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在中国,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并称“三小球”,三小球运动的职业化搞了许多年,然而,当我们轻轻擦去乒超、羽超脸上的职业化胭脂,会发现,女网才是唯一跟世界主流价值全面接轨的体育项目。而接轨的过程,是30年。30年的起点,是1982年的“胡娜叛逃事件”。从当年“叛逃的胡娜”到如今“叛逆的李娜”, 女网折射出中国体育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中国女网在经历了30年的沧桑变迁后,也终于让中国体育触摸到了真正职业化的魅力和真谛……
胡娜“闯红灯”的代价
1982年最初的48小时,是四川少女胡娜最得意的时候。当全体中国人放假两天,呆在家里欢度元旦的这个下午,在墨西哥卫星城俱乐部的中心,不满18岁的中国姑娘胡娜已经战胜了最后一个欧洲人,从一位白发苍苍的网球联合会负责人那布满皱纹的双手上,接过了“白宫杯”金杯——这是中国第一个网球国际大赛的冠军。也成为了1982年元旦中人们最兴奋的一件大事。
当时胡娜成了新闻人物,也成了中国“新长征突击手”,还作为封面人物,出现在《新体育》杂志上。三个月后,人们在首都机场为胡娜送行,大家期待中国队在下一个比赛中有所突破。由余丽桥、王萍、李心意、胡娜4人组成的中国女队在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举行的比赛中,第一轮就战胜了日本。第二轮和德国相遇,临到比赛前,胡娜突然不见了。“比赛前一天晚上,我和她聊天,一点都看不出有什么反常,结果比赛时找不到人了。”当时的领队杨明训回忆说,“本来这次女队实力很强,因为胡娜出走,队里少了一名主力,谁也没心思打球了,最后稀里糊涂输给了德国。”
胡娜告别了她的祖国,她就此留在了美国。这就是曾经轰动全国,涉及中国、美国和中国台北的“胡娜事件”。胡娜再次成为了新闻人物,充当了一个“变节分子”的角色。
“胡娜叛逃”,是绑架?是引诱?还是变节?政治有政治的法则,外交有外交的辞令。而当时的“胡娜事件”的确成了一个政治事件。当时部队专业作家尹卫星和《新民周刊》记者聊天时分析:刚刚过完18岁生日的胡娜要求“政治避难”,这不是笑话吗?18岁,才刚刚结束少年时代。可以说当时的胡娜在整个生命和生活中还没有政治的成分和色彩,何谈什么“避难”?之前她还在她这个年龄中她得到了一切可能得到的社会荣誉。如果说,胡娜想投奔美国网球界做一名职业选手,而美国又有能力帮助她成为世界网球冠军的话,那么这个目的倒是还有可以理解和原谅的成分。退一步说,即使是胡娜追求美国的优厚待遇的生活而选择了美国,这在一个18岁的姑娘来说,也不会令人惊讶到轰动全国的地步。如果胡娜懂一点政治的话,她一定不会选择“政治避难”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因为“政治避难”很容易就把她同生她养她的民族对立起来,她会遭到来自一个民族对她的背叛行为的唾弃和指责。
与众多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网球运动员不同的是,来自四川的胡娜出生于一个网球世家。胡娜的外祖父温岭16岁赴上海求学,在1926年的国内运动大会上获网球锦标赛男双冠军,当时在上海江南女子学校就读的外祖母杨渝君也是学校的篮球主力。在这一阶段,胡娜的舅舅、姨妈也进入专业网球队。因为外祖父的影响,胡娜、胡娜的弟弟、表弟、表妹相继进入网球学校学习,其中4人成为四川省网球队专业球员。
回到那个时代的现场,胡娜的故事让人颇多感慨。许多年以后,当胡娜以卫视中文台网球评论员的身份与观众见面时,有记者终于在台湾采访到了胡娜,此时她已经在台北开办了一个“碧潭网球俱乐部”,担任董事长。重提当年“叛逃”动因,她简单归结为一个网球运动员对世界大赛的向往。她认为主要是自己太想成为一名职业球手了。“1979年,自从我在英国温布尔登中央球场观看了著名选手埃弗特的比赛后,我就有了一个强烈梦想,就是一定要站在中央球场代表中国比赛。”然而,在她相继获得全国所有冠军,亚洲冠军,以及世界青少年比赛冠军后,苦于无法再提高。虽然国外有优秀教练提出免费为中国训练胡娜,但不被认同;而当时中国选手很少参加国际比赛,更不可能参加排位赛,进入职业比赛,成为真正职业网球选手的梦想变得很遥远。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一幕。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30年前的胡娜完全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职业网球运动员。在胡娜的职业生涯中,她参加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并且在温网赛上闯入了第三轮,其职业生涯最好排名也曾进入了世界前50位。“人不能走得太快,免得让人不知道你在哪里。我那时实在是太年轻,太单纯,也太不成熟。”这是胡娜多少年后的唏嘘。让胡娜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不久,中国越来越开放,优秀运动员参加世界比赛,赴国外受训的越来越多,原来与她搭档双打的李心意后来也去了美国。
《全体育》杂志总编辑张路平撰文认为:曾经的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一堵墙,隔断了多少人的青春梦想,而闯红灯的代价,又是何其惨重。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现实隐藏于历史之中,这是一条基本的因果链条。在“胡娜事件”的半年后,国家开始送运动员出国训练比赛,随后门缝一点点拉大,至2009年,体育总局网管中心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运动员可自主训练参赛,只要将商业开发收益的12%和比赛奖金的8%上缴。人在挣脱困局后,能量总是迅速膨胀。2011年初,继2008年郑洁在温网创造打入四强的奇迹后,李娜打入了澳网比赛的决赛,然后是法网。如今,当李娜在法国的红土球场以一位真正职业运动员的身份,高高举起大满贯的奖杯时,已经48岁的胡娜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李娜成功震动中国体坛
李娜法网夺冠,新华社记者发表时评指出:无论怎样评价李娜这个冠军都不为过。除了创造了历史,这个冠军更是对中国职业体育,对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战略转型有着巨大的冲击作用。这位“剽悍”的武汉姑娘在这片红土地上震动了整个中国体育。事实上,这次历史性突破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要超过以往“小球”项目所取得的任何金牌,同时也解答了许多此前困扰我们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了51块金牌高居榜首,远远超过第二名美国的36块,却仍不被世人视为世界体育强国?为什么我们的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绝对强项一再囊括世界大赛所有金牌,世界对我们的评价居然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几乎相反,还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我们?为什么我们在诸多國际赛场都是摘金夺银的主角,而一到了最有影响和价值的足球、篮球和田径、游泳等顶尖大项的舞台上,就连不吃肉只喝汤的配角地位也保不住?
有专家指出,李娜在百年法网登上巅峰,首先证明了中国人同样也能在世界职业体坛出类拔萃,而不仅仅是在那些非主流的“奥运项目”上孤独求败。职业女网荣列国际职业体育的标志性项目之内,法网则是代表职业女网之巅的四大满贯之一,所以李娜不知给国人带来了多少激动和狂喜、以及巨大的幸福感。
在李娜成功加冕的那一刻,就连伤心的意大利媒体也不吝溢美之辞,米兰体育报在撰稿中称:这一次,在罗兰·加洛斯中央球场,最后响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切都因为李娜书写新篇章成为了首位赢得大满贯女单冠军的亚洲选手,意大利欲连续两夺法网冠军的梦想也就此破灭,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来自东方的传奇!《纽约时报》的评论是:李娜的夺冠扩大了网球的影响力,将有可能引领网球界的一次新的革命。著名的法国《队报》称:如果十年前有人说中国人能夺得法网冠军,几乎没有人能相信,如今李娜做到了,《队报》接着报道,李娜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两个声母和韵母的简单组合,更代表了13亿中国人的网球梦想,法国《世界报》用李娜开创了中国网球的新篇章,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表达了对中国选手的敬意。
对于李娜的成功,对于中国体育,乃至于当今社会而言,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中国体育太需要这样一种职业素养,太需要这样一种敬业精神,太需要这样一种真正意义上胜利的荣誉。有专家认为,李娜的成功之路可以给我们许多的启示,其中有一点很重要:这说明中国体育培养运动员的方式除了沿用固有的举国体制外,还可以与时俱进地融合进世界共享的元素,不但与世界接轨,与普世价值接轨,也与人性接轨。李娜的大器晚成是国家与个人利益形成共振的结果。如果没有早期国家的培养,李娜很难有放单飞后的辉煌成绩;但如果李娜一直被“圈养”在体制内,必须听从“先国家,后个人”的教诲,不能把个人和国家的目标锁定在一起,肯定不会有今天这个精通英语、个性鲜明、敢作敢为的世界级明星。
女网接轨世界,乒羽等着世界来接轨。这是30年“三小球”的不同路向。所以,当乒羽因“独孤”而陷入自我缠绕的逻辑悖论,女网成为新时代中国体育傲立于世界的出色范本,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翻转。不是因为乒羽赢得太多,而是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剧变。独立思考什么是在世界范围内更有价值的成绩,什么是性价比更高的成绩,成为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精神特质。
几年前,李娜和女子网球金花郑洁、彭帅等人率先在中国职业体育界实行“叛逆”,主动要求“断奶”,脱离国家圈养体制,大胆走上“单飞”之路。国家体育总局为此开了绿灯,这是中国体育界迄今以来最大胆的决策之一。可喜的是,这些花朵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一路没有凋谢,反而越开越艳丽。
李娜等人的“单飞”模式在中国体坛上能否复制或借鉴?目前,能够借鉴女子网球单飞模式的项目基本上都是与奥运争光战略没有太大关系的。比如,从事台球运动的丁俊晖,由于该项运动是非奥运项目,注定只能是个人投资,但是他的成功却让我们看到了真正职业体育的魅力,其中既有艰辛、不易,也有幸福和自由。另外,还有高尔夫球、职业自行车、赛车、马术、帆船等,目前也相继走上了职业化道路。中国体育真正的转变是体育观念上的转变,是中国体育制度的转变,由此可见,李娜的成功必然会给中国体育带来更多启示、引发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