后咬肌咀嚼周期各肌电幅值比较(±s,μV)
表2 肌训练前后咬肌咀嚼周期各肌电幅值比较(±s,μV)
时间 例数 开口相 闭口相 咬合接触相 食物粉碎相训练前 18 50.3±13.8 206.9±79.8 424.7±125.2 685.9±107.1训练后 18 41.8±14.1328.8±115.2 718.4±264.8 888.4±339.0 t 2.355 4.360 4.416 2.451 P 0.031 0.000 0.000 0.025
3.1 咀嚼肌功能训练方法的选择和周期的制定
针对开牙合患者较正常角型咬肌肌力较弱且肌肉厚度较薄[2-3]的特点,参考近藤方法并结 合 Kondo[4]和Ingervall[5]的方法,选择进行紧咬和咀嚼口香糖来锻炼咬肌;由于开牙合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伸舌吞咽习惯,又设置了纠正吞咽练习,即训练舌尖在吞咽时处于正确位置,同时口唇闭合,后牙咬牙合。Korbmacher[6]训练周期为6个月,每3个月观察一次。本组对象均是要进行正畸治疗的开牙合患者,所以将单纯咬肌功能训练周期定为3个月。本组患者神经完整性均存在,肌功能训练可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对面肌的不协调运动加以矫正,促进正确运动功能的早日出现。患者均为青少年,我们建议患者咀嚼肌训练每天上下学途中练习,吞咽训练每天喝水时进行。
3.2 咀嚼肌功能训练的效果
3.2.1 表1显示,ICP最大紧咬时,无论是空咬还是咬口香糖,训练后的咬肌肌电幅值都大大高于训练前(P<0.01),表明经过3个月咀嚼肌功能训练,确实提高了咬肌的肌肉收缩能力,与Ingervall[5]结果一致。正常吞咽时咬肌有明显收缩,肌功能训练后吞咽时咬肌肌电幅值明显高于训练前,提示通过肌功能训练开牙合患者的吞咽类型正在向正常方向转化。
3.2.2 表2结果显示,在咬肌功能训练后,在咀嚼周期各相位肌电幅值中咬牙合接触、食物粉碎相则在肌功能训练后增加(P<0.05,P<0.01)。在各个相位波幅比较上,从闭口相到食物粉碎相训练后的波幅都高于训练前,而这三相正是在发挥咀嚼作用时咬肌的施力阶段,也证实了肌功能训练改善了高角牙合患者的咬肌功能,有利于正常咀嚼功能的发挥。
3.3 咀嚼肌功能训练需注意的问题 咀嚼肌功能训练方法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在临床实施前护士应向患者及家长讲解此方法的原理、优势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护士要正确指导训练方法,并督促记录训练的时间、次数和强度,保证每例患者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训练时动作较快可能使肌肉易于疲劳,达不到训练效果,并且患者容易丧失耐心。嘱患者训练时注意力集中,每次运动均要做到最大限度,缓慢进行,并把咀嚼肌和吞咽训练分别进行。开牙合患者的病因中不良习惯占68.7%[7],为了促进患者咬肌训练,应鼓励患者改掉吐舌、吮手指、咬唇等不良习惯,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肌功能训练对开牙合患者的矫治效果是肯定的,建议在矫治开牙合患者过程中应该充分采用系统的咀嚼肌功能训练,而使牙齿、骨组织及肌肉组织这三个密切的组织系统关系正常化,该方法安全、简便、易学,对日后矫治效果的长期稳定有重要意义,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着积极、长远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5-237.
[2]Ueda HM,Miyamoto K,SaifuddinMD,et al.Masticatory muscle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different facial types[J].Am J Orthod,2000,118(1):63.
[3]Miralles R,Hevia R,Contreras L,et al.Patterns of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in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sleletal facial types[J].Angel Orthod 1991,61:277-284.
[4]王悦,王雨生,李洪发.高角开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2):151-153.
[5]Kondo E,Aoba TJ.Nonsurgical and nonextraction treatment of skeletal Class III open bite:its long-term stability[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0Mar,117(3):267-287.
[6]Ingervall B,Bitsanis E.A pilot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asticatory muscle training on facial growth in long-face children[J].Eur J Orthod.1987,9(1):15-23.
[7]Korbmacher HM,Schwan M,Berndsen S,et al Evaluation of a new concept of myofunctional therapy in children[J].Int J Orofacial Myology.2004Nov,30: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