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均
郑州那个因网络传播而名扬天下的塑像,似乎以国家形象的巨大承载,突破重重边界,摆到每个公民面前,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也令当局无比纠结。我在这里仅说一点,雕塑被放大不是罪,在建筑形式的雕塑里面住人开会也不是罪,关键是雕塑的精神在哪里?或者说它想传递怎样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这座雕塑在艺术圈引起的震动则是,一件还算不错的适合于室外的艺术品,何以被糟蹋到这个地步,进入公众视野后,它为何变了味道?千万不能把文化当作可以遮蔽自己无知的大旗,文化更不是一只硕大的筐,随便可以往里面扔东西。
剖析一下陈道坦的雕塑作品,或许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晰。陈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是创作于1958年的《少女》,这件作品如一首抒情诗,充满了清新、简洁、柔美的东方意趣。西式雕像技法所强调的严谨造型,传统审美情趣所追求的形神兼备,可以说,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与结合。同时,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内敛也有了形象的表述。这件作品不仅获得了当年全国青年美展的二等奖,还代表上海出国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大展,另一件代表上海的作品是张充仁先生的《游击英雄孙玉敏》。
综观陈道坦先生的艺术生涯,雕塑作品中最多出现的就是少女与孩子,这些抒情的人物形象,没有确定的主题,偏重于艺术的趣味性和审美性,表达了日常生活情趣,在普遍追求高大全、红光亮的历史时期与高压的氛围中,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这也反映了艺术家率真的艺术情怀与心理特征。
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中国雕塑,从根本上讲,能够紧跟时代的,它们以象征的方式,以写实的语言,对时代精神给予了很好的表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陈道坦先生的作品也不仅仅来自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灵感,也是特定环境的体现,他从社会生活中获得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作动力。
人物雕塑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能否抓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征考验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功,经年累月的实践,让陈先生形成了严谨、柔和、庄重的艺术手法,以及质朴、深沉、含蓄的个人风格。他雕塑的人物形象达到外表与内心的统一,艺术语言和审美情趣散发出浓郁的中国本土气息。这也是他的作品能长久地活在当下,活在观众心中的关键。
晚年的陈道坦先生依然站在雕塑台上耕耘不止,创作出一系列既有时代特征,又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96年他为地质部桂林岩溶研究所与江苏创作的城雕《徐霞客像》,为了体验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游家、文学家徐霞客的旅途环境与风貌,他曾长途跋涉,甚至钻进溶洞里考察,想象17世纪物质交通条件的恶劣与当事人的艰辛。最终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一件气宇轩昂,玉树临风,充满着智慧光芒的古代学者的伟大形象。
作为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第一代雕塑家,陈道坦先生艺术成长之路与国家发展的命运息息相关。他创作的作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我们民族所经历的磨难与辉煌。所以在前不久陈道坦的个人回顾展上,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进步的力量与永存于民间的,维系民族大家庭感情的人文情怀,也可看作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国家形象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所以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以特殊的方式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对于那些具有历史感和形象思维的人来说,艺术史是一部特别的教科书,它能够让他们对生命的意义不断地进行回味,对于复杂的文化问题进行追问。