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村古民居

2011-05-31 08:26马垒
北京档案 2011年4期
关键词:正房俞伯牙门楼

马垒

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东部的灵水村,是一座古老村落,这里养育过不少国家栋梁,有考中进士、举人的,还有考上燕京大学的。而灵泉禅寺是村内最古老的寺庙,据明《宛署杂记》载:“灵泉寺,在凌水村。起自汉时。弘治年增员海重修,庶吉士伦记……以上离城二百里。”

这里还有许多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筑特色的古民居,这些在现代都市中已难得一见的古建筑,历经沧海桑田,时空变换,都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彰显出独特魅力。其折射出的民居建筑美,成为灵水村宝贵的财富。

灵水村古民居大部分依山而建。大门有设在倒坐房东西两侧的,也有独立式与院墙相连的。正房与配房主次分明,在房屋建筑结构上,以硬山墙、合瓦顶、蝎子尾脊居多。圆形和方形门墩较为少见。其中的大户人家宅院,在建筑装饰上较为讲究,既有充满浓郁文化色彩的,也有希望世代富贵平安的砖雕。雕刻体裁以人物故事、花鸟图案为主。

灵水村6号院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82.5平方米。大门开在西南方向,现存正房五间保存较好,面阔15米,进深5.5米,前廊进深1.1米。正房三架梁,石望板,硬山清水脊,蝎子尾,带盘花,合瓦屋面,五级踏步,正中三间,前木质门窗到底,无砍墙,屋内左右两边有六抹木隔扇,共七扇,正房左右两边房与前廊相通。东西厢房各两间,均为硬山清水脊,蝎子尾,合瓦顶,门窗木制,正搭正交方眼、一马三箭装饰。东厢房已改建。倒座房五間,硬山清水脊,带盘花,合瓦顶。该院落最大的特点就是正房设计巧妙,合理地利用了前廊东西两边的空间,使屋内通透开阔。

灵水村114号院是一座二进四合院,规模较大。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162.1平方米。现仅存倒坐房和东西两侧耳房,倒坐房七间,面阔19.3米,进深3米,五架梁,木望板。砖博峰,合瓦顶,鞍子脊。门窗木质,门为四抹四扇开,正搭正交方眼装饰。山墙为抹灰软心山墙。现大部分墙皮已经脱落。东西耳房各一间,合瓦卷棚顶,砖博峰。东耳房南侧有靠山影壁一座,筒瓦顶,带勾头滴水,有盘花,蝎子尾,正脊下有当勾,影壁主体装饰四角插花。大门开在东南角,门为木质两扇开,涂红料,现已堵死。东厢房与倒坐房相连处有一侧门,二级如意踏。大门木质,五抹两扇开,合瓦顶,带滴水。在倒坐房与一进院之间,左右各两堵墙,如同两座影壁,建筑形式是清水脊,蝎子尾,带盘花,带勾头滴水,主体有四角插花,造型新颖别致。

灵水村177号院是村内唯一保留有建筑彩绘的古民居。正房上精致的砖雕,成为民居建筑装饰上的绝美之作。位于村中街轴线上,明代建筑,清代重修。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92.1平方米。梁架用料均为柏木,屋内木雕精美,体现了主人追求华丽的建筑风格。房屋主次分明,正房建在0.8米高的台基之上,共五间,面阔17米,进深4.3米,五架梁,硬山皮条脊,蝎子尾,合瓦顶,三层踏步带垂踏,正房门窗已改。东西厢房各两间,面阔6米,进深4.2米,硬山清水脊,板瓦顶,木望板,蝎子尾,带盘花。

正房檐檩及垫枋残存有旋子彩绘。这一原本出现在等级较高的建筑中的装饰风格,却运用于民居中,充分体现了在清代晚期,官方对于民间建筑装饰管理有所松动。《门头沟文物志》对该处古民居有详细记载。

在灵水村177号古民居的正房两边山墙上,存有两块精美的砖雕和一块戗檐砖雕,均采用高浮雕的艺术处理手法,属于人物故事类题材砖雕。这家主人将古代民间典故刻于砖石之上,体现了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工匠刀法纯熟,雕刻细腻堪称古民居砖雕中的精品。

其中右侧山墙上的砖雕刻画的是古代“张良拾履”的故事。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汉初三杰之一。年轻的时候,他一次走到一座桥上,碰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看到张良过来,老人故意把一只鞋丢到桥底下,冲他喊:“小子,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莫名其妙,但见老人年事已高,就强忍怒气,将鞋子捡了上来。不料老人不但没有谢意,反而催道:“给我穿上。”张良刚想发火,但一转念,既然鞋都捡上来了,就帮到底吧!于是又给穿上了鞋,老人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这样吧,五天后的天亮时分,来这里和我相会。”张良虽觉老人古怪,但料到并非凡人,便答应下来。第五天,张良准时来到桥头,发现老人已经在那儿等着了!老人生气地说:“年轻人,怎么还不如我来的早呢,太没礼貌了,回去吧,五天后再来。”说完走了。张良非常惭愧。五天后,鸡叫第一遍,张良便赶到了桥上,谁知,老人来得更早,又埋怨道:“你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你再来吧。”张良这次下决心一定要早到,在第五天半夜时分便来到桥头,终于赶到了老人的前面。老人见张良先到,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当这样!”说完掏出一本书给张良,嘱咐道:“你要认真去看,读完后,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张良把书拿回去一看,竟然是姜子牙编写的《太公兵法》。他如获至宝,日夜诵读,终于成为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家。后来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张良拾履”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个讲礼貌的人,尊重年长者,做任何事情要有耐心,要经得起反复的考验。

左侧山墙上刻画的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方形砖雕,画面丰富。在盛开的梅花树下,俞伯牙把古琴放在腿上,神态悠闲,手抚琴,两侧有侍奉童子,钟子期在俞伯牙对面专注地听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俞伯牙是一位音乐天才,喜欢在高山上抚琴弹奏《高山流水》,却没人能听懂。有一个砍柴的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此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终于找到了知音,他们约好两年后再见,然而两年后钟子期却没能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已病死,不可能再和他相见了。俞伯牙悲痛欲绝:人海茫茫,再不会有知音了。于是他来到子期的坟头砸碎心爱的琴,以此怀念知音。民间常以此来感叹知音难觅。

松下卧麒麟砖雕,雕刻在正房的戗檐砖上,一只麒麟憨态可掬卧于松树下,背部鳞片清晰可见,头高高抬起。前腿抬起,后腿卧地,雕刻的纹理清晰,雕工技艺精湛,活灵活现。麒麟是送子和镇宅驱邪的神兽,因此在古建筑装饰上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灵水村65号院是村内另一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建筑面积182.3平方米。正房三间,面阔8.6米,进深4.3米,硬山清水脊,蝎子尾,带盘花,合瓦顶,五踏。正房两边带一间耳房。门木制两扇开。东西厢房各两间,面阔6米,进深4.1米,硬山清水脊,合瓦顶,蝎子尾,带盘花,带滴水,门木质两扇开一马三箭装饰。倒坐房三间,面阔10.6米,进深4.3米。东面开有一小门。大门外有独立式软心影壁一座。

门楼作为古民居中的附属建筑,也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灵水村的门楼也是各具特色。其中的78号门楼和92号门楼最具代表性。

78号院的门楼面阔3.1米,进深1米。木质大门面阔1.6米。顶部构造为两侧悬山出檐,砖博峰,清水脊,蝎子尾,板瓦,小筒瓦压笼,仰瓦,砖枋木双层椽头结构,顶部有破损。墙壁磨砖对缝,墙体厚实,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狂而秀美。门口较低,没有门墩、迎风盖板、门簪之类的装饰物。门内用两道横杠式大门闩,两侧墙壁上有闩窝。门楼大门木质两扇开,台阶二级,墙腿石、墀头等部位都不饰雕刻。虽不像其他门楼那样华丽精美,但显得古朴凝重。

92号门楼也是一座保存较好的门楼,建造较精致,三层踏步,硬山墙,清水脊,蝎子尾,带盘花,合瓦顶,带滴水瓦,大门木质两扇开,上有圆形门簪,雕刻成花瓣图案,左右各一墙腿石,采用浅浮雕的手法,左边雕刻莲花图案,上刻“读书便佳”字样,右边雕刻富贵牡丹图案,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将对知识的渴求融于建筑装饰中,是灵水村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大门洞右侧距地面一人高的墙上设置有门神龛。龛洞呈长方形,由砖砌成,在龛洞四周雕有繁复的花纹。可以说“仕者风范”构成了灵水古村落的文化主流。徜徉于翠荫黛瓦之间,感受着醇厚民风,不知不觉地就唤醒了那尘封已久的乡心……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文物事业管理所

猜你喜欢
正房俞伯牙门楼
门楼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向大自然学艺
前门楼子九丈九
高山流水
王家烈故居
记 述
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