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挨泉
(佛山科技学院副教授)
导致猪发热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疾病,病毒性传染病比较重要的有猪瘟(SF)、猪伪狂犬病(PR)、猪流感(SI)、圆环病毒2型感染(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高热病、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这类疾病是猪病中危害最大、最重要的,此类疾病的特点是传播快、流行广,并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和繁殖障碍,多为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细菌性传染病有:副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附红体病、链球菌病、猪丹毒;其中呼吸道细菌传染病给生产造成的损失已排在了猪病的第一位;寄生虫疾病有弓形虫病;掌握这些传染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对传染病做出早期比较准确的诊断,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减少经济损失非常重要。
(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1.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分为两个亚群,A群为欧洲原型,B群为美国原型,各群在抗原性上有差异。我国流行的主要是B群。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鼻分泌物、粪便、尿液向外排毒,怀孕中后期母猪和仔猪最易感染。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猪场环境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过大,可促进本病的流行,新疫区发病率高,仔猪死亡率高,垂直传播。
3.临床症状诊断。妊娠母猪皮肤发绀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假发情、返发情比例较高,个别母猪表现肢体麻痹;断奶仔猪发热、呼吸困难,表现明显腹式呼吸、后肢麻痹,食欲下降或废绝,病死率高达80%。继发感染非常明显,有的仔猪耳朵或身体末端皮肤发绀发紫;生长猪发病率相对较低,表现出明显的腹式呼吸,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双眼肿胀,继发感染明显;公猪感染后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减少。
4.病理变化诊断。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并伴有卡他性肺炎区,肺水肿、充血、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肿大,细菌感染后肺的病变更加严重。
5.实验室诊断。分离病毒,检测抗体,无法治疗,可用疫苗预防。
(二)猪伪狂犬病(PR)
1.病原。伪狂犬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的双股DNAV,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毒力差异。PRV的毒力是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o、gi、TK基因。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伤口及生殖道传播。多种动物易感,孕猪和新生猪为最,感染率高,发病严重,仔猪死亡率高,可垂直传播,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
3.临床症状诊断。新生仔猪口吐白沫,2周龄内仔猪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拉黄色水样稀粪,腹式呼吸并伴有神经症状,病猪倒地作划水状,有时有奇痒现象,病死率可达100%;保育仔猪主要表现为拉黄色水样稀粪,有时表现腹式呼吸,病死率达40%~60%;生长肥育猪症状轻微,但生长速度缓慢,抗应激能力减低;怀孕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产仔数下降。
4.病理变化诊断。主要病变为肺脏出血、水肿,肝脏、脾脏形成白色坏死结节,肾脏有小的出血点,胃底黏膜出血,脑膜充血、出血、水肿,脑脊液增多,严重者脑发育不全,扁桃体出血、坏死,牙龈出血、靡烂。
5.实验室诊断。分离病毒,接种家兔,检测抗体。无法治疗,有疫苗可用。
(三)猪流感(SI)
1.病原。猪流感病毒(SlV)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病毒基因段为8个单股RNA组成。A型流感病毒中己确定的有15种血凝素(H)和9种神经氨酶(N)。引起猪发病的主要是H1N1、H3N2。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以空气飞沫传播,易感猪通过呼吸道感染,各种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流行广。本病主要发生在天气骤变的寒冷季节,饲养密度过高,空气质量差、营养不良是重要诱因。
3.临床症状诊断。该病一旦发生,传播迅速,往往2~3 d内整个猪群发病,但病死率很低。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达39.5℃~42℃,食欲下降,挤堆明显。呼吸急促,咳嗽、打喷嚷,流鼻水,甚至流出粘脓性鼻涕,结膜潮红。怀孕母猪流产,死胎,弱胎。
4.病理变化诊断。气管、支气管黏膜出血,并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肺脏表面膨胀不全,高低不平,病变部位呈紫红色。
5.实验室诊断分离病毒。对症治疗,无疫苗可用。
(四)副猪嗜血杆菌病(HP)
1.病原。副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共有15个血清型。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呼吸道、伤口传播。从2周龄到4周龄的猪均易感染,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空气质量差,温差变化明显,寒冷等因素可加重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诊断。发热,精神沉郁,毛松、苍白、消瘦,被毛凌乱,关节肿胀、跋行,腹式呼吸明显,病死率很高。
4.病理变化诊断。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心包膜、胸膜、腹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关节肿大,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含有清亮透明液体或黄色胶样浸润。肺脏表面纤维素性渗出。
5.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查。疫苗接种,药物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以减少或消除其他呼吸道病原。
(五)传染性胸膜肺炎
1.病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有12个血清型,部分血清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呼吸道传播,3~4周龄内的以及中猪最易感,温差过大,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转群应激等因素均可诱导本病的发生。急性病程短,地方性流行。
3.临床症状诊断。体温升高达41.5℃,毛松、皮肤苍白,短渐性的呕吐、腹泻,末梢皮肤发绀,后期咳嗽,腹式呼吸明显,临死前口鼻流出血色或白色泡沫,病死率高。
4.病理变化诊断。胸腔含有粉红色液体,心包积液,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腹膜炎、肺炎,胸壁和肺粘连。肺脏病变部位出血、变硬,甚至出现化脓、溶解,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白色或血色泡沫。
5.实验室诊断。涂片镜检,分离细菌,检测抗体。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有疫苗可用。
(六)猪链球菌感染
1.病原。猪链球菌,革兰氏阳性,病料抹片镜检呈单个或两个或短链球形,培养物抹片镜检呈云链状。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和受损皮肤黏膜传播。各种年龄均易感,地方流行,发病急,感染和发病率高,流行期长,病型多。本病易发生于密集饲养、通风不良的猪场,特别在春秋冬季天气骤变的季节。
3.临床症状诊断。3~4周龄仔猪突然死亡,体温升高达41℃~42℃;呼吸困难,间有咳嗽,发生关节炎;皮肤发绀,有出血点;慢性淋巴结脓肿。颈部、腹下、四肢皮肤紫红色并有出血点,出现四肢不协调,划水状,角弓反张及抽搐或突然倒地,口吐白沫。
4.病理变化诊断。皮肤潮红,淋巴结肿大,胸腔和腹腔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肺脏水肿,胸水、腹水增多。心包积液,心肌柔软、色淡、形成出血斑点,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脾肿大明显,色暗红。肝肿大、质脆、易碎,肾脏肿大,胃肠黏膜、浆膜有散在出血点。
5.实验室诊断。涂片镜检,分离鉴定细菌。青、链霉素等有效;可用疫苗预防,但结果差。
(七)弓形虫病
1.病原。龚地弓形虫,猫科动物是唯一最终宿主。
2.流行病学诊断。终末宿主是猫,中间宿主包括45种哺乳动物和70种鸟类和5种冷血动物。当人弓形虫被终末宿主猫吃后,便在肠壁细胞内开始裂殖生殖,其中有一部分虫体经肠系膜淋巴结到达全身,并发育为滋养体和包囊体。另一部分虫体在小肠内进行大量繁殖,最后变为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大配子体产生雌配子,小配子体产生雄配子,雌配子和雄配子结合为合子,合子再发育为卵囊。随猫的粪便排出的卵囊数量很大。污染饲料、用具,经口、皮肤黏膜伤口、胎盘、器械、蜱、叮咬传播。当猪或其它动物吃进这些卵囊后,就可引起弓形虫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
3.临床症状诊断。猪弓形体病的主要特征是以3月龄左右的猪多见,突然暴发、高热稽留(体温40℃~42℃)、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有神经临诊症状;后期体表有紫斑及出血点;孕猪多流产或产死胎。
4.病理变化诊断。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和脾脏肿大,肺脏肿大、间质增宽,胃弥漫性出血,肝脏和淋巴结有坏死点,肠系膜淋巴结成束状肿胀。
5.实验室诊断。可采集病猪肺、淋巴结或腹水等制片,瑞氏或姬姆萨染色镜检,可检出弓形体(滋养体)同时采集病猪肺、淋巴结或腹水等,作1:10稀释,腹腔接种小白鼠,经10~20 d发病,取小白鼠抹片镜检,可发现大量滋养体;在猪只发病初期的高温期,有时在血液中也可发现滋养,测定抗体。磺胺类药物有良好疗效。
(八)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混合感染,引起猪呼吸道症状和病变为主的高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气、腹式呼吸,病变以肺的损害为主。
1.病原。在不同场所引起发病的病原不尽相同,原发性感染可能包 括 PRRSV,PCV,PRV,SIV,HCV,继发感染可能包括链球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沙门氏菌等。另外,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病原以及支原体的参与可加重PRDC。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此外交配也是一个重要传播途径。哺乳仔猪、保育仔猪、怀孕母猪最易感。生长猪多呈隐性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不同猪场表现有差异。
3.临床症状诊断。主要是呼吸道症状。病猪咳嗽、喘气,腹式呼吸明显,病猪眼睛肿胀,眼分泌物增多,眼角有泪斑。整个猪群生长速度缓慢。生长育肥阶段的猪群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很不整齐。患病母猪产弱仔、死仔。个别生长猪皮肤出血,形成红色疹块。死前有的病猪口鼻流出粘脓性分泌物或泡沫。病死率很高。患病仔猪毛松、眼肿。
4.病理变化诊断。全身淋巴结和脾脏肿大,机体其它内脏器官均有病变。肺脏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脏出血、水肿、气肿、实变,肺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间质性肺水肿,肺脏表面出血,使胸壁和肺粘连。患病猪的胃溃疡、出血,混合感染的不同,病变也相应地变化。
(九)高热病PRRSV具有易变异的特点,同一个猪场有不同的病毒毒株或亚群,场内存在猪PRRSV逐渐变异。诱导变异的因素有猪瘟病毒、圆环病毒、TTV等其他病毒对猪机体的破坏以及PRRS免疫程序不合理,特别是应激因素可加快PRRSV变异的速度。
1.病原。在不同场所引起发病的病原不尽相同,原发性感染可能包括变异的PRRSV、PCV、PRV、SIV、HCV,继发感染可能包括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多为混合感染。
2.变异蓝耳病的流行诊断。本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另外可通过配种、分娩等接触传播以及垂直传播,引种是导致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感染公猪精液带毒可导致感染公猪精子出现畸形,通过受精传播PRRSV。怀孕母猪和保育仔猪是主要易感群体,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其他阶段的猪多以散发为主。冬春季节是高发季节(出现变异株,新发病场发生的季节),感染猪群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猪群一般不会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从临床健康猪、发病猪血清和组织器官均可检测到病毒(PRRSV),感染PRRSV的猪只可持续带毒,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PRRSV带毒猪可向环境中排毒、污染猪舍造成其他猪只的感染,PRRSV可在猪场长时间存在很难清除。猪只感染PRRSV后全身免疫系统、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免疫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受到损害;感染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影响其他疫苗(猪瘟疫苗)的接种效果。
3.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
怀孕母猪体温升高达42℃~43℃,高热稽留,食欲废绝,眼睑红肿,后期发青,大量的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病死率很高。保育仔猪挤堆,不愿走动,眼睛红肿,有时发青,眼屎增多。个别有神经症状,表现为角弓反张,转圈,划水状,四肢瘫痪无力,排黄绿色腥臭稀粪,病死率极高。肺脏衰竭萎缩、有纤维素性渗出,心脏衰竭,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坏死,肾脏衰竭、点状出血,肝脏肿大坏死,肠道出血溃疡,脑水肿出血,关节肿大,皮肤点状、斑状出血等多种表现,由于继发及混合感染不同,症状和病理变化也表现为复杂多样。
(一)猪瘟(SF)
1.病原。猪瘟病毒(HC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单股RNA病毒。HC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毒力强弱之分。强毒型感染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中等毒力型感染引起亚急性和慢性猪瘟,低毒力型感染胎儿引起亚临床感染猪瘟。无毒力型可引起高度病毒血症,导致持续感染。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猪或带毒猪通过口、鼻、泪腺分泌物、尿粪便排毒。慢性感染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HCV低毒力毒株感染妊娠母猪时,造成产死胎或产弱仔。另外在感染母猪在分娩过程中排出大量的HCV。本病一年四季可发生,一般在春秋季较为严重。表现明显症状时,病死率很高,可达60~80%。
3.临床症状诊断。患病猪体温高达41℃~42℃,病猪弓背垂尾,进食减少甚至废绝,挤堆明显。初便秘后腹泻,排出黄绿色水样稀粪。眼红,眼屎多,眼睑粘连。腹下、鼻端、耳根、四肢内侧形成出血斑点。随着病程的延长往往会形成后肢麻痹。公猪包皮发炎,有尿滞留。妊娠母猪感染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如产下貌似正常仔猪也会形成免疫耐受现象。经过急性过程未死者,则转为慢性病猪。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肷吊,精神萎靡,行走不稳,或不能站立。一般病程可达20 d以上,最后衰竭死亡居多,也有耐过者,而成为僵猪。
4.病理变化诊断。病变以出血性败血病变化为特征,淋巴结肿大出血,呈大理石样外观。肾脏出血,呈雀斑肾,脾脏边缘有紫黑色的梗死,胆囊、扁桃体发生出血、梗死。口腔黏膜、心脏、肺脏、胃、肠、膀胱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甚至形成溃疡。回盲口有钮扣状溃疡灶,脑水肿,脑积液增多,肋软骨联合处到肋骨近端形成明显的骨垢线。
5.鉴别诊断。败血型副伤寒、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猪肺疫、弓形虫病。
6.实验室诊断。分离病毒,测定抗体,接种家兔。无法治疗,主要依靠疫苗预防和紧急接种。
(二)沙门氏菌病
1.病原。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流产物排出,经消化道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均可感染本病,2~4月龄多发,地方流行;与饲养条件、环境、气候等有关(内源性感染),流行期长,发病率高。另外,环境潮湿、长途运输、卫生较差和营养缺乏等外界不良因素可造成内源性感染。
3.临床症状诊断。急性病例体温高达40℃~42℃。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色斑点。腹痛,拉黄绿色、恶臭、粥样稀粪。慢性者下痢,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稀粪,易继发其他疾病,最终死亡或为僵猪。
4.病理变化诊断。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大,色暗带蓝,坚度似橡皮。肝脏肿大,表面有散在米粒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点,胆囊黏膜坏死。全身黏膜有出血斑点。盲肠、结肠坏死性炎症,肠壁增厚,表面附有一层假膜。
5.实验室诊断。涂片镜检,分离鉴定细菌。广谱抗生素有疗效;预防可有弱毒苗,效果不理想。
(三)猪圆环病毒感染
猪圆环病毒感染是由猪圆环病毒II型引起猪多系统进行性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1.病原。猪圆环病毒II型(PCVII)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单股DNA,病毒无囊膜。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一般集中在5~18周龄,尤其在8~18周龄最多见。必须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导致明显的和严重的临诊病症。
3.临床症状诊断。PCV-II主要引起多个系统进行性功能衰竭,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降低,生长发育不良,渐进性消瘦,皮肤苍白贫血、干枯缺少光泽。部分病猪出现黄疸,生长猪拉黄色稀粪。经常与PRRS混合感染。尸体消瘦、苍白、贫血,生长猪常形成皮炎,皮肤形成红色丘疹。
4.病理变化诊断。主要病变为全身淋巴结肿大4~5倍,呈土黄色,切面均质。肺脏体积缩小, 表面有散在隆起的橡皮状硬块,肺脏淤血、出血、间质变宽。脾脏肿大变黑,特别是脾头肿大非常明显。肝脏黄染、肝硬变、坏死。肾脏肿大、苍白、有白色坏死灶,肾髓质周围组织水肿。心冠脂肪黄色胶样浸润,胃在靠近食管区有大面积溃疡灶或出血,严重的病例可造成胃黏膜出血、溃疡。
5.实验室诊断。抗体和抗原检测。加强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减少仔猪应激,定期投喂药物预防。
(四)猪附红细胞体病
1.病原。猪附红细胞体。
2.流行病学诊断。病猪和带虫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人兽共患,感染率高。主要通过咬斗过程中或饮入含带虫血液的尿液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蚊、虱、蝉、螨、针头、剪刀、手术刀等媒介间接传播,母猪还可经子宫感染胎儿。当猪群密度过高,卫生较差,皮肤病较严重,或应激过强,都可诱导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诊断。体温升高,有的高达42℃,皮肤发红、苍白,毛色干枯,缺少光泽,呼吸困难,采食量减少。先便秘,羊粪状,后腹泻,排黄色水样稀粪,皮肤充血、有针尖大出血点,皮肤黏膜严重黄染。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弱仔,哺乳母猪泌乳量下降,断奶母猪不发情,反复发情比例提高,经常可继发其它细菌感染。
4.病理变化诊断。肺脏衰竭、黄染、弹性降低,肝脏、脾脏肿大,炎性坏死,肝脏黄染,胆汁浓稠,肾脏切面黄疸,严重者全身黏膜、浆膜黄染,心肌衰竭、心包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苍白,肠黏膜出血。
5.实验室诊断。镜检,动物试验,血清学试验,PCR。搞好常规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